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的亲子心理互救

时间:2023-09-01 13:21:23 心理 我要投稿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目前我国有3%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他们就是所谓的“啃老族”。由于这个年龄的人大多在2到3岁,所以这种现象又被称为“23”现象。

  典型个案:小雨成了“啃老族”

  小雨今年25岁,身高一米八,长得高高大大。但是,他大专毕业两年了,至今仍然闲在家里,说是要等到有合适的工作再去上班。其实,小雨刚毕业的时候,是有一份工作的,只是工作不久,小雨觉得工作压力太大就辞了职。小雨妈妈听说儿子的工作很累,更是心疼,就让儿子在家等着,托一个亲戚再找个好工作。

  小雨是独生子,父母已年过五旬。母亲几年前下岗,就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小雨父母总是念叨,孩子生在这个家真是受罪了。既然觉得欠孩子的,对小雨,父母自然就百般疼爱,从小就尽力地满足孩子。而且,小雨凡事都是父母全方位地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伺候得很周全。小雨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上小学二年级了还不会系鞋带,直到一次学校组织比赛,其中一项活动是系鞋带,这才让他在一个晚上学会了系鞋带。

  转眼,小雨长大了,直到去外地上大学,妈妈总怕他在外面受苦,便常常给小雨寄钱,而自己却省吃俭用。养儿防备老嘛,将来要指望儿子啊!

  没想到,小雨毕业两年了,至今还在家里吃闲饭。每到吃饭的时候,父母总怕儿子心情不好,还要小心翼翼地让儿子吃好喝好。母亲还隔三差五地主动递上些零花钱,怕儿子手头为难,更怕儿子心里为难。

  最让父母发愁的是儿子的婚恋大事。还好,小雨从去年有了女朋友。儿子有了女朋友,也到了岁数,虽说没有工作,可该结婚还是得结婚啊。年轻人结婚都要楼房。按如今的房价,至少也要几十万。家里哪来这么多钱?可是不给儿子买好楼房,岂不是对不起儿子,将来怎么指望儿子?于是,小雨的父母想尽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在亲友中挖掘了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结果是积蓄加集资加贷款,总算给儿子买了房,结了婚。当然,一切借款和贷款,小雨没有一丁点儿责任,父母也没有让儿子承担的意思。

  婚后,小两口过得倒是挺好。小雨的妻子本来在一家企业里打工。后来,小雨说妻子的工作太累,干脆不让她去上班了,说一块等待好工作。这下好,小两口一日三餐来父母家吃饭,饭后回到自己的楼房里等待好工作。结果是好工作没等来,小两口反倒都不愿出门了。特别是小雨,每天吃完饭就是看电视,连人都不愿见了。

  小雨的父母这才感到不妙。一来担心儿子成了废物,怕指望不上了;二来担心这样坐吃山空,不要说还账,就是吃饭都成了问题。为此,小雨的父亲内退后继续返聘在单位里看门,小雨的妈妈摆起了货摊。可是,小雨依然故我,继续在家里等待合适的工作。小雨的父母实在困惑不解:孩子这是怎么了?这可怎么得了啊!

  心理探源:亲子一体化心理的苦果

  小雨这是怎么了?按时下一个时髦的说法,小雨成了“啃老族”。

  有人把啃老族称为“新失业群体”,这实在有点勉强。因为他们是放弃工作,是拒绝工作,是逃避责任。即使上面谈到的最后一类,也是不愿再就业而“主动失业”的。“太辛苦”、“太累”,这几乎是啃老族拒绝工作的共同理由。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所以,严格说来,啃老族从根本上说并非失业惹的祸。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

  虽然“啃老”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可确实在我们的国家里这个问题更突出。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有教育的关系,但关键的还是家庭。说起家庭方面的原因,我们会自然想到父母对儿女的溺爱。但从心理学角度看,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关键还在于我们所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啃老族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亲子一体化心理”的一颗必然的苦果。

  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上的一体化倾向。虽然孩子从降生起,与母亲身体连接的脐带已经切断,但是,亲子之间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上的脐带,让亲子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于是,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了,于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由于这种亲子一体化心理,一方面,使父母认为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子女;另一方面,让子女以为接受父母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于是,一面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面是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在亲子一体化心理中,与其说是子女缺乏独立意识,不如说是父母更缺乏独立意识,或者说,是父母对子女的强烈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意识。于是,“啃老”便是必然的结果了。

  不用说纯粹地啃老族在直接啃老,即使不少有工作的子女,不也在心安理得地间接地啃老吗?不信,看看有多少年轻人的楼房是自己独立购买的?再有,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代。这又加重了传统文化中的亲子一体化心理,亲子之间有了更大的依赖性,更缺乏彼此独立的意识。也许正是因此,郝麦收先生与儿子的亲子独立协议,才显得那样弥足珍贵。这份协议说白了就是,儿子18岁后不靠父母,父母老了不靠儿子。这本来似乎天经地义的事情之所以传为美谈。还不是因为很多家庭中两代人都不能彼此独立?为什么?关键就是因为亲子一体化心理。

  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逃避的直接结果,是得到了家庭庇护这样暂时的“好处”。人的行为一旦得到好处,就会被强化。于是,啃老成了一种“持久战”。像小雨那样,拿“等合适的工作”这个借口,一等就是两三年,而且,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还将继续等下去,啃老将永无终日了。因为逃避生活的最终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废人。问题的严重性决非到此为止,啃老族,不但影响老一代人的生活,更会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对父辈,他们缺乏赡养能力;对子女,他们无力承担教养责任。如此下去,这就不仅是可怕的家庭问题,而且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问题如此严重,岂能再等闲视之?解决啃老族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心理学角度说,关键是两代人共同来积极进行心理自救。

  心理互救:父母的应对策略

  一是转变观念由于传统亲子观念的影响,父母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倾尽毕生财力、精力,直到子女成年,都无法从这种无条件全方位奉献的惯性中解脱。所以,拯救啃老族,父母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真正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

  二是调整认知有些年轻人是由于虚荣心理或攀比心理,而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无奈之下开始了啃老的生活。不用说放弃工作逃避在家者,就是有些盲目考研者也是这样。所以要调整认知,改变就业观念。年轻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况,从社会责任感而言,就业是成年人的基本标志之一。经济上不能独立的人,何谈作为“人”的社会意义,又何谈人生?

  三是挑战自我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透视,可以说,不管哪种原因,啃老族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能有真正的好感觉。因为啃老意味着寄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寄生生活绝不会找到心灵的安宁。因为寄生是一件羞耻的事,是一件痛苦的事。“知耻近乎勇”,年轻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独立意识,激发自强精神,激发尝试的勇气,进而激发自立的潜能。

  四是拿出行动其实,不少年轻人内心并不认可在家里啃老。因此,经过上面的心理调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动了。在行动之前,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心理定势,习惯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难。这就是有些人放弃行动的心理原因。但是,一旦我们行动起来,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五是逐步前进为了减少行动中的困难,最好在行动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必要时可以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比如,第一步是开始承当家务,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比较容易适应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来不断自我强化,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啃老族”的亲子心理互救】相关文章:

亲子阅读的好处02-26

心理暗示造成的心理疾病08-31

亲子阅读的好处【推荐】04-03

最好的亲子互动阅读04-03

亲子阅读的几种方式04-03

睡前亲子阅读的好处04-03

亲子阅读的几种形式02-28

心理学个性心理特征07-27

了解心理中暑表现 如何应对心理中暑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