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是不是温顺,主要看他与父母的对话是不是温和。但现在的很多孩子说话不知轻重,常常会出口伤人,偏激的言语常会刺伤父母对孩子那颗慈善的心。说话不知轻重的孩子,他对父母的言语是冷漠的,父母不会得到他一句体贴和温暖的话。在孩子心里,好像总有着某种对大人的不满,并总喜欢用伤人的语言来宣泄着自己的不满青绪。这是孩子在逆反期常出现的现象,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释放”,比如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等。孩子说话很伤人,只是孩子逆反行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纠正,会导致更严重的叛逆情绪,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孩子变得暴躁,这是被自己不满情绪憋闷的结果,这时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对孩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是治标不治本的,教育就不会有效果。要从排解孩子心中的怨气入手,在生活中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方面:
不要惹孩子生气。
不惹孩子生气,这在家庭教育中很难做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职场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生气是两条并行线,就像火车的两条轨道始终并存。最好的教育办法是使孩子能在高高兴兴地接受你的教育的同时不会生气。
孩子“高高兴兴地”接受教育,这似乎不符很多职场妈妈的教育习惯,她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力求自己有这样一个教育基础:威信+严肃+强制,似乎这样面对孩子时,自己的教育才会收到效果。其实,孩子生气乃至于脾气暴躁,正是在教育孩子时,妈妈“威信+严肃+强制”的结果。如果妈妈在面对孩子时黑着一张脸,再加上命令式的说话方式,就是再温暖的言语,孩了听起来也不会舒服,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孩子叛逆的情况出现。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想让孩子在平和快乐中接受你的教育,你就要脸上多几分笑意,给孩子多几分平等,用语要讲究几分委婉,在快乐的氛围巾使孩子接受“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这样,你在说教的时候,孩子就不会生气,就会把孩子说话很伤人乃至叛逆的苗头扼杀掉。
不要使孩子生气,这并不代表不责备孩子,当必须要责备孩子的时候,就要尽力去责备,关键是在责备后要及时“安抚”。比如,在批评了孩子以后,你马上就对孩子说:“妈妈骂你了,嘴都骂干了,快去给我倒杯水来。”这样幽默的言语不仅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还能使孩子冷静下来,反思自己为何会遭到妈妈的责备,孩子也就不会因妈妈的责骂而生气了。
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消气”。
孩子有了叛逆的情绪以后,他就会在言语上刺激大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孩子消气。对于孩子的生气,是很多妈妈喜欢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觉得,孩子生气,只是一种“孩子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伤大雅。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因为孩子一次生气就是一次不满的表现,如果孩子的“气”得不到及时地舒缓,孩子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想一些自己的道理,而且生气会使他坚定地改变或认同一些看法,这些看法都是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思量的,这就使得孩子的这些看法错误的较多。生气的次数越多,在孩子心里聚集的“错误”就越多。孩子经常生气而又得不到排解,这样就隐藏着巨大的教育隐患。所以,孩子生气了,妈妈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且妈妈及时给孩子消消气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妈妈或许会说:孩子生气了,要想他开心起来,那我们只有放下妈妈的架子去哄孩子。这种做法只对了一半,妈妈在给孩子消气的时候,必须要放下高高在上的那份威严,但绝对不是去哄孩子。
哄孩子往往是妈妈对孩子错误的一种让步,他们用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来舒缓孩子犯错所带来的压力,以使孩子开心起来。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纵容。
所以,孩子不高兴了,我们可以这样直接问孩子:“我的儿子(女儿)为什么又不高兴了呀?”当然,也可以间接了解孩子不高兴的原因。然后,在和孩子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彼此的看法,用道理来说服孩子,直到孩子认同原先因自己不理解而使自己生气的那些道理。道理想通了,孩子心里的气也就消了。
做到了这两个方面,孩子就会以心情舒畅的状态出现在妈妈的面前,对妈妈的尊重、孝心也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当叛逆的孩子喜欢用偏激的语言对待妈妈的时候,先不要下“孩子变坏了”的结论,应首先想到“孩子又生气了”。这样,职场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会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而是直接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是很有效果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之所以有效果,它能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孩子说话很伤人,只是孩子逆反行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纠正,会导致更严重的叛逆情绪,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从心理疏导人手让叛逆的孩子变温顺】相关文章:
怎么给孩子做心理疏导08-24
孩子被同学打如何心理疏导09-04
父母打架如何给孩子心理疏导08-21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10-04
孩子的叛逆心理从何而来09-10
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心理疏导策略09-11
家长如何应对有叛逆心理的孩子?09-15
心理问题致使孩子变胖09-12
孩子心理比较自卑如何做好心理疏导09-08
3-8岁孩子最需要心理疏导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