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给孩子退了一门兴趣班。我反复想着要不让孩子缓一缓,孩子的状况已经不是畏难心态,而是厌恶和害怕,我跟大家谈谈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两个问题。
最开始报班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我利用了“地板时间”(Floor Time)的方式,跟孩子一对一交谈过。地板时间是指提供私密的对话空间,或采用游戏或者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孩子把深层次想法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学引导方式。它强调的是轻松的氛围,以平等的身份沟通,不让孩子产生敌对和反感的情绪。
那天晚上我把抱在怀里,选了他最喜欢的阅读区的小沙发,一边轻轻地摇晃一边问他“你不喜欢戏剧课,对吗”?我给的是肯定句,轻轻地点点头。他告诉我他讨厌戏剧课里震耳欲聋的音乐,不喜欢老师强行拉着他去参与游戏。这份对环境的不适感,是让他最后害怕去上戏剧课最大的原因。
我继续问他“如果在家里咱们一起做戏剧活动,有音乐、有舞蹈,还有咱们的角色扮演,比如你是恐龙我是狮子,你会开心吗?”继续点点头,还补充了一句“哥哥可以是小老鼠,骑在狮子上面,只要他愿意的话。”我继续说,“是啊,其实戏剧很好玩的,里面有很多想象的因素,如果是你来设计的话,你想做什么呢?”
那晚我们讨论了很多场景,看似是天马行空,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孩子的兴趣。我也越发明白了一点,当孩子对一个兴趣产生厌恶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需要考量的,并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不是放弃某个兴趣了(“孩子不喜欢戏剧了吗?”),而是要想明白到底他内心的需求有哪些没有被满足(“如何才能尽情地享受戏剧”)。
实际上目前所经历的困境是这样子的:兴趣班所设置的课程,跟孩子内心所渴望的兴趣不匹配,里面最起码有两个外部元素(嘈杂的音乐背景、高节奏不停歇的课程节奏)让孩子无法适应。
除了兴趣班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当把问题摊出来后,我发现这两个外部因素是不容易解决的,孩子喜欢音乐、喜欢社交,但不意味着孩子适应课堂上老师夸张的戏剧动作、高分贝的音响,以及连轴转的表演。所以我也就继续“逼”自己再多想一下,我向自己提了一个问题,维持孩子的兴趣发展真的需要通过兴趣班吗?答案如此简单:并非如此。
对戏剧所有喜欢的要素,他觉得“换个环境就可以”。比如跟哥哥一起角色扮演、一起吟唱音乐,还有一起舞蹈,但去掉了喧嚣的音乐和嘈杂的环境,更能全情投入,享受戏剧带给他的美好。他更喜欢非结构式的体验形式,而不是高度组织化的课堂模式。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发现事情变得更简单。哪怕提出放弃的请求,因为实际上孩子并没有远离兴趣,他只是真的对兴趣班的课程设置不适应而已。对于我来说,如果孩子退出了,我接下来也只是换一个形式,一样还是会持续思考如何更好地匹配孩子的兴趣。
而我之所以犹豫的时间比孩子长,恰恰是因为这段放弃的过程,我也在经历很多的不安、忐忑和焦灼。内心就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劝我要坚持,“再努力一会儿,孩子懂什么呢”,另外一个劝我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先,逼迫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好结果,慢下来也是一门艺术。
但能够让我越来越平和去看待整件事情,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分享给大家,是孩子的持续反馈所带给我的力量。他会告诉我,这个路本身就是错的,这个兴趣班就不是他想要的。哪怕其他小朋友都适应,但不适应仍然需要被看到。而我跳出了成人的框架去跟孩子共同感受兴趣的时候,孩子眼里的光芒并没有消失,他依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且愿意在什么方向全情投入。
如果是这样子的,一味的强调坚持反而有可能会让孩子越走越慢,那为啥不平静地接受这个结果,也接受养育中慢的节奏呢?
实际上不管我们给孩子报任何的班、学校、社团、活动,我们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无法预测孩子最终会走向何方,把他们推向我们想象中的兴趣安排,并不能保证孩子一定能够适应。
陪着孩子一起去经历体验的过程,这里也自然包括了放弃和坚持。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抑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避免去评判孩子的选择,而是跟孩子一起去体会哪怕做了放弃的选择,但不意味着一切的终止,我们仍然可以有很多努力的方向。
当我们愿意时时刻刻去倾听孩子的反馈、理解他的内心需求,并且引导他思考每个选择的方向,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去找到自己内心的幸福,才可以让孩子成为自己。
【孩子厌恶害怕兴趣班怎么办】相关文章:
孩子不想上兴趣班怎么办10-27
孩子报的兴趣班坚持不下去怎么办11-03
不要让兴趣班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10-18
孩子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办10-25
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办09-06
家长怎样规划孩子的兴趣班11-03
孩子几岁适合上兴趣班11-03
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怎么办08-27
宝宝不爱上兴趣班怎么办?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