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有什么

时间:2023-09-25 06:12:52 心理 我要投稿

  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有什么,特殊教育就是为了满足特殊孩子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和提供的教育,它是国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让每个残缺的生命都绽放,下面分享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有什么。

  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有什么1

  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的对象进行的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缺陷的人,即盲、聋、哑、弱智儿童教育以及问题儿童教育所纳入的特殊教育范围,并从经济投资、科学研究、师资和设备等方面支持这类教育。

  各国实施这类教育的机构一般有:盲人学校、聋哑学校、肢残和畸形儿童学校、语言障碍儿童训练中心、森林学校、疗养学校、特殊学校、低能儿学校、工读学校、儿童感化院,以及附设在普通学校的特殊班级。

  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聋哑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些什么?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image.png  

  常见的家长心态

  (一)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

  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

  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

  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

  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

  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

  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

  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

  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 “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有什么2

  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

  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

  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image.png  

  3、注意个性培养

  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

  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有什么3

  特殊孩子应该怎样特殊教育

  在对特殊孩子进行教育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特殊孩子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情况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说眼睛看不见的孩子往往是自卑、孤僻的,要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能够引导他们在嗅觉、触觉上面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可以平安的度过生长发育阶段。

  因为特殊孩子在各方面的发育都低于正常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所以他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弱的,这时候需要给特殊孩子制定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去规范他们的行为。

  想要对特殊孩子进行特殊教育,那就要尽可能为特殊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只要有可能上学的,就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上特殊孩子的学校,没有特殊孩子的学校的地方,也可以随班就读。

  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和活动中增强他的规则意识,老师教给他整理玩具的方法,让他知道玩了玩具后应该自己整理的道理。

image.png  

  特殊教育就是需要正确对待特殊学生,把更多的爱心献给特殊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只有拥有一颗爱心才能教育好特殊学生。

  对特殊孩子进行特殊教育的时候,老师要懂得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既要懂得如何教,更要懂得为何要这样教的'原因,从而在学生出现反复情绪时,也能冷静对待,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心平气和,诚心相待。

  还有就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这是做好特殊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即时、有效的沟通是转化特殊学生的重要步骤。

  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商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了解特殊学生在家及学校的情况,以寻找特殊教育途径,限度地发挥家长在特殊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育特殊学生时应给予他们温暖、关怀,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