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那些古文艰深难懂,别说宝宝,就连我们大人有时候都不明白,宝宝能理解吗?而且很多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对他能有多大用处呢?
观点二:现在,宝宝不但要学绘画、钢琴,甚至还有英语,负担那么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学这些东西呢?
观点三:我平时有时候也给宝宝将一些《百家姓》、《千字文》,可是小家伙似乎没多大兴趣,我还应该继续教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认为这并非是国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本身对国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是教育宝宝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孩子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亲子共读的家庭,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亲子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而且书中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道德等等,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国学启蒙的发起者认为,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宝宝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其次,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讲国学,并让他在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国学。
在给宝宝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宝宝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我们做事。因此,让宝宝跟读、听爸爸妈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宝宝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当宝宝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宝宝原本答应妈妈的事,比如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育宝宝,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还有《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宝宝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等到宝宝六七岁时,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千字文》等典籍。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最后,没有宝宝天生就喜欢国学,兴趣是需要培养的。
有人说国学很枯燥,很难学,可是学刷牙、学如厕很枯燥,学英语、学弹琴也很枯燥,为什么宝宝也得学呢?为什么宝宝也能学会呢?
兴趣是靠培养的,没有哪个宝宝天生就喜欢认字、弹琴。现在,大多数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没有读过这些国学经典,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家中没有学习的榜样,宝宝自然兴趣也不大。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读半个小时书,每次都叫宝宝一起来读,并配上古典音乐,虽然有些调皮的宝宝开始不配合,但是时间一长(父母一定要坚持,而且不能对宝宝发脾气),宝宝一定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肯定,让他有成就感。平时,可以随身携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口袋书,在路上、在车里就可以给宝宝读,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路上的时光也能进行国学教育。
如果宝宝对于诵读不感兴趣,家长还可以改变一下策略,将国学教育融入故事和游戏中,设计一些国学手指操、国学武功操;爸爸妈妈还可以表演一些国学故事情景剧,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宝宝一定会兴趣大增,并迫不及待地要求加入。
如此,宝宝就被你慢慢地哄进了文化的海洋。
【如何培养宝宝学习国学】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宝宝学习国学的兴趣08-27
如何培养宝宝学习兴趣08-19
如何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08-10
如何培养宝宝自己如厕06-17
[热门]如何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08-20
(合集)如何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08-21
宝宝如何学习走路08-19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08-27
培养宝宝学习耐性的6妙招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