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1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因无力救国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选择了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江自尽。人们得知此事,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却一无所获。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什么人不适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专家还建议一些人最好别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除此之外,也有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说法。
纪念屈原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2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民间传说,屈原在楚国被秦攻破后投江自尽,楚国百姓听说后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啃咬,便自发往江中投粽子,自此,端午节便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扒龙船、放纸鸢、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风俗。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汉魏后,人们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人物纪念说,人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人而出现的。
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其中纪念屈原说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也是大众熟知的一种。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3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故事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端午吃粽子的历史发展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呈四角形煮熟,既为广东咸水粽。到了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
南北朝时期粽子的原料增多,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繁多。此时的粽子制作比较精细,慢慢也成了极为常见的食品,常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宋时期粽子的制作注重于粽子原料的精致与外形的精美。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原料已从菰叶演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此时粽子的原料中又增加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大众化粽子从食材上也沿袭了古人的智慧,商场上常年有售。结合现在食品加工技术进行真空包装,保质期较长,买回家随意加热一下即可食用。包装盒制作精美,已是常见的地方特产和送礼佳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端午节已正式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不仅有利于民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有利于扩大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相关文章:
端午节吃粽子习俗05-26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说快乐的原因09-14
端午节吃粽子日记范文锦集5篇04-17
端午节吃粽子日记范文锦集九篇04-19
为什么积食发热的原因07-07
女性怎么吃粽子更健康04-15
端午节粽子文案03-27
牛羊干吃不长的原因06-29
草莓为什么不能天天吃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