战国青铜剑剑柄,古时候,铁制的兵器是广泛用于军事,各国都用铁制兵器。“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接下来看看战国青铜剑剑柄吧。
战国青铜剑剑柄1
古时候,铁制的兵器是广泛用于军事,各国都用铁制兵器。“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
在国家宝藏有一期展出了勾践的剑,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这剑看起来有点短呢?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尚处于青铜兵器阶段,冶铁技术尚不成熟,铁制兵器稀少。
由于青铜(铜锡合金)兵器本身的限制。(硬度不高,锡含量过高则兵器可塑性降低,太脆;锡含量少则兵器太软易变形)青铜的韧性不如铁,尽管锻造工艺早已出神入化,但是金属本身的缺陷你无法弥补。
所以,不是他们故意造的短,造长了容易折断,不利于实战。何况古人习惯左手持盾,右手持剑,剑太长,你握的.住吗?那可是单手操作,挥动起来相当费劲。秦始皇就差点被难拔的长剑害了性命。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
令人吃惊的是,这把剑竟然超过了91厘米长。大胆想象一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但是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剑大多宽且略厚以增加兵器强度。硬度不高无法承受大的冲击力,刃也不如钢铁刀剑锋利。所以作为青铜兵器时代的实战冷兵器,劈砍类的刀不如刺击的剑普及。剑也一般为单手剑,剑盾配合作战。图上三把剑看起来剑柄比较短,实际一手盈握已经绰绰有余:
第一把(上)春秋楚国青铜剑,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中为“吴王夫差”青铜剑,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此剑为吴王光之子,吴王夫差自作用器。下为吴王光青铜剑。1964年山西原平出土,此剑为吴王光(即吴王阖闾)自作用器。春秋越王者旨於赐剑:
不过也有例外,下面这把的剑柄就略长一些,这是少见的四箍战国铜剑: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钢铁兵器(刀剑)制作工艺有所进步,剑身渐渐加长,后出现了可以双手持握的剑柄。
春秋晚期 杨家山铁剑(块炼铁) 剑通体长 38.4厘米,茎长7.8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湖北宜昌出土 战国 燕下都钢铁剑:
直到后来铁的发现和冶炼成为主流,才可以锻造出长剑,直至唐朝威风凌凌的陌刀,那工艺是相当的复杂。当然,后期也逐步放弃了左手持盾的习惯,利于双手操控长柄武器。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战国青铜剑剑柄2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
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剑是古代贵族与战士佩带的用以格斗击刺的兵器,其铸造历史,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在战争时期,剑作为一种短兵器,是频繁使用之物,并不断加长。
君王以佩剑为爱好,除护身外也常作为礼仪上的必佩之物。社会上也盛行佩剑的.风气,不仅军士佩剑,而且贵族、官吏亦佩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铸造工艺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吴国历代国君非常重视青铜冶炼和兵器制作。《吴越春秋》记载,吴王令“能善为钩者,赏百金。”由于国君的重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时吴越地区的铸剑水平,远远高于中原诸国,出现了许多传奇的铸剑大师,如干将夫妇、欧冶子等,尤其是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争霸战争中,吴越两国迅速强大,吴国曾屡败楚军,打到楚郢都。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继位后,吴国国力发展到顶峰,成为五霸之一。正是在这一时期,吴王夫差制造了“削铁如泥”、“吹毛自断”的稀世之宝吴王夫差剑。
此战国吴越青铜剑,剑身扁平,中有凸棱脊,锷锋锐利,剑柄为圆柱体。圆实茎上双凸箍,圆盘首。通体合铸而成,剑首饰有同心圆者,仅见于少数吴越高档青铜剑,一般实战用剑绝无这种精致装饰,可见此装饰技术在当时亦仅为少数铸剑高手能够掌握。如著名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亦非为一般人所佩用的极品剑。
放大镜下,剑身局部现微小侵蚀痕迹,局部现绿色锈斑和黑漆古。铜质精良,整体铸造规整,剑身长,剑刃锋利如初,寒气逼人,集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为典型的战国青铜剑,保存完好,显示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虽年代古远,仍相当锋利。绿锈侵胎入骨,包浆坚固自然润亮,历经两千余年仍入目灿然,品相绝佳。确属难觅精品,颇为珍贵。
在吴、越两国所铸青铜器中,兵器既精且美。春秋中晚期,随着吴越对外军事扩张的需要,其兵器铸造业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繁荣的状态,因此“吴戈越剑”不仅为时人所艳羡,其美名还留传千古,
战国青铜剑剑柄3
“君子之兵”竟来自域外?
剑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说“黄帝作剑”,这当然只是传说;虽然新石器时代全国各地出土了各种玉、石、骨制的匕首,不过,这种匕首与后世的商周青铜剑是否存在传承关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少学者倾向匕首不能算剑。
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一把青铜剑,是一把剑首呈环形的“环首剑”,出土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大约对应的是商代早期。到了商代晚期,长城一线及以北地区,铜剑分布范围变得更广泛,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些青铜短剑大约可以分为直柄剑和曲柄剑,柄首存在一定差异,不少雕成动物形象,包括羊、鹿、马、鹰等,也叫“兽首剑”;或者是铃铛形状,也叫“铃首剑”;都呈现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属性。
中原地区虽然自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刀、戈、矛、斧钺都竞相出现。但令人诧异的`是,青铜剑却一直没有踪影;直到青铜文化发达的殷墟遗址中,这才出现少量青铜剑;从其兽首和铃首的形制来看,非常接近北方地区的青铜短剑。
这表明,商代中原青铜剑应当是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北方地区这种青铜剑起源自何处?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一般认为与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亚等地联系密切。
商末周初的周人也开始使用青铜剑,不同于兽首剑和铃首剑,周人习惯用一种扁茎柳叶形铜剑。这是一种剑身和剑柄复合式的剑,与商代通体合铸的剑明显有区别。有学者认为是从上古甘青地区的石刃骨匕首发展而来,也有学者人认为应当从商代巴蜀的柳叶玉剑发展而来。
考虑到上古至西周断代太久,似以后者为宜。这种形制的青铜剑,中亚、西亚、东欧等地也有发现,年代也更早,似乎也存在某种交流关系。
三星堆出土玉剑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伐纣攻入商朝都城朝歌,纣王自焚而亡。武王乘车到纣王的尸体旁,用弓箭朝尸体射了三箭,然后又下车,用轻剑刺了几下尸体,再用黄色的钺斩下纣王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面。
纣王宠爱的二妃也已自杀,武王又用弓箭朝尸体射了三箭,然后用剑刺了几下尸体,并用玄色的钺斩下她们的头,再挂在小白旗上,最后武王才回到军队。可见,周人已经熟练使用青铜剑了。
周人早期墓葬发现不少这类剑,其中不少还有配套的剑鞘,剑鞘正面饰有镂空花纹的铜鞘罩,背面钉附木板或者皮革;因为皮木出土时已腐烂,所以留下的就只有铜鞘罩,主体饰有盘蛇、夔凤、夔龙、回字等花纹,非常精美。
进入到西周中期,铜剑又开始装饰了一种人面纹,这种人面或圆脸无发、或长脸披发,并非华夏族群,而是对周边族群的刻画,将他们的头颅雕在剑上,应当有“猎头”的含义。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铜剑及鞘
春秋战国的青铜剑,除了有吴越地区发明的圆柱形、圆筒形剑茎外,还有中原地区从西周扁茎柳叶形铜短剑继承而来的扁茎剑。扁茎剑怎么拿在手上使用呢?
这就是需要安装木片来形成剑柄,有的还在剑柄外面再缠绕丝绳、麻绳、麻布条使用,也就是“缑(gōu)”;而吴越剑的话,一般可以在剑茎上直接缠缑使用,不过也有的仅用弧形木片夹住。
剑还需要剑鞘,春秋战国时期的鞘一般用两片木合成,在上面缠绕丝线并髹黑、红漆而成;也有的是用兽骨或象牙。剑鞘花纹保存最完好的,要数江西靖安春秋中晚期墓出土的一把漆木剑。
不过,此剑剑身与剑鞘一体,并非实用剑。剑鞘一面髹黑漆,另一面用红、黄亮色彩绘龙头纹饰;剑柄的截面呈圆形,上面有丝线缠绕,剑首扁平呈泡钉状。总长47.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