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健康小知识,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下面介绍心里健康小知识。
心里健康小知识1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⒈、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⒉、 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⒊、 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⒋ 、行动自觉果断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⒌ 、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⒍ 、正确的我观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心里健康小知识2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正确的人生态度。
②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
③ 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良好的个性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心里健康小知识3
传统家教模式使父母们产生自我中心倾向
对少数父母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部分父母从年幼时起,对待各种事物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势,认识、解决问题一贯地不太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势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父母,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比较严重,“父为子纲”的思想仍在作怪,在他们看来,父母与孩子,父母就是绝对权威。
自我中心倾向源自于认识原因和情感原因
在认识原因角度出发,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是天经地义的。
这类父母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父母“一头热”,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由于父母超量的爱,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识孩子是受教育的主体
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不正确之分。
父母应分析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父母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父母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父母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能有好效果呢?父母必须必须记住,对于孩子来讲,“我”是外因,“我”的教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应该认真反思。
二、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心理换位,就是父母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能极大地减少父母在实施教育时出现盲目主观。
作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尤其要强调把孩子当孩子。
为了使换位思考更切实际,专家建议:父母可读一读《儿童心理学》和《中学生心理学》。没有书,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或其他能者请教。
三、耐心倾听孩子“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父母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与封建父母制意识和“主宰”思想有关。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父母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最后,专家提醒:父母应尽力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但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听孩子的,否则将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心里健康小知识】相关文章:
睡眠健康小知识05-10
睡前健康小知识05-10
睡眠健康的小知识05-11
健康小知识科普07-31
女性健康小知识04-02
女性健康的小知识04-08
初夏养生健康小知识07-29
女性健康小知识30条03-03
睡眠健康的知识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