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个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以它具备的传统节日也是不胜枚举。十二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等,下面来看看中国12个传统节日。
中国12个传统节日1
一、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二、十二个传统节日简介
1、春节简介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3、龙抬头简介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4、社日节简介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5、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6、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7、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8、中元节简介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
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9、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10、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11、冬至节简介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12、除夕节简介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三、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影响
的`出现蕴含本民族对美好生的向往,歌颂,以及对民族起源的深情回忆。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在中华大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布衣,莫不因″春节"而同庆,″清明"同祭,"端午"同忆,″中秋"同思。
这些节日简直就是超强的聚合剂,将成百上亿的人的悲欢,言行在同一日呈现,成百上亿的人为了那一日或不远万里,排除千难回家(看看春运的车流人潮吧),或挂社扫墓同祭祖先,或全国同吃月饼,而且,传统节日除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还能体现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富裕。
四、十二个传统节日的意义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中国12个传统节日2
1、春节
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末年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是中国最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代传统节日。节日活动主要有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北宋王安石《元日》:一岁以鞭炮声除,春风暖屠苏。成千上万的家庭总是以新换旧。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元宵、元夜。看灯笼吃元宵是习俗。南方包饺子,北方卷元宵。描写元宵节的诗词有宋代作家欧阳修的诗《生查子元夕》:去年除夕,花市灯火如昼。月亮升到了柳树的顶端,夜幕降临后,他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和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
再也见不到去年的老朋友了,眼泪都湿透了衣服。从唐代开始,就有了看灯做夜的民俗。北宋时期,14到16天宵禁,一个灯街花市,通宵歌舞,是前所未有的盛况。这也是年轻人见面和相爱的好机会。
3、寒食节
冷食应在清明节前两天或一天吃。三天不要用火,吃冷的.食物。传说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为他砍柴充饥。然而,晋文公回国当君主后,他把介子推忘得一干二净,介子推也不愿说大话,争宠,于是与母亲隐居。后来,晋文公多次要求介子推出山,但他不想当官。最后,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抱着母亲在树下烧死。后人为了纪念忠臣义士,没有生火吃冷食。
4、清明节
清明节是每年的4月5日,主要活动是扫墓和徒步。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描写清明节的诗有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多雨,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5、端午节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采摘艾叶、系红线。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在这一天死在汨罗江。
6、中国情人节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乞丐节。据说牛郎织女每晚都要经过天河相会,女人们把腊酒和水果放在宫庭前,用五色线穿七孔针对着月亮。中国情人节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描写七夕的诗句有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相逢,胜人无数》。常见诉相思,柔情似水,相见恨晚如梦,不忍时见桥路。只要两个人爱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觊觎我的海伦?
7、中国元旦节
元朝中期,是农历七月十五。旧社会,道士临时抱佛脚
重阳为九月九日,九为阳之极,故名。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赏菊、饮酒、佩戴山茱萸的习惯。现在被定为老人节。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个人在异乡作客,每逢佳节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的身体被高高地用木板封起来,还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10、腊八节
冬至是最短的一天。古人把它作为节气的起点,举行庆典和祭祀。在古代,腊祭在年底举行,这被称为农历十二月。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生于十二月初,所以佛寺在这一天必须煮粥拜佛。于是,民间就把腊月十二定在这一天(即腊八),煮腊八粥。
11岁,休学
休年是12月23日或24日(现在是23日),也叫烹饪日。据说灶神是上帝送给百姓的守护神。每年的这一天,上帝都会在民间报告善恶,所以他在这一天献祭炉子,期望向上帝说自己的好话,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在淡季生活中吃烹饪甜食的习惯。这一天主要是扫灰尘,祭灶。
12、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旧年到此结束,第二天就是新年,所以叫除夕。习俗包括避邪(烧鞭炮)、守岁、吃团圆饭等。
中国12个传统节日3
春节
春节自然不用多说,要说最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那一定是春节。中国年这股潮流甚至已经远扬海外,在不少国家风靡,常说我们被外来文化入侵,但我们对外输出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也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上巳节
上巳节,原本是纪念黄帝的节日,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我们华夏儿女皆为炎黄子孙,黄帝的诞辰有多重要?参考外国对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节)有多重视就清楚了,在国外,圣诞节就是我们的'春节,是旧一年的收尾,更是新一年的起始,万物生发,百废待兴。
那为何会有上巳节才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呢?在古代,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穿戴整齐到河边,“祓除畔浴”,若是见着了面善之人,便到一旁促膝长谈,两人便也初步确定了关系,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了男女相会的日子,也就是“情人节”。
另一个典故或许大家更熟悉,《论文》中有一段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水春风”,讲述的正是上巳节的景象。
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很多人认为它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实则不然。端午节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端午节这天,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故而也有中天节的说法。
我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自古以来对龙的崇拜有增无减,因此端午节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可以预见。
2009年9月30日,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
七夕节最初是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天象的崇拜,牛郎织女是两个相隔甚远的星宿,后来加入了民间传说,变得浪漫起来,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寓意,成了你侬我侬的情人节。
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的女孩儿们向七姐讨教织布技巧,故又得名“乞巧节”。从本质上来说,七夕更符合古代劳动女性过得劳动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
重阳节同样来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九”是为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多会登高祈福、赏菊祭祖,传承至今,又多了尊敬老人的蕴意,感恩敬老。
【中国12个传统节日】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节日的寓意05-25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寓意05-25
中国传统节日的寓意有哪些05-25
中国传统节日的寓意及民俗活动05-25
中国传统节日的寓意中秋05-25
中国传统节日过小年要吃什么05-24
各个传统节日的寓意05-25
中国的致富之路03-26
中国的养生法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