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风俗简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是一年中,家庭亲情日,中秋节的习俗就多种多样,其中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以下分享中秋节的风俗简短。
中秋节的风俗简短1
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烧斗香、燃灯、猜谜、玩兔爷、玩花灯、舞火龙、听香、偷月菜、燃宝塔灯、抛帕招亲、饮桂花酒、偷菜求郎、吃田螺、赏桂花等。
1.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彩灯有各种各式的: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2.中秋偷葱偷菜: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3.中秋佳节,是一年中,家庭亲情日。在这天,阖家团圆,一起祭月、赏月,吃月饼,分享交流各自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乐事趣事,可谓其乐融融。在中国古代,中秋节的习俗就多种多样,皇家的讲究,民间的消遣,还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中秋节的风俗简短2
中秋节的习俗知多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季第二个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有:赏月、走月、祭月、追月、吃月饼、赏桂花、喝桂花酒、猜灯谜、玩兔爷、玩花灯等。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阖家团圆,在庭院中吃着月饼,赏着月色,谈笑嬉戏。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走月
每到中秋节之夜,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
祭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祭拜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拜月。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和幸福、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式。
追月
所谓“追月”,是指过了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兴犹未尽,于是次日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中秋节的风俗简短3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中秋节的风俗简短】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风俗05-24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06-20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05-25
中秋节的风俗是什么05-25
中秋节风俗有哪些05-24
中秋节风俗有什么06-01
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05-24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05-20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