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潜移默化的负面心理暗示,会造成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困扰。
很多心理学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学习有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脑子肯定是有问题,这是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孩子母亲又插嘴说:“每次看病我都将他脑子受过伤,影响学习的事情告诉大夫。”通过这对母子的叙述,医生对孩子的“病情”大致已心中有数。经测定,孩子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他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好,完全是母亲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当然,母亲也是接受了当年那个医生“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暗示。这些潜移默化的负面心理暗示,造成了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困扰。
我们可以举一个与之相反的案例,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他告诉班里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来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原来因为得到了教授“这几个学生智商高”的信息,老师就开始对这几个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较高的期望。这无疑中给了这几个学生良性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从而加大学习动力,成绩自然就上升了。
以上的案例使我们看到,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很普遍、很强大的。研究表明,由于敏感、脆弱和心理不成熟,儿童成为最易受心理暗示的群体。父母和老师是孩子身边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一旦他们在无意中成为对孩子不良暗示的施加者,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和扩大孩子的缺陷,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一旦固定下来,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时候,孩子,身上很小的缺点,被我们大人一再地放大、一再地强调,便成了不可克服的了。这便是不良的心理暗示。
2005年第5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金薇女士在《避免不良心理暗示》一文中讲述了以下的故事:
豆豆的考试卷子发下来了,我帮他检查错题。他说:“阿姨,这些题我都会,只是马虎,错了。我们老师老说我马虎,我妈也说我马虎,没办法,改不了。”看着豆豆小大人的模样,我笑了。再翻开豆豆的学生报告册,老师写的评语居然一连四个学期都是“聪明,爱劳动,只是过于马虎”这类的话,难怪豆豆一个劲地说自己马虎。其实马虎并不是很大的毛病,是很好克服的。可是父母老师总说他马虎,豆豆就真的马虎了。为了测试一下豆豆究竟是不是可以细心做事,我找了两幅图,让豆豆看两张几乎同样的图里有什么不同。豆豆饶有兴趣,不一会就把10个不同之处一个不少地找了出来。我拍着豆豆的脑瓜说:“豆豆,其实你可以很认真地完成一件事的,小马虎并不会总是跟着你。”豆豆挠挠脑袋,说:“那为什么我妈和老师都说我马虎呢?”
我们有些父母和老师一再地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女口经常对外人说:“我家孩子脑袋笨,像他爸!”孩子便真的以为自己笨,做起事来没自信,动不动就会拿自己笨做借口。久而久之,“笨”成了一个借口,破罐子破摔了。还有的父母、老师把孩子的马虎、胆子小等缺点挂在嘴边上,经常不分场合地反复评说,孩子无形中接受了这样的暗示,这些缺点也就越发地明显了。
相反,如果孩子胆子小,父母常常鼓励他:“你是勇敢的孩子,这没什么。”良性的心理暗示会帮助孩子克服缺点,真正勇敢起来。
我对豆豆说:“没有人生来是马虎的,只是做事态度的问题。如果你重视这件事,认真地去做,马虎想赖都赖不上你呢!”豆豆似懂非懂。我拿了一张卷子给豆豆,说:“阿姨相信,这张卷子你一定会做得非常好,你愿意试试吗?”豆豆很有信心地点点头,拿起笔开始做。看得出每一道题他都很认真地思考,很仔细地计算。一个小时后,他把卷子交给了我。我和他一起对答案。果然,没有一道题是因为马虎而做错答案的。
我拍了拍豆豆的小脑瓜,问豆豆:“这说明了什么呢?”豆豆说:“我没让小马虎靠近我!”是的,因为良性的暗示给了孩子充足的自信心,所以他才不会毛毛躁躁,接受自己生来马虎的暗示。
所以,我忠告父母:请少给孩子一些责怪,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少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不会让小毛病变成缺点,才不会让缺点跟随孩子一辈子。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父母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教育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
【父母应少给孩子一些负面心理暗示】相关文章:
父母应端正孩子的复读心理04-20
父母应多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10-31
怎么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09-19
家长对孩子心理暗示的影响09-10
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10-14
心理暗示让孩子学会分享09-18
积极心理暗示减轻孩子焦虑08-28
(推荐)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10-15
父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