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有几个儿子

时间:2023-07-09 06:10:24 学习 我要投稿

  五个

  朱标有几个儿子1

  其实朱标有五个儿子

  长子朱雄英

  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朱雄英,因为他在历史上确实没有他的异母弟朱允炆出名;可能有相当比例的人都误认为朱允炆是嫡长子,其实他只是弟弟。

  “虞怀王雄英,兴宗长子,太祖嫡长孙也。洪武十五年五月薨,年八岁,追加封谥。”朱雄英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嫡长孙,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外孙,懿文太子朱标之嫡长子,母孝康皇后常氏,明惠宗朱允炆的异母兄。

  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本来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薨逝,只活了八岁,追封为虞王,谥号为“怀”,葬于紫金山。后世因而称其为“虞怀王”。

  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就很熟悉了,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皇帝位,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由于朱允炆上位后大力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当朱棣攻入南京之后,朱允炆便不知所踪。有传建文帝被大火烧死,也有传其已出家为僧,更有传其逃亡到海外,众说纷纭。

image.png  

  三子朱允熥

  朱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其母太子妃常氏亦于当月薨逝。建文元年被封为吴王,封地杭州,未就藩。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之后,被朱棣降封为广泽郡王,居福建漳州府。

  同年九月十日,召至南京。十一月十三日,被朱棣以不能匡辅其兄的罪名废为庶人,禁锢在安徽凤阳,于永乐十五年暴卒,年仅三十九岁。

  四子朱允熞

  朱允熞,建文帝朱允炆同母弟,洪武十八年六月出生于南京,建文元年封衡王,未就藩。

  朱棣称帝后,降封其为怀恩王,居建昌,九月,与三哥吴王朱允熥俱被召还京,废为庶人,禁锢凤阳,于永乐十三年卒。弘光元年安宗追封其为衡王、鲁王,谥愍、悼。

  五子朱允熙

  朱允熙是太子朱标与侧妃吕氏所生的'第三子,于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出生于南京。

  建文元年封为徐王,朱棣称帝后被“降为敷惠王”和母亲吕太后一起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墓,永乐二年被改封瓯宁王,“不遣之国”世奉太子祀。但只过了两年,也就是在永乐四年,府邸中起火,被大火活活烧死。

  谥曰哀简,年仅十六岁。是建文帝兄弟中死的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个在永乐朝获得谥号的。弘光继位,复爵,“于原谥减一字”,是为徐哀王。

  如果朱雄英健在,也许就没有朱允炆什么事了;凭借淮西勋贵的支持也不会有什么靖难之役,朱棣只能够在北平老老实实待着;朱标一脉也不会这样凄惨,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不能重来!

  朱标有几个儿子2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就不会起兵靖难;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也不敢在他面前造次。

  现在我们看朱棣,是雄才伟略的明成祖,可是在当时,朱标才是站在大明舞台中央的大主角,而且是无限光环加身,上受老爹朱元璋宠爱,下受文武百官拥戴。而朱棣,只能是坐在后排拍手傻笑。

  朱棣和朱标,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朱标是太子,代替朱元璋监国摄政,是代理皇帝,是“君”,而朱棣,即便能力再强,也只是“臣”。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在朱标面前,朱棣只能俯首称臣。

  牛娃朱标的完美人生履历

  1355年,朱标出生在安徽省当涂县一个叫陈迪的商人家中,他的母亲就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亲生儿子,此前他已经领养了沐英,朱文正,李文忠。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像普通的父亲一样,焦急的在产房外面等待,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朱标出生这天,朱元璋正率领大军攻打集庆,士气低落之时,传来消息说夫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朱元璋高兴的蹦起来,在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然后重整旗鼓,一举攻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

  1360年,朱标5岁,朱元璋给他请了第一个家庭教师做启蒙教学,这个老师叫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元顺帝曾经邀请他出任翰林编修,被他拒绝了。

image.png  

  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让一个大学教授级的人物来当朱标的小学老师,这起点,不是一般的高。

  这一年,朱棣刚刚在南京出生,陈友谅正在大举进攻安徽当涂,一旦当涂失守,南京就岌岌可危,朱元璋正火急火燎的在前线打仗,根本没有空管这个第四子。

  1364年,朱标9岁,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吴王,封朱标为世子,这就是向天下人宣布:“朱标,就是我的接班人”。

  1367年,朱标12岁,朱元璋开始亲自教他做人,安排他回老家祭祖,并告诉他:“你从小生活富足安乐,但是民间还有很多百姓生活很困难,你沿途要注意观察他们的生活,体察民情,体会为父的创业不易”。

  1368年,朱标13岁,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朝。随即封朱标为皇太子,在法统上确立了朱标继承人的地位,然后给朱标配备了超级豪华的导师团队。

  朱标有几个儿子3

  朱标早期经历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五日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朱标出生时,父亲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长子的出世,给酣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得报后,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兴奋之余,也对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龙凤六年(1360年,至正二十年),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儒家教育。

  龙凤十年(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朱标为世子。吴元年(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令十三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借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

  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命中书省择官辅行,凡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过太平,访陈迪家,赐白金五十两。至临濠,告祭祖墓。

  该年冬,跟随朱元璋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其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朴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image.png  

  册为皇储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朱元璋欣然同意。中书省、都督府刚刚成立,请以朱标为中书令,朱元璋不许,说:“儿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礼师傅,习经传,博古通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务重,皆令启闻,何必为中书令?”。

  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

  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此外,朱元璋还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朱元璋自己也时常赐宴赋诗,商榷古今。

  他曾特地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着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

  故此,除了让太子诵习儒家经典,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又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太子讲授。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

  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东宫及王府官编辑经史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训谕太子和诸王。洪武四年(1371年)春,朱元璋制《大本堂玉记》赐太子。

  他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还虚心求学,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后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