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司马懿的政治智慧远胜诸葛亮。
诸葛亮为什么输给司马懿1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神一般的存在。
加上诸葛亮对刘备忠贞无二,两人的“白帝城托孤”更是成为了千古美谈,千百年来受尽了文人墨客的追捧。不光如此,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希望自己的臣子想诸葛亮一样忠心。
但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言论,那就是诸葛亮不会打仗,情商低,穷兵黩武导致蜀国灭亡等说法。
这些人为了印证这些说法,经常拿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来说事,其实不然。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能力定位其实早就盖棺定论了,没必要在撤出司马懿来“以成败论英雄”。
今天,我们就从客观的立场上,比较下这两人的军事能力,到底孰强孰弱。
自古以来对于诸葛亮的评价
尽管诸葛亮在某些人眼中,是个失败者,因为他没有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心愿,但是历朝历代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非常之高。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予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擅长治军的本事而不善于出奇谋;谋略方面,诸葛亮治理百姓的才能又大于他用兵的能力。
看似这个评价是在肯定诸葛亮,但是陈寿又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做出了第二段评价:“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句话就不是肯定诸葛亮的才能了,意思是说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多次北伐曹魏都没成功,主要是因为在军事上不知道随机应变。
因此陈寿认为,用兵的军事谋略不是诸葛亮的长处所在。如果说陈寿的第一个评价比较客观,那第二段评价就显得比较片面了。
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有非常复杂的原因的,不全是诸葛亮的原因。因此,我们想了解诸葛亮真正的水平,完全可以看看历朝历代对于诸葛亮的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高度评价诸葛亮说:“以诸葛亮之冠代奇才,足已志图中夏矣!”意思就是说,李世民认为以诸葛亮的能力和水平,足以拿下中原。
李世民是通过自己努力夺取天下的君王,他都高度认可诸葛亮的能力,那足以说明诸葛亮的真实水平了。
如果说李世民和诸葛亮的时代跨度比较远,不能客观地评价诸葛亮,那么我们可以从和诸葛亮同个时代的人的评价来看看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诸葛亮的。
那么和诸葛亮同时代的人里,谁的评价最合适呢?无非就是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了。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有两段,其一是在公元234年五丈原之战前夕,司马懿在阵前观望了对面诸葛亮的军阵之后说的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则吾军休矣;若西上五丈原,则吾诸军无事矣!”
其二就是在五丈原之战结束后,司马懿在蜀军撤退之后参观了诸葛亮留下的营寨后发出的感慨:“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的两段评价,第一段似乎是在贬低诸葛亮,第二段是在赞赏诸葛亮。
其实不然,要真细细品味的话,这两段评价司马懿都是在肯定诸葛亮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聊聊司马懿的能力。
曹魏的中流砥柱
三国时代是个比较奇怪的时代,因为结束乱世的并不是这三个国家的其中之一,而是当时河内地区的名门望族的司马氏,而司马氏的领军人物,就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于东汉民族河内司马氏,司马氏在汉朝世代为官。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曾为东汉的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郡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司马懿的父亲更是当上了高官,为东汉的京兆尹,权重一时。
生长在世代为官的家族,司马懿从小就受到了极为良好的教育,而且司马懿自幼谋略不凡,以聪慧之名闻名千里。当时诸多的名人志士都觉得司马懿以后必有大的作为。
由于司马懿天赐聪慧加上他本人谦虚好学,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注意。
当时东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曹操听说了司马懿的事迹之后,认为司马懿这样的人才应该为国效力,于是多次派人去河内郡征召司马懿去许都为官。
但是此时的司马懿还是忠于汉室的,认为此时的曹操是狼子野心,早晚要篡夺汉室政权。因此司马懿不愿助纣为虐,多次拒绝曹操的征召,后来甚至用装病来拒绝曹操的“好意”。
多次征召司马懿未果的曹操后来恼羞成怒,在曹操当上丞相那年,给司马懿送去了四个字:“或召或死!”意思是要么出来当官要么就去死吧。
最终司马懿无奈,只好顺从曹操的意思,出来在朝廷做官了。出仕之后的司马懿可以说得尽心尽责,多次给曹操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比如公元215年,曹操征伐张鲁成功,占领了汉中之后,司马懿给曹操建言道:
“刘备刚用阴谋的手段夺取了原属于刘璋的益州地区,此时的益州人心浮动,刘备军军心晃荡,如果丞相(指曹操)乘胜挥师南下,必能克定刘备,夺取蜀郡!不然等刘备势力壮大,再想夺取蜀郡就难上加难了!”
这本是非常好的建议,但是曹操认为刘备是不可能短时间被消灭的,回答司马懿说:“人应该知足呀!如今得到了陇西诸郡,何必又贪心想得到蜀地呢?”
这就是著名的“得陇望蜀”的典故。
后面发生的事情果然如司马懿所料,刘备夺取蜀郡之后,按照诸葛亮,法正等人的治蜀方针,很快巩固了内部,接着马不停蹄的北上夺取了汉中诸郡。
等曹操失去了汉中诸郡之后才反应过来,再领军想夺回汉中可为时已晚,后来曹操经常叹息后悔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
公元219年,关羽北上进攻曹魏,曹操连忙派遣于禁率领七军去支援镇守荆州北部的曹仁,结果于禁被打败,曹仁困守樊城,关羽也因此“威震华夏”。
曹操畏惧关羽的威名,起了迁都的打算。
司马懿连忙阻止道:“于禁虽然战败了,但是我们根基尚稳,没有必要迁都;况且一旦迁都就会让天下人认为我们不敌关羽,会大大的折损士气。”
曹操觉得司马懿说得很有道理,忙问司马懿有什么对策可以打败关羽,于是司马懿向曹操提出了联合孙权的策略,这次曹操采纳了。
最终曹操联合孙权果然击败了关羽,并且成功收复了荆州北部诸郡。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廷局势动荡,人心思危,是司马懿主持了曹操的葬礼,稳定了局势。曹丕继位魏王之后,司马懿见汉室不可能再兴,于是死心塌地的为曹丕效命。
辅佐曹丕期间,司马懿一样给曹丕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比如朝廷大臣们认为曹氏宗族大将镇守的襄阳樊城一线不足以抵抗东吴的进犯,应当把曹仁调回宛城防守。
而司马懿则表示襄阳樊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能放弃,一旦放弃,孙权必将得寸进尺进犯我们。曹丕没听。
等放弃襄阳樊城之后,孙权果然趁火打劫,派军北上卡住了曹魏南下的咽喉要道,曹丕悔恨不已。
后来司马懿能够成功夺取曹魏政权,并为他司马氏夺取天下做铺垫,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对外,战功卓越,对内懂得隐忍。这也是司马懿的过人之处。
三国最后的赢家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临终前任命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当得知曹丕病逝的消息后,东吴的孙权想趁火打劫,于是出兵北上进攻曹魏。
为了抵御孙权,曹叡任命司马懿为骠骑将军,率军迎战孙权。
最终司马懿不负众望,成功击败了孙权手下大将诸葛瑾,并且成功收复了当初放弃了的襄阳,樊城诸郡。威震东吴。至此曹叡对司马懿信任有加。
公元227年,曹叡任命司马懿为荆州大都督,驻扎宛城。当初蜀将孟达投降曹魏的时候,满朝文武都认为是个好消息,只有司马懿觉得孟达反复无常,日后必反。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曹丕去世之后,孟达失宠了,开始盘算了再次反叛,回到他原来的蜀汉阵营去。
当孟达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知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立马回信告诫孟达一定要小心司马懿的突袭。
而孟达却认为司马懿远在宛城,距离他孟达驻守的上庸郡千余里,来回需一个多月,这段时间足够防御司马懿的突袭的。但是司马懿领兵作战擅长突袭,对付孟达就是如此。
宛城与上庸的千余里距离,司马懿率军仅用八天就走完了,孟达怎么也没想到司马懿会来得这么快,仓惶迎战司马懿,最终孟达兵败被杀,曹魏成功收复了上庸郡。
司马懿擅长奇袭不光表现在突袭孟达这件事上,对付辽东公孙源也是如此。
公孙渊本是曹魏辽东太守,但是他不满足于自己的野心,多次对曹魏降而复叛,曹魏朝廷忍无可忍,于是派遣司马懿前去征讨。
但辽东距离中原数千里,公孙渊认为司马懿的军队怎么着也得两三个月才能来,因此压根没有防备之心。
令公孙渊没想到的是,司马懿率军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突袭到了自己面前,而自己压根没有任何有效的防御措施,结果可想而知。
公孙渊被司马懿击败,曹魏成功占据了辽东。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史称魏厉帝。而司马懿成为了三朝元老,与曹真之子,大将军曹爽一同辅政。
而曹爽想独揽大权,于是开始由内而外的排挤打压司马懿,慢慢的剥夺司马懿手中的军权。
司马懿本想反击,但是奈何曹爽是曹氏宗族,背后不光有曹氏的人支持,朝廷很多大臣也是站在曹爽这边的,因此司马懿选择了隐忍,这一忍就是数年之久。
而曹爽急于建立军功以巩固权位,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调集曹魏的精锐部队十余万,进攻蜀汉,史称“兴势之战”。
最终被蜀汉大将王平以少胜多击败而告终,曹爽也因此战战败在曹魏国内声望一落千丈。
在此之前,由于司马懿的隐忍,好大喜功的曹爽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对司马懿不管不问了。
而就在曹爽战败之际,司马懿觉得他反击的时候到了,最终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诛杀了曹爽极其党羽并且成功了掌控了曹魏的朝政大权,司马氏崛起的时代正式开始。
正是由于司马懿的厚积薄发,卧薪尝胆,让后世的很多人认为司马懿在军事上是比诸葛亮强的,其实不然。
虽然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更是遭到了司马懿的阻挡,病逝在了五丈原。
但是严格来说,论军事,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起码司马懿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具体分析分析。
诸葛亮VS司马懿
蜀汉对于曹魏来说,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因此,诸葛亮领导的蜀军北上进攻曹魏是拿不出多少部队的。那么蜀汉又有多少部队呢?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治理蜀汉的鼎盛时期,全国兵力也不过“十万八千余”。
也就是说十一万不到,况且这十一万人不可能全部跟随诸葛亮北伐的,肯定要留相当一部分部队去南方防守南蛮和去东方防守东吴的。
因此,诸葛亮数次北伐的部队充其量也就是六七万。而曹魏这边呢?诸葛亮北上进攻的地方就是曹魏的陇西地区,而曹魏在陇西地区的常备军就多达七八万。
在得知诸葛亮北伐之后,曹魏又从长安方面调集援军增援陇西,这个数字就更多了。
举个例子,五丈原之战中,陇西守军史载“七万余”,在加上司马懿率领的长安,关中方面的援军,总兵力超过了十五万,而诸葛亮这边仅仅只有六七万。
这意味着诸葛亮作为进攻方,和防守方的兵力差居然达到了快三倍。
要知道古代战争中,进攻方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多于防守方的兵力的,像诸葛亮这样的三倍兵力差真的是非常罕见。
可五丈原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呢?有着绝对兵力优势的司马懿居然拒不出战,选择了坚守的策略来对付诸葛亮。
前文不是提到司马懿擅长突袭作战吗?怎么不用这招来对付诸葛亮呢?
原因很简单,司马懿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算有着三倍的兵力差,正面作战他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司马懿为什么觉得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呢?因为之前他和诸葛亮交手过。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的卤城之战,蜀军由于粮草问题而被迫撤军,司马懿觉得可以追击蜀军,于是不顾大将张郃的劝阻,率军追击蜀军。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碾压步兵的,魏军主要是骑兵,蜀军主要是步兵,而且司马懿的追击部队多达近十万。
此时的蜀军只有三四万,按理说这是场屠杀式的战役,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在卤城这个对骑兵极为有利的平原战场上,魏军引以为傲的骑兵被蜀汉的步兵从正面击溃,就连领军大将张郃也不幸战死沙场。
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卤城之战的详细经过,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场战斗,成了司马懿恐惧诸葛亮的阴影,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回到前文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则吾军休矣;若西上五丈原,则吾诸军无事矣!
五丈原之战魏军只有靠着兵力的绝对优势加上坚守不出才能保证安然无恙,作为两军的最高指挥官,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那就立判高下了!
诸葛亮为什么输给司马懿2
既生瑜,何生亮。而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真正能够与诸葛亮并称一时的,恐怕只有司马懿了。人们往往在讨论二者谁强谁弱,但一个事实却是改变不了,六出祁山的诸葛丞相,终因司马懿的抵挡,死于五丈原,一生的辛劳,随之化为流水。
对于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龙争虎斗中败亡,历朝历代给予了诸多的阐释。首先是政治因素,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面对曹魏的不断蚕食,孙吴的虎视眈眈,蜀汉不得不以巴蜀一地之力,斗曹魏千乘之国,以弱战强,败无可败。其次是军事因素,曹魏兵多将广并坐拥地利。蜀汉军事人才青黄不接,加之诸葛亮多次用人失误,更给了看破蜀汉弱点的司马懿可乘之机。
人物简介
1、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中国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辅佐了魏国四代君主,见证了曹氏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为稳定曹魏政权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的孙子司马炎以晋代魏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2、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什么输给司马懿】相关文章:
司马懿为什么不反曹丕09-08
诸葛亮名言名句08-30
刘备如何面试诸葛亮09-04
诸葛亮的脍炙人口的事迹09-27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09-07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几次09-04
为什么要结婚04-11
为什么千兆宽带04-01
为什么要考研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