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这就是孩子所能够感受的全部内容。父母不接纳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学不会接纳自己。一旦孩子有一天遇到了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就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而言,父母无条件的爱,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比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更有利于人格健全。
无条件的爱首先和物质无关,和情感上的满足有关,和安全感有关。
父母只有在情感和情绪上无条件支持孩子,接纳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才能不至于把自己的精力都花在何种举动才能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上。
请父母必须牢记,任何的物质,都无法弥补情感上的欠缺。
▌用“共情”的方式纾解孩子的情绪,问题迎刃而解
“共情”这个词,相信你们也并不陌生。
它也是罗杰斯创始的“以人为中心”的主要治疗方法:“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含着几个方面的情况。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过程中,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不过,并不意味着孩子说什么,我也跟着说什么。共情不等于附和、完全认同孩子。
“你做得对”这样的话,虽然可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父母应该试着去解释孩子的情感(这一方法,主要针对3岁以上的孩子)。
我曾经提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情绪有些低落。
妈妈说,你看起来有些不高兴呀。
孩子回答:老师今天表扬了李黎。
妈妈说,哦,是不是老师没有表扬你,你有些失落啊。
孩子说,我不喜欢老师了。
妈妈说:对,怎么能不表扬咱们呢!
这个案例,对话以妈妈的附和声结束。孩子也许当时满意了,但是妈妈却没能帮助孩子就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换一种方式呢?
妈妈:你看起来有些不高兴呀。
孩子:老师今天表扬了李黎。
妈妈:哦,老师没有表扬你,你有些失落啊!
孩子:我不喜欢老师了。
妈妈:你肯定做出了努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却没有。
孩子:是啊,我就是晚了一点举手。下一次,我一定快点举手,回答问题。
从两个案例的对比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的认同,而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和正确解释。
因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丰富,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所以,父母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然后等待孩子自己找出解决之道,自己做出选择。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爸爸其实完全可以用“共情”的方式来替代打骂。
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抱抱孩子,或者拍拍孩子的背,然后跟他说,我知道你很喜欢吃糖,不让你吃会很伤心,但是你已经吃了几个了,不能再吃了,你知道虫虫很喜欢吃有甜味儿的牙齿。
我们喝一小杯水吧,不让虫虫有机可乘。相信孩子会接受你的意见。
“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并不是两个单独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而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中运用的效果最优化组合。
如今,这个组合方式不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也被认为是处理孩子问题时副作用最小、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总能以罗杰斯的方式对待孩子,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然会影响到孩子。这对促进孩子的共情能力(或情商)和亲社会行为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效果。
【用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方式看孩子2】相关文章:
喂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10-29
用孩子的方式和他阅读02-14
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08-30
严格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好处10-11
惩罚孩子的方式有哪些08-15
常用心理学知识03-11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03-11
通用心理学的语录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