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由来和历史,在中国人的审美中,旗袍有着特殊的地位。芊芊淑女,身姿婀娜,旗袍飘逸如云水, 仪态万千显风姿 。 红绣龙凤映华夏,以下分享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旗袍的由来和历史1
旗袍起源,式样改制
对于旗袍的起源,大致分成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在他们看来,汉人的袍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就是如此,而满清的袍装更像是一种民族交汇。另外两种意见则比较通行,有的认为旗袍来自于清代旗女的袍装,有的把目光放在了上世纪20年代的民国之后。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能看到旗袍特殊的`时代印记,体现出不同的民族特征。通过旗袍,看到中国的文化交流,这其中不仅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更包括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满族妇女的袍和褂,可以从三国时期的蜀汉中找到影子,“昔诸葛亮造筒袖铠……满洲之服,其筒袖铠之绪也。”
而近代旗袍,更像是中国服装与西方文明的有机融合。相对比满清时期的袍身宽大、线条平直,下长到脚、直筒花边,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究合身、追求曲线美的特征,创造性地缩小袖口、缩短长度,甚至越修越短,直到无袖露肩,尽显妩媚。旗袍的领子也由高领到低领,无不凸显女子的身姿曼妙。
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满清旗袍,女子身材是不能暴露的,平直的线条、宽松的衣身,不开叉的下摆,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与现代旗袍相比,满清时期的旗袍更显阶级特征。身为皇室贵族的女子,可以着黄色、用花料,色彩艳丽,用料考究,特殊的盘滚装饰,使得“十八镶”闻名于世。龙狮百兽、凤凰仙鹤、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真是美不胜收。
时代变迁,追求自由
从满族妇女的服饰,到民国时期的新服装,体现了时代变迁下的思想变化。女权解放,追求个性自由,走出家门的女子,要为自身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经历辛亥革命的洗礼,女子放足剪发,习文断字,她们像男子一样穿长袍。当时的报纸记载道,“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
仗剑天涯,指点江山,把自己打扮成先生的模样。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一位友人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身穿一件玄青色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鉴湖女侠,不愧于女中豪杰的称号,一身旗袍穿出侠客风范。
旗袍的由来和历史2
在今天五花八门的影视剧或电影中,但凡牵涉到民国时期,剧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位身穿旗袍的美丽女子。
这固然是影视剧想要表现出一种女性身上的美丽“民国范儿”,但也反映出在当今人们的心目中,旗袍与身份尊贵的女性紧密结合,已然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饰。
作为一种相对年轻的服饰,这一抹挥之不去的风情到底来自何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旗袍的历史。
电影《金陵十三钗》里的女性旗袍形象
一、起源与产生
虽然旗袍的穿着在今日与民族毫无关联,但在其产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旗袍一直是作为满清衣着打扮而流行于世间的。因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所以“旗人”所穿戴的衣服自然也称之为“旗袍”。
作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满族人以游牧为生,常年的马背生活使得其所穿长袍为合体开叉的样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满族人在马背上的舒适度。也就是说早期旗袍并不仅仅限于女性穿着。
但随着满族入关中原创建清朝,由马背生活转移到农耕生活,男性旗袍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后,只有女性旗袍得以保留了下来。
也就是说旗袍在一开始并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民族服饰而被人们所了解。
而旗袍的样式也与今日大有不同,它的设计是能包裹住全身的,但随着时代的演变特别是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旗袍的设计也在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现代旗袍的式样。
二、旗袍在清朝时期的演变
早期旗袍是不分男女的,式样结构也大致相仿,只不过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厚薄程度上有所不同。其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早前的金朝、元朝服饰有所相似。
因东北气候寒冷,所以旗袍口领较小,偏瘦偏长,与汉人的宽松衣袍截然不同,由于袖口较窄,所以又被称为“马蹄袖”或“箭袖”,而衣服上的图样也比较的朴素古朴,没有太多的华丽修饰。
满清入关之后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日渐加深,其服饰也逐渐的受汉族服饰影响。到清代中期,旗袍的袖口逐渐变宽,整体风格由瘦长变为宽松,下摆部分大多能够垂至地面。
到清代中晚期,旗袍已经变得十分的宽松,外形以直线型为主,同时在衣领部分出现了一种名为“元宝领”的高立领设计样式,就仿佛元宝两侧耸立起来的部位一样,这种设计虽然看起来比较“奇特”。
但却十分符合满族女子的身型特征。与中原女子相比,满族女性大多身型较为健壮,直线型的设计与较高的立领能够很好的掩饰满族女性在身材方面的不足。而在此时露脚的短式旗袍也已经开始出现。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制作工艺的提升,旗袍上的装饰和图样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在当时出现了诸多的制作手法如镶、嵌、滚、贴、绣等,这都需要极高的手工技艺才能完成。
这些装饰在袖子和领口部分大多为绣上花边,且花边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愈发的精美与复杂。
到清代晚期,许多装饰华丽的旗袍已经几乎被花纹装饰所完全铺满,其原始布料已经无法认清,这也是旗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十分夸张的形式。
三、“国服”化的旗袍:旗袍在民国的演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自此结束千百年的帝制体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这样的一切都要“新”的社会中,旗袍自然也在西方服饰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民国初年,男性以中山装和西装为流行服饰,但女性却并未找到合适的衣服作为一种流行服饰,一时间社会中女性服饰五花八门,如同八仙过海一般的各显神通。
到1920年代左右,受到西方礼服设计的影响,旗袍也逐渐的经人改造。而改造的关键则是理念的'突破,旗袍的设计不再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而更加注重体现女性的身材之美,由宽松逐渐变得修身起来。
民国影视剧中的旗袍美女形象
192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率先穿戴经过改良后的“旗袍”,作为社会上最为年轻和最为追求时尚和进步的群体,女学生对旗袍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改进。
她们将旗袍腰身收紧,使身材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外形依旧以直线型为主,袖口也更加宽松,同时她们将旗袍外在的修饰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简约、典雅和大方,既符合学生身份同时更显庄重。
在女学生的引领下,一时间旗袍再度在社会广泛流行起来,而其简约大方的设计也广受上层女性的喜爱。
当时便有人在报纸上说道:“来来往往的妇女,都穿着五光十色的旗袍,”一时间旗袍成为中国女性的流行服饰,1929年国民颁布的《民国制服条例》中便将旗袍列为女性在民国时期的标准性礼服之一。
到1930年之后,旗袍在中国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女性均以穿旗袍为尊贵和美丽的象征,而旗袍的样式也变得五花八门,难以形成唯一的制作标准。
例如旗袍的袖子时有时无,到最后干脆将袖子取消,下摆的长度时长时短,底摆的长度一时间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缩短到膝盖以上,而旗袍两侧的开叉则越来越高,最高时几乎与臀部齐平。
而旗袍制作的工艺也愈发的考究,上流社会自然以进口绸缎为主,而普通民众则主要以阴丹士林布来制作旗袍,装饰图案则以龙凤、孔雀或者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装饰,不再像晚清时期那么艳丽,更显庄重与素雅。
这种种改变都体现出了人们思想的转变与突破,衣服的设计以美为主,不再考虑传统的礼教规矩,而衣着的变迁也反映出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旗袍的演变历史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审美与思想的转变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展,人们尤其是女性对于衣着的想法有了很大的突破。
不再盲目追求华美与艳丽,也不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更加注重展现女性的美,更加注重衣服自身所带有的典雅气质。一部旗袍史中包含了多少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梦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