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懒惰行为是一种伴随行为,通常表现为面对特定的问题、工作不是去积极地按照要求标准去做,而是采取回避或不合要求的应对策略,留了余量,打了折扣,致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障碍得不到及时突破。由于我们的活动种类千种万种,困难的形式也千差万别,回避困难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很难一一列举,只能相对地划分出一些类来,以给读者某种启示和提示。
首先,回避困难表现在每一次的具体学习没有全力以赴,没有快速快捷,没有争分夺秒。仔细回想我们每次的学习,如上课,看书,做作业等,就会发现,我们开头时经常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中间不断地分心、中断,快结束时又安不下心,常常是慢慢吞吞,松松散散,疲疲沓沓,从主观态度上就缺乏紧迫感,就没有竭尽全力,实际运行上也没有紧张感、快捷感,还留有很大的余量。如果把我们学习的内部过程加以外显,仔细地审查我们的意识流、信息流,就可以发现,许多时候我们的信息流程缓慢而阻滞,中途又不断地停顿,不时有不合要求的内容出现在意识活动中,很少出现快速奔涌的局面。打一个比方,就像一个搬运工在卸一车沙子,慢吞吞地装上半筐,慢悠悠地走,再不慌不忙地倒了,然后懒洋洋地呆一会,再去不情愿地磨洋工,很少出现那种快装,装满,快跑,速卸等生龙活虎、紧张忙碌的场面。因此,要摆脱这种局面,就要有一种全力以赴的态度,真实地拿出考试的劲头,拿出抢险的意识给自己鼓劲加油,加进快速思考的意识,如二十分钟背会这十个单词,三分钟拿下这道题等,以使我们的大脑加速地运转,努力地冲刺。人是一种惰性很强的动物,要想开发出其潜能,不能由着其自然倾向之自然运转,惟有不断加压,强化主观的督导和控制,防止其慢下来,停下来,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要有满负荷工作的态度,让分分秒秒出效益,勇于向自我智力的极限挑战和冲击。一次学习下来,应该像一场大强度的体力劳动一样,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才是,这才叫潜能激发,这才叫高效学习。
第二,回避困难表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做法,人们不能坚持使用,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治学经验,偶尔做似乎并不见什么成效,但长期坚持,当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效果。而且,许多做法,从技术上看并没有多大的难度,暂时做,偶尔做,完全可以做到,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做好,但要真正把它坚持下来,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这是因为,人不论从事什么活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相应的精力贯注、能量投入和动力支持,否则,活动便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可是,人对某种事物的热情和动力投入有其自身的消长规律,从人的自然属性上来看,大多数人都很难长期坚持一项活动,对一事物的热情和干劲很快就会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的工作活动中消耗殆尽,“五分钟热度”,“三鼓而竭”,就是指人的这种特性。因此,当人自发的兴趣、热情和自持力无法支撑活动时,就要依靠意志和毅力的帮助,而这也意味着人必须付诸更多的能量投入,忍受更多的不适或痛苦,而这也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承担的。所以,意志力的持久性与耐性也成了许多人的最大弱项,成了制约人们进步的一大瓶颈,而且这方面很难有技术上的特效药来补救。于是,能否长期坚持一项有价值的行为活动,常常是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最大原因,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是许多失败者难以逾越的屏障!比如,学英语时,对英语的重点动词、介词、代词的多种用途的收集整理,作文中对名言警句,以及一些描述山水云霞,清风明月,人物的外表、心情等的一些好词好句的收集整理,理科中对历次考试、作业、课外书中的有关某部分内容的习题的搜集、汇编等,都是极有价值的工作,而且,操作上也没太大难度。但是,难在坚持,贵在持久,人自发的热情实在难以维系,个人的意志力又跟不上趟,因而明知很好,却很少有人坚持去做。因此,动力因素对于事业的成败往往具有决定作用,要想达到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克服人的自然懈怠,不厌其烦的做一些单调、枯燥、冗长但有价值的工作,这种漫长的道路,常常是成功的捷径!
第三,回避困难表现在人们忍受不了高强度、大负荷的强力思考所带来的高紧张、高焦虑和高消耗。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但这些问题的种类和难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可能一点就通,有些琢磨一会就能出成果,有些则需要绞尽脑汁、拼命思考,才可能有眉目,更有甚者,有些问题、课题常常是经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的思考仍是一片茫然。然而,一下子想不出,甚至绞尽脑汁仍没有结果,并不一定真的就不能攻克,这都是思维中很正常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正确的应对态度。想一想我们平常在写作文时搜肠刮肚的尴尬,想一想我们在解某道奥林匹克难题时绞尽脑汁的痛苦,我们对这种现象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对前进过程中的焦虑和困顿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遇到类似上述这些高复杂、大难度的问题时,想轻轻松松就能顺利解决或完成是不可能的,必须下大力气,必须咬紧牙关拼命想才可能出成果,这一点,我们在面对作文或遇到某些数理难题时会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许多时候也做到了。但是,在许多场合和情况下,当我们面对其他困难的问题和障碍时,这种对困难问题应持的态度和做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执行。许多情况下,正当需要我们拿出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却退缩了,回避了,或认为自我条件还不具备出成果的条件,或认为这种思考策略本身行不通,或认为还有其他比较和缓但同样有效的策略,于是,我们常常只是试着冲几回,想一想便退下来,或采取温和的但常常无关痛痒的中低强度的思考。而许多问题不经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大剂量、高强度的强力思考,是难以出成果的。正如攻击一个高强度的装甲目标,手榴弹倾泻再多也白搭,与其说这样白费弹药,不如把这些弹药(常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集中到一起浓缩成一个重磅炸弹,来个一举摧毁。同样,对于许多大难度的问题-例如,习题分类,提炼解题思路,单元总结等,小剂量、中等强度的思考往往持续时间再长也不行,必须进行高强度、大冲击波的拼命思考才可能攻克,但在实际中,人们常常忍受不了,吃不消,承受不住,致使许多本该下如此功夫、做如此努力便可突击解决的问题,被我们一拖再拖,或采取一些无关痛痒的思考加工,到最后也没能得以真正解决,而这些问题常常正是学习的综合阶段、高境界中常出现的问题。这些必经的困难,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冲破,我们就只能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徘徊,而始终不能上一个高的档次和台阶,因而,很少人能达到对知识高水平的掌握。但是,对于上述原因,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却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智力能力欠缺,基础不好,条件不成熟,从而回避了自己的努力不够,拼搏不够,吃苦不够。因此,认识到这一点,在遇到高难度、大部头但却又是必做的工作、必过的障碍时,不回避,不敷衍,在需要下大力,拼死劲的时候,拿出“亮剑”的精神,昂扬起一种拼搏的意志与战斗的豪情,强化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的毅力与韧劲,不找借口,不兜圈子,不绕弯子,硬着头皮上,向目标做不遗余力的全力冲击,将会很快地使我们达到目标,把我们带人一个常规情况下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四,回避困难表现在人们思考时嫌麻烦,耐受不了思维过程的烦琐和复杂。这点与上述情况有类似之处,都是指我们主体耐受不了思维造成的焦虑,但上面强调的是耐受不了思考的强度和紧张度,这里主要指耐受不了思考复杂度,上面强调了集于一点的强攻,这里则是要不厌其烦地全面开花。具体来讲,我们在学习某些知识时,经常需要展开复杂的加工操作,这是实现完整认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但我们常常嫌麻烦、费时、费事,而有意无意地降低了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复杂度,只进行了很粗浅的加工,还有很多该做的工作没有做,还有若干认知操作程序没有执行,还有很大的余地有待扩展、深化,由此大大制约了我们认知的层次和水平。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特定的学习内容时,本身有许多可产生的联想,可引发的思路,可获得的启示,可得到的结论,以及对眼下、对后续思考都很有价值的念头、线索,由于我们嫌麻烦、费事,不追不展,而使之流失,只满足于我们这种轻松、省事却很粗略、粗浅的加工思考。这其中固然有认知因素的影响,如不知道怎样想、怎样思考,但是,很多情况下则时遇难而缩的明知而不做。例如,对于一些公式、原理的理解,存在着由浅到深的多种层次和多个级别,初步地理解,可能只是想一想相关理论和存在的事实就能达到,可要想达到深层次、高境界的理解,还需要做很多的加工和思考工作;再如,面对某一内容,如英语课文,如果我们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可以获得大大小小、主要次要的近百个知识点,但是,如果我们嫌麻烦而不去深入思考,则只能获取二十来个知识点,其他都被遗漏掉了,等等。总之,面对特定的内容,我们对它的思考加工,本应该比现在丰富、厚实、广泛得多,由这些加工操作,我们本可以获得比现在多得多的启示和收获,但是,由于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怠惰,疏懒,畏缩,嫌麻烦,不按客观要求进行客观上应该的联想、比较、归纳、概括、变化、扩展、具体化等具体的加工操作,许多本可以发现甚至本已抓住的很好的思路、线索、方向,只停留在萌芽、设想阶段,不做进一步的不懈追索,或者只做浅层的、边缘的、应付差事和不合规范的轻松劳作,使得本该获得的收益大打折扣,大大迟滞了学习的进程。
第五,回避困难还有一个无所不在的典型表现,有时是人们应付各种困难、逃避各种应做工作的借口,这就是拖拉!其具体表现就是把现在本应该做、本可以做的工作,放在以后去做,把本可以三天做完的工作,硬拖到五天,其借口可能很多:“我现在还要干别的事情,顾不上干这件事情。”“着啥急,时间还长着呢!’’‘‘我现在状态不好,等状态好了再学。”等等,这样,就使得本可当下解决的问题,加一把力就能拿下的任务,由于拖拉被推后了,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和后果。例如,本身上课时就可以努一把力而弄懂的问题,加上记忆意识就可记住的内容,非得拖到课后做,自习做;定好的计划、准备好的事情,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就是不按要求、不按时去做,使得计划成了一纸空文;在微观思维中,更有遇到难点,产生了很好的思路和设想时,不去一追到底,而是拖拉,抱着以后再学、再展开的想法而不去做,结果往往拖到最后也没做这些工作,而且,有些问题、念头、线索还由于抓得不及时而遗忘、消失,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状态和感觉,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等等。拖拉对学习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它所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闲,但由此带来的麻烦和恶果往往会更多、更大:心里放不下,惦记着,引起分神;由于一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后续很多工作的展开,使得麻烦和问题越积越多;在心力、技术和环境条件上往往丧失了许多解决问题最佳时机;同时,也拉长了战线,延误了完成工作的时间,使学习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我们的心理、脑力、生理都会因此而被拖的很疲惫。总之,拖拉本身就是回避困难,嫌麻烦,嫌费事,把当下的苦放到以后去受,眼下可得到轻闲,但其中的利弊得失细算起来是非常不划算的——暂时省了一点事,但招惹了一堆麻烦,而且该解决的问题、该完成的工作、该过的障碍,早晚得解决、早晚得过关,躲、拖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遇到问题、困难,切不要干这种图苟安而贻害无穷的拖拉之事,应咬紧牙关,迎头而上,干净利落地把它处理清。今日事,今日毕!
第六,回避困难,还表现在不按照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应取的原则、办法和策略来,而是有意无意地降低标准,采取了打折扣、偷工减料的随意做法D完成任何工作和任务,都有其相应的客观要求,只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才会产生最好的成果和效益。学习活动也不例外,要产生高效能的学习,是有着一系列应取的原则、程序和操作方法的。例如,学习时,强化预先的指导思想和控制力度,精做习题,遇到问题多角度的广泛联想和分析,加强有意记忆的广度和力度,归纳总结、制作知识的图表,回忆总结等等,这些方法和操作要求都是侬据学习规律严格设计出来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起我们的随意行为和习惯做法来讲,往往操作上更加的复杂费事,难度也更大,需用付诸更多的努力。对此,我们一方面会下意识地回避,本能地采取操作容易,使用起来顺手的随意做法,另一方面,即使这些原则和方法被反复强调,我们也知道其意义和重要性,但我们对这些客观上应该的做法和模式,依然会有意无意地偷工减料,降低要求,减少环节,以降低难度系数,从而产生出目前这种广泛存在于学习中的随意自然、各自为政、五花八门、偏离最优的畸变模式,由此必然大大降低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高效的操作模式的使用价值和意义!
第七,回避困难,还表现在人们大都不思改变,都是自我结构和习惯的奴隶。人的任何行为,都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都强烈地受到主体结构的制约与影响,并且人们在做任何决策和采取任何行动时,都有意无意地有顺应和维护自我结构的自然倾向,避免使行为发生大的偏离,使自我结构发生大的改变,以保持自我的完整性,维持足够的安全系数,减少因改变而造成的焦虑、不适和心理冲击,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体现了人天然的防御机制和自我保护功能。但是,这一心理规律也有众多的负面作用与反应,它使人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消极地听任习惯和定势的摆布与控制,排斥和拒绝各种来自外部的好的建议和做法,使得一些错误的观念、做法以及低效的模式、习惯始终顽固地盘踞在自我结构中,我们明知它们不好也不去改,而一些好的东西,如各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或科学的学习习惯,难以融进我们的认知结构,也无法走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例如,许多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我们往往本能地怀疑、漠视、排斥,连试一下都懒得试,或者只是浅尝辄止地用一下就放弃了,根本不去认真实践;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即便明知这些方法的价值和好处,知道它们比自己现有的更优越,但仍然沿袭过去的模式,不思改变;许多学习中的毛病和坏习惯,我们明明知道它们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但我们就是不愿意改,不愿意付诸努力等等。总之,习惯一旦形成或建立,就很难改变,自我的东西再不好,也不愿意更新.人的避难倾向会使我们对任何改变都退避三舍。因为,顺着结构和习惯,我们就使着顺手,就感觉到舒适和轻松省力,而改变结构和习惯,或采取与结构、习惯相背离的做法,就会感觉到困难,就会产生不适或痛苦,就意味着必须付诸额外的投入和代价,因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顺着结构、迁就习惯,更愿意享受舒适和自在,由此便使自己成为习惯和惰性的奴隶,成为舒适的殉葬品。而一旦我们完全被固有的结构和习惯控制,不愿意与之抗争,我们就成了一潭死水,能够给我们更大的利益的源头活水也就被拒之门外,我们也就丧失了提升和进步的活力与机缘。
此外,偷懒行为在学习上还有许多具体表现:例如,学习时不断地更换学习的内容,并且似乎还有着某种充足的理由,其实,是想逃避该做的事情,不肯在该做的事情上用功,是在偷懒;虽然表面上在做着某件事情,但却拿不定主意,静不下心,想着还准备干什么,结果影响了对现实内容的精力贯注和投入;拿起书来随便翻翻,过一遍,不深入地钻研和思考;做计划和安排时,不敢给自己定任务、定时限,实际是怕任务过大过难而承受不了,也是在为拖拉埋下伏笔;定好的计划找各种理由不去执行,或随意更改计划;具体学习与思考时,不能以清晰的意识和明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和控制我们的思路,而是信马由缰,被主观的自然倾向和思维定势牵着走;想起什么学什么,哪个感兴趣就学习哪个,由着自己的兴致和意愿,而不是按照客观上应该的做法和安排来选择;学习时总是乐意学习自己拿手的,也愿意在其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而学得不好的学科,则总是不想学,总是回避等等。
总之,懒惰行为无时不有,避难现象无处不在。在这些行为中,有些有明显的特征,我们自己也十分清楚,只是管不住自己,战胜不了自己;有些则很隐蔽,经过巧妙的化妆,有着恰当的借口,这些行为极易蒙混过关,对此我们常常还浑然不知,不经过透视比较,科学分析,还以为是很正常的现象和反应,而揭开伪装,就会暴露懒惰的真相。因此,暴露这些隐蔽的、化了妆的懒惰行为之真相于大白,对降低它的危害,最终消除它、取缔它,意义重大。上面我们列举了一些,但只能做一个引子和启示,关键靠我们自己去反省自我的行为,去留意身上的各种自然反应,找到这些毛病在自己身上具体的存在形式,关键是对应到自己本人,对应到一次次最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是一项繁杂的、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但对学习至关重要。有了这些懒惰行为的菜单,我们就可以画影图形、按图索骥,对自我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自然倾向、下意识反应、理由充分的选择,抱以足够的警示,时刻审视自己的各种行为,看看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存不存在懒惰的因素和成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减少懒惰,代之以积极迸取、迎难而上的崭新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