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节起居有常

时间:2023-08-23 12:10:21 养生 我要投稿

  生活有节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我国古代就有的养生经验,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下面看看生活有节起居有常的说法。

  生活有节起居有常1

  生活要有规律,才有利于健康长。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我国古代就有的养生经验。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人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这句谚语看来简单,却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

  我们身体的任何一种生命活动都具有规律性,这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都证实了的。在所有的规律中,有的很明显,有的不很明显。如妇女来月经,其规律性就很明显。而血压白天高,晚上低;体温早晨低、傍晚高等规律,如果不通过测量便难以发现。

  生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动力定位机能,如同一个闹钟,如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有睡意,睡觉后又能按时醒来;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饥饿感等等。这些规律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研究还证明:人的情绪、体力、智力,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在凌晨4、6时最低,下午2、6时最高等等。

image.png  

  如果生活作息没有规律,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紊乱,各器官的功能失调,其结果是影响身体健。

  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生活有节,起居有常。《内经》中谈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如果能按照规律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健康长寿。规律的生活,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使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不知疲倦地长时间地运行下去。

  从古今中外长寿者的经验中,大都包含“起居有常”这一基本原则。而那些废寝忘食、兴致一来通宵达旦,生活作息毫无规律的人,健康必然受到损害。

  生活有节起居有常2

  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才能够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的精神状态,保证身体的健康。

  夏季宜晚睡早起,最佳就寝时间在22:00~23:00,最佳起床时间在5:30~6:30;午睡的.时间不宜多长,最好在1个小时左右。

image.png  

  另外,夏季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如可用早晚散步代替跑步,或者练习健身球等。夏季运动以游泳为最佳,既可以健身,又可以消暑。

  运动的时候需要预防中暑,可以喝一些运动型饮料,以补充身体内所流失的水分、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

  最后,夏季可以吃一些比较清淡、清热消暑的食物,例如凉拌西瓜皮、炒西蓝花、海带绿豆粥、南瓜绿豆汤等都是不错的夏季饮食。

  生活有节起居有常3

  继“食饮有节”之后,上古之人长寿的秘诀,便是“起居有常”。

  起居,对于今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作息的意思。所以很多中医和养生爱好者往往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睡觉、起床要有规律,昼醒夜眠,不要睡眠颠倒,不要熬夜,不要赖床。”

  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对,毕竟“法于阴阳”就已经包含了日月交替、昼出夜伏的道理,没必要再强调一个睡觉起床的问题。更何况,古人没电,夜生活根本没法丰富,白天干活又累得要死,熬夜能搞个毛线?所以起居有常,肯定不是说睡觉的问题。

  事实上,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般一更天(戌时,19-21点)就睡觉了。一方面是没事干,另一方面是为了省钱。女人夜晚干活帮补家计,织布、纺线、缝补等,基本都不点灯,哪怕用灯,也会将灯芯拨到特别小,仅留一丝微弱的光亮。为什么,油钱贵啊?所以,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挑灯夜读,很难,只能凿壁偷光,借月光,借佛前不灭光看看书。

  也就是在北宋,开封、扬州这些很大的城市才开始出现了夜市,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条件熬夜、晚起。就连皇帝一般也是五更(寅时,3-5点)入朝,早睡早起基本是古人的标配。

  起居的意思应该是举止动作,据《说文解字》,起,能立也;居,蹲也。起居有常的意思是,举止动作要有常,即保持良好的动作模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同时有动也有静,动静协调即为阴阳调和。如此,人便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体态,没有今人常见的驼背、头前倾等问题,即骨头不歪、筋膜不紧,使得“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古人很早就明白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

  这种解释很合理,因为《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谨和五味,说的食饮有节中的五味调和;骨正筋柔,说的是起居有常保持的身体状态;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结果。这样遵从道法自然地去生活,就能长命百岁。

image.png  

  这里还有一个要点,为什么强调“骨气以精”。

  我们常说老人身体好,精气神足,会说身子骨真硬朗。这说明,健康的重点在骨上,养生先养骨。人能承受多大的重量,也不是看肌肉,而是看骨头,骨头位置对,力就能顺利地传导到地面,不会给身体造成问题。但今人基本都有骨的问题,主要是颈椎、腰椎、肩膀和膝盖这几个地方。尤其是脊柱的问题,不仅会引发疼痛,还会引起脏腑的问题。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从脊髓分出的31对神经由椎间孔伸出而贯穿全身,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信号。一旦脊柱的位置不正,神经就会受到不正常的挤压,导致信号异常,从而引发身体功能失调。

  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起居无常”,即姿势不正、少动多静,使得“骨不正筋不柔”,引发脊柱结构的变化。

  再联系道家之人修习的导引术,既有动功,亦有静功。行立坐卧,均有姿势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固定的——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含胸拔背、虚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等,且流传到后世,成为所有武术、导引术的基本练功法则。故,言之为起居有常。

  今天长寿之人,往往也喜好练习太极、八段锦等健身功法,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如前不久逝世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享年104岁,即有每日练习八段锦的习惯。

  古人天天干活,经常负重,比如挑个百八十斤走上十里地是常事,还得爬山,但做到起居有常的,七老八十腿脚还很利索。相反,今人不怎么干活,不怎么锻炼,就走走路膝盖也能出问题,年纪轻轻就关节退化,这就是起居无常的问题。

  怎么做到起居有常呢?

  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几句话是道家修行练功的法门。

  站如松,说的是站桩的要求,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首先要中正笔直,不要东倒西歪,站歪了骨骼自然歪,受力也会失衡。其次是上虚下实,像松树一样,风吹百枝摇,而树根巍然不动。所以传统武术,十分讲究扎马步、站桩,就是为了锻炼下盘功夫。

  坐如钟,指打坐的状态像钟一样,身体中间是空的,脊柱仿佛没有了,坐那还稳如钟,四平八稳,受力匀称。

  行如风,指走路轻飘飘的,身体没有重量,仿佛是一阵风。走路迈步的同时,伴随着重心的协调前进,体重顺着骨架传导到地上去,这样走起路来就舒服、轻松。形意拳经典拳谱里讲到“打人如走路”,说的就是出腿迈步和身法的关键要领。

  卧如弓,是说睡觉的时候像弓一样侧卧,身体体容易放松。药王孙思邈也从养生的角度谈到了,“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蹙,觉不厌舒。”(尸卧就是仰卧)

  这里要讲一个神人,陈抟。今天大家看到的阴阳太极图、八卦图,都是出自他手,可以说是道教的集大成之人。他出生在唐末,到宋朝一共活了100多岁,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既然是睡仙,肯定就很擅长睡。有诗为证: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没年。彭祖寿经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当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据传他一睡短则数日,长则数年,睡是他的一门养生绝活。

  他传有睡功,名为蛰龙诀,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日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至于具体的法门,则属于道教的不传之秘,非得其人勿授。

  据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姿势,确实整个人的精神和体力状态都会很好。故,古人说“起居有常”,诚不欺我。今人多病,其实应该先从纠正自身的姿势、体态开始下手。这在古代也应该是治病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是由于医道分家,才逐渐为人所遗忘,最后融入了传统文化变成了人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认为,起居有常,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指起居的环境有常。即是,活动和居住的环境要符合人的需要,比如不能居于瘴气重的原始森林、湿气重的沼泽地、风大的'洞穴等等。这就涉及到了风水,风水属于术数的范畴。古人在长久的生活经验中,一定总结出了适宜或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这是风水理论的雏形。后来能够修建房屋时,又将这套理论挪到建筑学中去,进行延伸发展。在《孙子兵法》中也提到,行军作战必定要考虑到地势、水势和风势等问题,其实就是风水。正统的风水学说,其实融合了古人的地理与建筑等方面的经验,明明是很实用的生活理论和工具,只是后人越描越黑,才逐渐变成了“封建迷信”。

  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下文又说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由此可见,古人对无形之气对人的影响早有研究(其实包含了今天微生物致病理论),起居环境无常,就会碰到“虚邪贼风”,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寒气、湿气、浊气、歪风邪气等等。所以,要选择好的起居环境,避开方能保平安,是为起居有常。

  虚邪贼风不仅来源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也会“无常”。此处的常,应该是指“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标准。意思就是,人要选择社会道德好的环境居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古有孟母三迁,为孟子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如果终日生活在尔虞我诈,唇枪舌剑,勾心斗角的环境中,确实也不利于人的健康。身心是一体的,如果心不舒服,身也不会好。这一点,实在值得如今“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却又痴迷于花式养生的人深思。

  写到此处,我越来越觉得古人字字珠玑,只是看有没有用心去研究背后的内涵。如果是看过就只会“噢,古人真棒,好有道理”,那可能就会错失很多宝贵的东西,或者在实践无效的时候又把脾气撒在古人身上。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误解了,或者被教条主义者带偏了。

【生活有节起居有常】相关文章:

夏季起居运动有讲究08-08

常吃花菜有什么好处07-04

常吃草莓对身体有什么好处08-01

体细胞有几对常染色体06-01

怎么让自己生活有规律07-04

狗的生活特征有哪些07-17

狗的生活特点有哪些07-17

狗有哪些生活特征07-17

狗有哪些生活特点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