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三大风俗,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是一个以爱情婚姻为主题,贯穿追求甜美爱情,祈求心灵手巧,渴望幸福生活的节日,自古至今,民间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下面来了解七夕节三大风俗。
七夕节三大风俗1
一、七月初七乞巧节,少不了乞巧活动
七月初七,不仅被称为七夕节,还叫乞巧节,也就是祈求心灵手巧,技艺精湛的意思。因此这天有许多民俗“乞巧”活动。比如有坐巧、迎巧、拜巧、祭巧、卜巧、娱巧、送巧等等活动,祈求织女娘娘赐以聪慧、灵巧。当然,还有一些喜闻乐见的风俗,我们看看非常有意思的“穿针乞巧”活动吧!
【穿针乞巧】
过去,男人忙于耕田种地,收获粮食;女子多是在家中缝缝补补,制作衣物。因此,女孩子有一手好的针线活,那可非常受男孩子追求。
诗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节,女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穿针乞巧”:就是一项喜闻乐见的手艺比赛,方法很简单,就是比一比,看一看,谁穿针引线最快,谁是第一名,大家就是比赛,更是交流技艺活动。
当然,在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更是希望织女赐巧,让姑娘们心灵手巧,获得一个好姻缘,幸福美满。
当然,在七月初七这天,不仅有常见穿针乞巧,还有许多乞巧活动,比如“对月穿针”、“投针验巧”、“兰夜斗巧”、“喜蛛应巧”等活动,各地风俗不尽相同。
二、七月初七七夕节,少不了祭拜活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总是少不了各种祭拜活动,七夕节同样如此,我们看看有哪些传统习俗。
【祭拜织女】
织女,是故事的关键人物,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七女儿,也被称为七仙女或者七姐,甚至有的还叫七星娘娘。七月初七七夕节,正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民间,流传着祭拜织女的活动。
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织女,是七仙女,被人们视为保护神,不仅保佑女孩子婚姻幸福美满,还赐予她们手艺,心灵手巧,而且还是小宝宝们的守护者。传说,她在民间时,传授妇女纺织技术,制作出精美的衣物。因而,深受人们爱戴和尊敬。
到了农历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正是织女的生日,到了晚上,人们准备丰富的供品,仰望星空,进行祈祷和祭拜,希望纺织女神,赐予她们智慧、巧艺和美好姻缘,早生贵子。
三、七月初七女儿节,少不了爱情活动
前面,我们谈到七月初七晚上,民间多有祭拜活动,自然希望织女保佑,婚姻幸福美满,当然,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储七夕水、游七姐水】
在神话故事中,正因为七仙女在河中洗澡,才和牛郎相遇,喜结良缘。
因此,人们在七月初七这天,有储存“七夕水”的风俗。早早地起床,到河边或者井里准备好水,储存起来,后面使用,希望能够得到七仙女的仙气,身体安康,避邪去病,保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天,比较储存七夕水,还有“游七姐水”的风俗,还有的美名其曰:“仙女淋浴日”。像七仙女一样,在河水中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洗澡。据说,这天的河水圣洁干净,仙气十足,驱邪避病,保佑人们身体健康,姻缘大吉。
七夕节三大风俗2
一、乞巧
乞巧是七夕节的一个重要传统风俗。据说,古代的女子们在这个节日里会向织女祈求巧艺,希望自己能够学会更多的技艺。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女儿节”。
在现代社会中,“乞巧”已经成为了女性们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许多女性会在七夕节这一天写诗、画画、编织等等,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美丽。
二、赏月
七夕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风俗就是赏月。在这一天晚上,人们会一起赏月,欣赏美丽的月亮和浪漫的气氛。同时,也会在月下祈求幸福和美好未来。
在现代社会中,赏月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习惯。许多人会在七夕节这一天去公园或者户外场所赏月,感受浪漫的气氛和美好的时光。
三、穿针引线
穿针引线也是七夕节的一个重要传统风俗。相传,在七夕节这一天,织女和牛郎会在天上相会,而地上的人们则会在家中进行穿针引线的'活动。这个活动的意义在于祈求家庭幸福和美满。
在现代社会中,穿针引线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习惯。许多人会在七夕节这一天和家人一起进行穿针引线的活动,感受家庭温馨和幸福的氛围。
总之,七夕节的三大传统风俗分别是乞巧、赏月和穿针引线。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代表了人们对爱情和幸福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庆祝这个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七夕节三大风俗3
七夕节的习俗——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的习俗——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节的习俗——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习俗——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
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
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三大风俗】相关文章:
七夕节日有什么风俗05-24
冬至的节日风俗05-18
春分的民间风俗05-09
春分的风俗活动05-09
冬至节气风俗05-13
除夕的节日风俗05-24
小年的节日风俗05-24
扫墓算风俗吗05-05
扫墓的特点和风俗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