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筷子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石器时代。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1
筷子的来历起源
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时,大部分时候在野外进餐,烤熟的野味用手去抓实在太烫了,于是随手拿起身旁的树枝去夹肉块吃,这大概便是最早筷子的雏形,虽然是传说,却也合情合理。
筷子最初的名字叫“箸”,出自《韩非子·喻老》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这里的“象箸”,指的就是象牙筷子,纣王的奢靡享乐窥一斑而知全豹。
而《礼记·曲礼》记载:宴饮聚餐时抓饭不得乱传或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拨放回去。由此可见商周时普遍用餐习惯尚未完全形成用筷子的习惯,或者只在上层社会中小规模流传。直到西汉以后,筷子才比较普遍流行。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认为:吴地风俗,行舟之人讳说“住”,“箸”、“住”同音,所以便叫箸为“快儿”。因为多为竹子所制,所以古人造出了新字“筷”,这以后统称为筷子。
筷子餐桌礼仪,融入血脉的传统文化
用餐前,筷子置于人的右侧,不得交叉或随意乱摆;用餐时不能挥舞筷子,不能敲击碗碟发出声响;夹取菜肴时忌讳挑挑拣拣,忌讳用筷子指着他人的面部;保持筷子干净整洁,忌讳沾着米饭去夹菜等等诸多不文明的行为。
筷子是极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直接体现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家教涵养,尤其是在宴会餐桌之上。
手持筷子上半部分三分之二处,切忌偏下,其实没有什么大道理,只不过老一辈子人认为这样的使用方法有点穷酸相,一辈子发不了财。一双筷子除了底部相交,上面是不能有任何接触的地方,否则容易出现所夹菜肴飞出的窘况。
正确使用筷子的方式是手心45度朝上,避免手腕翻转掉落饭菜;夹菜之时不可越过餐桌中线,忌讳将筷子插到饭碗里作上香状,莽莽小时候曾因此被父母骂过好几回呢!
繁文缛节的筷子文化趣闻
筷子在刘备手中是脱险的工具。三国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试探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不知作何回答,恰巧天上晴天霹雳惊雷起,刘备假装惊惧失手将手中筷子跌落在地,慌忙去捡。曹操认为刘备的胆识不足以成为一方霸主,因此放松警惕走了刘备。
筷子在范进手中是“孝道”的表演。清代吴敬梓写范进中举不久后,母丧守孝,去汤知县地界打秋风,人家请他吃山珍,用了银质杯箸范进不肯用,换了象牙筷子依旧不肯用,汤知县最后换上竹筷子,范进才吃饭。
你或许会认为范进在坚守“孝道”,然而面对整桌的燕窝虾丸野味,大吃大喝并不忌讳,局外人看来是表里不一啊!
当下部分地区衍生出的筷子文化,因“筷子”谐音“快子”,所以结婚当天会要求新娘子用筷子夹红枣吃,寓意“早生贵子”,寄托着家中父母长辈的期许。
结语
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日日接触之物,筷子文化的衍生伴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善意、感恩、孝道、祈愿等等而来,文明使用筷子成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素养。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2
筷子历史发展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这双二干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
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最长者竟有33.1公分,可春秋两汉间出土的各种筷箸中,多在17一18公分之间,最长5l公分,乃木质,银为贵重金属,其价格仅次於金,当年铸造如此长的大量银箸,亦反应出唐代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根据材料看,没超过20公分以上者。
江西鄱阳东湖出土的两双北宋银箸,长23公分,箸上部有了新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其下端还是细圆柱形。
宋、辽、金、元朝代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甚为单调。
鄱阳东湖出土2双北宋银箸,对传统的圆柱形作了革新,改圆形为六棱形,而四川阆中出土的南末铜箸,箸上也出现了纹饰,可以说从末代起,筷箸不仅仅只注意它的实用性,进而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
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
“筷子”名称的由来
先把"箸"叫成"筷子"是明代的"吴中",也就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带(今苏南及上海)。筷子的说法,其实出于避讳。
讲究避讳一直是吴地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直到今天,上海话仍然把"鹅"说成是"白乌龟",以避"杀鹅(我)"之讳。明代更是如此,陆容在《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江南水乡的船家忌讳"住",因而忌讳与之谐音的"箸"。故反其道而用之,将"箸"唤作"快",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筷子"取代"箸"的最后一幕是其的英语翻译。筷子曾经令初来中国的西洋人大为惊叹,万历年间的'传教士利玛窦对明末频繁举行的宴会上繁琐而慎重的礼仪、精致而铺张的饮食及其器具倍感新奇,尤其使其感到震撼的是中国人吃东西竟然不用刀叉。
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轻易地就能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包括煮鸡蛋。但这位与徐光启一道将"几何"、"直角"、"锐角"、"钝角"等数学术语引入汉语的学者却忘记了将"箸"或"筷子"的称呼介绍给他的欧洲同胞。
直到两百多年后,流行于上海租界的"洋泾浜英语(PidginEnglish)"始将"筷子"译作chopstick,意为"很快的棍子"。虽然翻译者未必了解当初改"箸"为"筷"的出典,却也歪打正着,不能说什么错误了。
筷子的易理及智慧
一、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代表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二、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三、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也意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境界。
四、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五、《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六、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七、适用筷子时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夹菜只能从上往下夹,叫做"骑马夹",从下往上翻着夹叫"抬轿夹"是不允许的。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3
用筷的禁忌: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
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
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
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捡起筷子。
13、千夫所指:
通常这一条也是不雅的,但现今很多人都触犯了此项习俗。"千夫所指"的意思是在喝酒或者闲聊时不使用筷子而把筷子架放于盘碟与桌案之间。
其筷尖往往是高高翘起同时指向会餐者,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与上述"仙人指路"相近,有谩骂或指责别人的意思。
所以,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中国人的通达和智慧,水木然认为,家长们陪孩子吃饭时。
一双筷子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筷子卫生常识
1、筷子最好像牙刷一样,每3~6个月更换一次。
2、筷子只有在100℃的沸水里煮5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最好使用消毒柜。
3、使用霉变筷子会诱发肝癌,家用筷子也有保质期,最好半年一换。
4、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该筷子很已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
5、筷子显得潮湿,或者出现弯曲、变形,则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很可能已过了保质期。
6、闻一闻,若有明显的酸味,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继续使用。
7、一家人尽量不要混用筷子。因为混用的话,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交叉传染。
8、一次性筷子时间长了会滋生各种霉菌,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
9、家用筷子更容易变质。家用筷子使用频率高,且长期用水洗涤,导致筷子含水量特别高,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如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等。
10、一些彩色的筷子,最好别使用。彩漆筷子虽然漂亮,造型也很多变,但恰恰是这些美丽的筷子,不建议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以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对身体会产生很多未知的隐患,影响健康。
购筷常识
不可选购涂彩漆的筷子,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有致癌性,会随使用
的磨损而脱落,井随食物进入人体。
塑料筷子的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从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且价格也比较昂贵。
银质、不锈钢等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食物容易烫伤嘴。
竹筷无毒无害,非常环保,因多数人无法判断油漆是否健康,建议尽量选择本色无油漆筷
子。木筷尽量选择密度较高纹理细致的。但由于材质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
病微生物污染,应经常消毒。
世界之最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最长的筷子是以百年以上的老红松木为原料,历时一年制作完成,其长度为6.295米,方头宽11厘米,圆头直径7.5厘米,重达53.7千克,现保存在沈阳的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相关文章:
草莓的历史起源和发展07-26
草莓的历史起源和来源07-26
草莓的来历和传说07-26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05-18
端午节来历和节日风俗06-21
七月七的含义和来历06-28
三八妇女节的来历和意义07-20
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06-28
简述七夕节的来历和意义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