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

时间:2023-08-10 21:11:43 学习 我要投稿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隶、草、楷、行各体兼具,对于书法王羲之潜心研究,集大家之成,冶于一炉,还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流传深远,下面看看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1

  王羲之为什么不顾环保,把家里的池水都弄黑了呢?到底是谁教他这么做?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便是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

  一、卫夫人是谁?

  卫夫人,本名卫铄(shuò),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代著名女书法家,师承楷书大王钟繇。

  卫夫人是怎样带坏王羲之的呢?

  首先,卫夫人有条件带坏王羲之。

  据田蕴章老师考证,卫夫人是小王的姨母,田老师的重要物证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姨母帖》,帖中提到的姨母,很有可能就是卫夫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王羲之的身边人,卫夫人要带坏小王是很方便。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卫夫人练毛笔字非常认真,有时一写就是几个小时。

  练完字,她当然想要解解乏,解乏的方法就是,到苏庄村东头的泊池洗笔砚。十亩大的泊池都被她染黑了,后人干脆把这池改名叫“卫夫人洗墨池"。

  再次,卫夫人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还用讲故事的方式给王羲之“洗脑”。

  她跟小王说,东汉的`书法家张芝为了练好字,洗笔砚的水竟把池塘都染黑了。

  言下之意,欲练好字,必先黑池,这就在王羲之小小的心灵上种下了不环保的种子。

  你说,姨母这么教育,小王能不被带坏吗?果不出其然,卫夫人的教育卓有成效——王羲之青出于蓝,长大后每搬至一处,都会把门前的水池弄得墨墨黑。

image.png  

  二、苦练技艺

  卫夫人把墨汁当宝,甚至会吃墨汁。

  卫夫人一心两用,边看书边吃东西。

  王羲之上卫夫人那儿,看她饭吃得怎么样了,但见菜原封不动,砚中的墨却光啦。仲么回事?

  原来卫夫人用馍沾墨,刚进行完一场"光砚行动"。

  卫夫人的勤奋终于修成正果,唐人评价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不仅如此,卫夫人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她在《笔阵图》一书中,将书法艺术提高至书法理论,对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都作了深刻的论述。

  她对用笔非常有心得,概括出6种笔法,认为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

  《笔阵图》中,卫夫人还大方地赠送给读者她的经验之谈,如"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

  总之,她把毕生从事书法艺术的心得都写进书里,毫无保留,此书也因此成了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之一。

  三、《笔阵图》换来的白菜

  皇帝御阅过《笔阵图》后,如获至宝,拍案叫绝,马上叫来大臣,把身边的一颗玉白菜赐于卫夫人。

  当然,这不是一颗普通的白菜,而是一尊玉石做成的稀世珍宝!

  卫夫人拿到白菜后自然不会用它下锅,而是像捧了个小金人似的,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摸摸,没事偷着乐。

  家里人常看到卫夫人把玉石白菜放在案头,就知道此物是夫人的心头好了。

  卫夫人去逝后,家人为了能让玉白菜天天陪着她,就特地向皇帝打了申请报告,请皇上恩准宝物入土,玉石白菜就成了卫夫人的殉葬品。

  如今,这尊玉石白菜已被安放至台湾故宫博物馆,成了书法界的荣耀,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洗墨池”,也成了旅游的观光景点。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2

  王羲之从小爱学习,也喜欢练字,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image.png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3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从子,王旷之子。出身于东晋门阀士家的琅邪王氏。其先祖可追溯到周灵王太子晋。太子晋之子敬宗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于是以“王为姓氏”。

  秦末天下大乱,王氏迁至琅邪。西汉时,王吉这一支始家皋虞,后迁徙到临沂都乡南仕里。魏晋时期,琅邪王氏宗族强盛起来,不乏清谈名士、廊庙权要、书画奕棋高手,多出自王吉这一支脉。

  王羲之幼纳于言,人谓之奇,少有美誉,为太傅郗鉴所赏识,妻之以女。起家秘书郎,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或称“王右军”,亦称王会稽。

  他出身于东晋门弟最高的'王氏家族。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集汉魏以来书法之大成,隶、楷、行、草,无不擅长,并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作品被列为“神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藏,并用作临池范本,从而陶治、造就出一代书法家。

image.png  

  刘宋羊欣赞其书法“古今莫二”。南梁陶弘景称 “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庾户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唐太宗酷爱其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划之功,裁减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不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代张怀瓘将其行书、草书、章草等列为神品,并称其行书“动合规仪,洞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词”;评其草书“损益合宜”、“风骨精熟”。东晋庾翼赞其章草“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足见其在书壇的崇高地位。

【王羲之练字墨池的故事】相关文章:

如何练字是正确有效的08-02

成语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头的故事07-30

动物冬眠的故事05-25

孕育的美妙故事04-07

谢雨欣的孕育故事03-11

我的阅读故事02-10

婴儿睡前故事04-05

动物的大会的故事08-10

师德小故事范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