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
敬献哈达是哪个民族的的礼节1
在藏族各种礼节中
“献哈达”是最为普遍、最恭敬的一种
无论在民间还是隆重的宗教仪式
无论是偏远的乡村
还是繁华的八角街
都可以看到这种简单的丝织品
如我们所见,为什么哈达还有蓝绿黄红白之分?
献哈达就是简单地递送到脖颈吗?
今天我们来说说这条来自高原的礼物
打开你对哈达的认知
哈达的由来
哈达是藏语“卡达”或“达呷”之音译,“哈”字是“卡”的变音。
关于哈达的起源,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起源蒙古族,也有些学者认为是起源于藏族。
成书于1629年(明崇祯二年)的《萨迦世系史》记载,八思巴在被国师晋升为帝师时,皇帝除奉送了“白银一千锭绸缎五万九千匹”“还有每次见面时所送的礼品及哈达、银币等”。
根据这个记载,有人推断哈达源自蒙古,其理由还有,蒙古人也有献哈达的习俗,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但据有人考证,在元朝关于西藏地区活佛、高僧进行赏赐的史料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哈达”一词。
直到明末清初,蒙文中才出现这一名词,而倒是藏文史料中元代就出现了“哈达”一词,这说明哈达可能是随藏传佛教在蒙古地方的传播而从西藏地区进入蒙地。
根据西藏地区的传说,大约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代贡杰执政的时候,苯教徒在举行宗教仪轨时,就有把白羊毛缠在头及脖子上的习俗。
哈达到底是何时成为藏族人的礼品,尚无资料记载。
但从阿里托定寺壁画上古格王国君臣百姓盛迎阿底峡尊者来藏传教的场面中,就有献哈达的画面。阿底峡尊者来藏时间为公元1037年。这个时候藏族就有献哈达的习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哈达的分类
一、按颜色分
哈达的颜色有白、蓝、红、绿、黄5种。
(1)5种色相配的哈达称“达崔朗昂”,意为五彩哈达。
按照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只在特定时候敬献。结婚时用五彩哈达意为五彩祥云降临婚礼,以示吉祥喜庆。
(2)五色哈达,单独出现和使用时寓意也不尽相同:
白色的哈达象征白云。寓意着美好、纯洁和信任,一般礼佛或遇见贵宾常用白色哈达;
蓝色的哈达象征蓝天。是请求祛除障碍、修行顺利的含义。
黄色哈达象征智慧和宗教。代表富贵吉祥、心想事成、丰收、喜庆。
绿色哈达象征大地。是请求身体健康、消灾护法之意。
红色哈达象征守护神。是请求保佑加持的寓意。
二、按长短和质料分
哈达通常以绫、绸、丝原料制成,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哈达也有不少是呢绒材料的,不过都纺织得稀薄透明。
哈达上面织以八瑞相及莲花、如意、祥云等图案。哈达长短不一,短者三五尺,长者一二丈。
按质料来分,哈达分为三种:
普通品为棉纺织品,称为“素喜”,不到1公尺长;
中档品为一般丝织品,称为“阿喜”,约有2公尺长;
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物使用的高级丝织品,是档次最高的一种,称为“浪翠”,有3公尺多长。
哈达的使用
(1)哈达作为藏民族一种传统的社交礼品,它的使用十分讲究。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有着不同的规矩、规格和方式。过去官场使用哈达规矩较严格,所用哈达的等级也十分讲究。
(2)献哈达的姿式也十分讲究。将哈达迭成双棱整整齐齐把棱角一边对准对方,躬身俯首,双手奉献,以表恭敬和诚意。接受哈达的人也要弯腰低头,双手承接,以示谢意。
(3)献哈达的部位也讲究规矩:
①献给佛、菩萨时,一般将哈达放在台座前或腿部上,不能搭在头上或肩上;给活佛、长辈、尊长敬献哈达时,要躬身90度,双手奉献哈达必须举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转献;
②下级向上级敬献哈达,要弯腰双手奉献到上级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过代理人、秘书、侍从、卫士等人转献;
③同辈之间献哈达,一般略躬身,把哈达呈送到对方的手臂上;
④若给晚辈或下属赠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肩上或递送到对方的手臂上即可;
⑤迎送团体呈献哈达,一般只献给被迎送团队的首领即可,不必献给所有成员,更不得连侍从人员都献,这意味乱了规矩,混淆主次等级。
⑥团队中有特殊人员,但又不是团队头领,则可以单独献给他,以表迎送者对他的特殊相待或格外尊重;
⑦晚辈拜见长辈、学生(弟子)拜见师长,下级求见上级时,一般不献到手上,献放在座前或连同其他礼物一并放在面前即可。
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多的今天,献哈达这一藏民族传统崇高礼节,已经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友谊的彩桥。
但很多地方却出现不分场合、不讲规矩、不看对象、不分规格、不讲方式,献哈达泛滥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不甚了解或不懂得哈达和哈达文化内涵意味所致。
雪域高原是个尚礼之地,献哈达是藏民族传统崇高礼节,了解哈达习俗,在今后我们才能正确使用。
敬献哈达是哪个民族的的礼节2
属于藏族的节日是哪些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雪顿节、大佛瞻仰节、祈祷节、望果节、展佛节、失勤节、藏历新年、朝山节、燃灯节、烧香节等。藏历是中国藏族人民的传统历法,基本上与夏历相同。据记载,公元前一百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以月球圆缺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平年十二个月,全年三百五十四日;闰年十三个月(平均每两年半到三年加一闰月)、全年三百八十四日,用以调整月份和季节关系,藏历重视“定望”、不重视“定湖”,即“望”必须在每月十五,“朔”小一定在每月初一。这样藏历与夏历日序有时相差一天。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传统新年,西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寺庙僧侣与俗人共同欢庆的节日。一家人做卡赛、摆“切玛”、驱鬼、吃“古突”、背水、互相拜年等等活动,类似内地的春节的重要性。
雪顿节是西藏最隆重、规模最大的节日。雪顿节即为吃酸奶的节日,人民会给僧人们献酸奶,请求摸顶祝福,现在逐渐演变成集传统展佛、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节日。
祈祷节:藏族人民每年都会举行两次隆重的祈祷节。
望果节:每年的藏历七,是藏族人民的望果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女儿节:女儿节是甘肃文县的藏族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举行的节日。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呼吸敬酒,祈祝吉祥。
敬献哈达是哪个民族的的礼节3
传统的藏族婚礼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是伴随着藏族婚俗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藏族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很高。
《群文天地》副主编侃本是位藏族学者,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藏族婚俗的研究。在他的讲述中,记者对藏族婚宴十八说这种濒危的藏族民间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渊源可追溯至吐蕃时期
藏族婚宴十八说,主要流传在我省东部农业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县、民和土族自治县、化隆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的藏族群众聚居乡,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基本上处在脑山和浅山地区,世代从事农耕,兼营畜牧业。
据了解,根据《吐蕃历史文书》等相关文献的记载,藏族婚宴十八说的历史渊源,从时间空间上是无法具体计算的,但依赖于婚姻生存的各种民俗,如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成亲时,为了衬托婚礼气氛,就有人祝词庆贺,形式与婚宴十八说中的某些片段近似,由此可知,藏族婚宴十八说的历史比较悠久。
以前在我省东部农业区的所有藏族聚居区都流传着婚宴十八说,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息后,清对世代居住在湟中、大通、湟源等地的藏族限制说藏语,久而久之,这些地区的藏族群众将婚宴十八说赖以生存的母语给丢失了。从此,藏族婚宴十八说流传的范围便日渐萎缩。
●十八说贯穿婚礼
民间有一种说法———“婚宴进行十八昼夜,婚礼祝词有十八道程序”,说的即婚宴十八说的真实情况。婚宴十八说始终贯穿于婚礼之中,大多为说唱,都是即兴表演的,一般由十几人分阶段完成,最盛时则需要几天时间。
作为一位地道的循化人,侃本对流传于循化县道帏藏族乡一带的十八说颇有研究。他介绍,东部农业区各地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按流传的内容,藏族婚宴十八说的具体内容有:
一、祭神 姑娘出嫁之日的清晨,由其家人焚香祭祀山神及家神,保佑姑娘从此走上新的人生路程。
二、梳辫说 从部落中挑选手脚勤快、有夫有子女、容貌出众、口碑好的中年女子二至三人为出嫁姑娘梳辫,同时由其哥哥或其他长辈致辫发词。
三、梳子说 一般由梳辫的'女子来说。
四、哭嫁歌 姑娘即将出门时,由她或其姐姐等女性长辈说的分别词。
五、出路歌 也是由姐姐等女性长辈说的一种分别词。
六、父母的教诫 临上马时,新父母拉着女儿的手说的一种词。
七、马说 送亲队伍骑马至新郎家附近时,由迎亲人员先赞颂送亲队伍的马,因马是以前结婚时用的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甚至对马鞍等都有相应的说词。
【敬献哈达是哪个民族的的礼节】相关文章:
吊脚楼是哪个民族的08-12
回鹘是哪个民族的祖先08-11
女真族是现在哪个民族09-17
新女婿回门礼节07-13
敬酒说话技的礼节之道08-10
娶媳妇都有什么礼节07-26
o一哪个是开哪个是关06-03
冰箱off和no哪个是开哪个是关05-30
空调on和off哪个是开哪个是关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