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补偿心理教养孩子

时间:2023-10-13 13:19:29 心理 我要投稿

  哒哒是一个活泼好动的5岁小姑娘,她整天跟着男孩子疯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着隔壁家的龙龙大哥一起去学跆拳道。然而,哒哒妈妈却给她报了一个芭蕾舞的兴趣班。哒哒很生气,家人也疑惑哒哒妈妈的做法,但她却振振有词地说:“女孩儿跳芭蕾舞多好啊!”

莫用补偿心理教养孩子

  后来,哒哒的大姨解开了谜底。原来,学跳芭蕾舞是哒哒妈妈读中学时就梦寐以求的事,但因为种种现实因素没有达成,这就一直成为了她的一块“心”病。

  哒哒妈妈并非一个个例,这种决策心理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在许多父母身上都可以找到类似的痕迹。这些父母早年的教养环境并不优越,甚至连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存需要都难保证,自然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条件。他们的许多理想和愿景,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需要,都难以实现。欲求不满和阻碍发展,必然导致许多人内心的自卑,其表现就是当条件改善时,人们能够获得先前匮乏的物质、情感、需要、梦想等,往往会无意识地高估自己的需要,索要过多,目的是追求一种安全感和平衡感,这就是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里包含着一种心理创伤,被抑制的需求会带来一定的心理损害,甚至影响着个人健全人格的养成。家庭内的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错位。家长早年发展不利,内心充满着要修复心理创伤的强烈愿望,这构成了他们重新回到过往和渴望变化的强烈内部动机,但时光流逝,来者不可追。而孩子的诞生和成长,带给他们新的生命体验,他们渴望复演的愿望就找到了“突破口”,将个人的愿望嫁接到子女身上,对许多家长来说,这是一种生命的重生。但这是子女的人生,而不是让家长借着子女的躯体再活一次,心理错位会扭曲家长和子女的生命轨迹。

  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影响儿童的教养。比如哒哒的妈妈,在她看来,女儿是自我的延伸,如果女儿能够学习芭蕾舞,自己的艺术梦就可以复活,抚慰曾经以为凋零的心愿。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强迫,忽视了被教育者的气质类型和成长需要。哒哒活泼好动,性格热情奔放,擅长动作思维,情绪起伏比较大,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气质,特别适合练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项目,而非精细性、情感性的艺术项目。如果按照妈妈的意思,练习芭蕾舞,对哒哒来说,可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心理桎梏,比如要优雅地抬头和转体,大大咧咧的哒哒会觉得相当麻烦。即使哒哒勉强学习,那被抑制的学习跆拳道的心愿,也会构成哒哒的心结。等到哒哒做了母亲,或许也会再次升腾起这个曾经不被人接纳的心愿,转移到她的孩子身上。

  作为一个教养者,家长应该警惕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结,不要受补偿心理驱使,在子女身上复演过去的创伤经历。家长如果有严重的心理创伤,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帮助,通过再现创伤事件和体验,修复被损害的心灵。而对于教养孩子,还是应该结合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类型,科学地设置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

【莫用补偿心理教养孩子】相关文章:

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交往心理10-04

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交往心理09-30

用喂奶塑造孩子心理素质10-05

用运动来调节孩子心理障碍08-29

批评孩子后应给孩子感情补偿04-06

以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08-22

家长莫忽视考后心理调节08-26

莫到高考才关注考生心理08-26

吼孩子学习,不如按年龄特点来教养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