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
教学小笔记今天要上“位置”的练习课,刚好又听了同事的这节练习课。静下来反思时,有一些自我的见解。
其实本节练习课是我们自己加的,教参上没有这节。因为刚开学,学生的情绪有些浮躁,听课质量不高,而且有些知识有一定难处,在上完新课之后,我们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第一单元掌握的不是很扎实,于是有了这节练习课。
说实话一直觉得练习课比新授课难上,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新事物喜欢新知识,另一方面练习课比新课更有针对性,练习题较新课也有所不同,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而且要更有针对性。就拿这节练习课来说,对于较简单的“上下前后”找那学学困生回答便可,其他学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很不错。对于“左右”却要多费些心,因为在新授时发现不但是学困生,有部分中等生和优等生也掌握不好,那么就要大面积的提问和练习,而且重要要说做题的步骤,让学生在不断的说和练中真正掌握。对于“位置”重要的是学生分析题的能力,要知道横竖行各表示什么,先说的'是行还是列,逐一的分析,然后再去回答问题。在不断的分析中学生能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思路,那么这节练习课也就达到效果了。
自我反思怎么的练习课是有效和高效的,不能没有章法的想到哪讲到哪,练习也要是精心设计的,不能没有难度不重质量的乱练,一节课练习的也不少但功效甚微。教育是件严肃的事,数学教育还是严谨的事,要老师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做好全面的准备。我的课堂离这些还有距离,但我在努力着在前进着,希望的是自己每天的工作是充实而有意义的,练习课还要多听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在成长着。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2
今天,又到了我上学校的公开课,按照进度我刚好上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很简单,知识较少。还有,我已经拿五(6)班的同学试讲,感觉不错。对于自己的班,我信心十足。
上课伊始,同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过生日吗?”“有。”“高兴吗?”“你们是怎样过的?”满怀希望等待像6班一样踊跃的回答,结果是四五个回答,再问,沉闷。自己也纳闷:怎么会这样。教学过程,也只是这几个在回答,与试讲效果,自己的期望差距太大。当教到算理的时候,问了半天,才有两三个举手,回答也没那么流利,下面的同学也没有反应,与试讲时,一个同学回答,所有的同学都集中听,积极的.补充,不断思考,一边点头。教完新知识,心想:待会练习会有多少同学不会。
练习中:巡视检查,效果却与预想的截然不同,很多同学都会做,与试讲的效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同样的内容,五(6)班的同学那么认真听讲,是不是他们对我这个新面孔新奇,对我的教学模式好奇?而我们班已经适应了我,还是心理面有畏惧?或者这个内容简单,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掌握?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在教学中内容简单且少的,应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究、然后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所要掌握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3
步入课程改革后,每一次全国和省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都象时装信息发布会一样,不时地传递出课堂教学的改革信息和“流行”趋势。从今年上半年“全国计划单列市及部分省会城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 “全国小学数学专业理事会的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和“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数学教学获奖选手的教学传出的信息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趋向 “写真”、“写实”、“标新”。
趋势之一:写真。
何谓“写真”?其实就是:课堂教学中反映学生“真”的学习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①学生在“真”听,并听明白;在“真”看,并看清楚;在“真”做,并做正确;在“真”想,并想透彻;真正经历学习。②学生说真话,谈真感想,反馈真信息,师生“真”交流。
《方程的意义》教学片断:
(1)观察天平:学生从是否平衡认识“等”与“不等”;从怎样使天平平衡,认识“等式”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分类整理:整理以上的得到的数学式子,先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分类,形成或“等式”与“不等式”,或“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从“等式”与“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中整理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梳理关系:学生自己设计“等式”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关系图,说明等式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自看、自说、自理、自画,反映了学生真正领悟了“方程的意义”。
(本课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学其执教,并获全国计划单列市及部分省会城市教学观摩一等奖)
趋势之二:写实。
先感受一下《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断:
(1)谈话引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简单的统计,你对统计有什么印象?目前你对统计持什么态度?老师给你三个选择:喜欢、不喜欢、等了解了再发表意见。你现在选择哪一个?老师现在要知道喜欢统计的人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请喜欢统计的同学举手。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4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我当数学教师将近四年了,可我总觉得时间仿佛就在昨天,细细想来,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虽然普希金曾说过: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在这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学到的东西很多,收获很多,发生的事情也很多,同时自己在经历中也成长了很多。每每回想起发生在课堂上的事,事情虽小,但总不由得让我感慨万千。
记得那天,我正在津津有味的上数学课,距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突然听见坐在后排的一位学生拿出自己脖子上带的小口琴吹了一下,我停了下来并问全班学生:“是谁吹的?跟别人发出来的声音怎么不一样?”大家的目光一致投向了他,这个孩子的第一反应是特别尴尬,当时我并没有立即将其口琴没收批评他而是让他拿着手中的口琴让他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当其他学生都坐好准备听时,他突然脸红了起来并且哭了,不好意思给大家展示。下课铃声响后,他站在我旁边小声的说:“轩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把它拿出来在课堂上吹了,对不起”,看到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原谅了他并给他说了一句话:“这个小口琴你还拿着,没事可以吹吹,但是要选对时间去吹”。他点了点头,把自己的口琴收了起来并擦了擦眼泪。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是一次难忘的回忆。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我发现这个孩子听课更加认真了起来,发言也比以前积极了很多。我拯救了一个孩子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直在尽着做老师的责任,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玩耍,总觉得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仿佛看到了童年时的自己。不管怎样,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时刻谨记“责任”二字,把爱和教育尽自己最大努力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5
“粗心、粗心,又是粗心?你看,连9+3都算错,难道不是粗心吗?看来口算没有过关。”这是粗心吗?口算训练对数学教学重要吗?
口算就算在高科技的今天,在社会生活仍广泛应用,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过关,笔算、估算的效果也不会让人满意。那么,现在的学生口算普遍存在什么问题呢?怎样引导学生过好口算关呢?
一、口算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之后发现:平日里,班里有的孩子数学作业错误多,做作业的速度特别慢,每天的数学家庭作业花费时间较长,有部分学生认为口算易学、好学,以为一听就会,不肯动脑,不肯下功夫,表现态度不端正、马虎审题,敷衍了事,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做答,计算马虎,似是而非,张冠李戴,计算不细心,简单计算也频频出错,验算检查不耐烦,算完题目要求就完事,计算结果阴差阳错,经多次检查,口算错误率让人吃惊。头号原因,大家的回答几乎都是同一结论“粗心”。也有些家长们先总认为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做作业不细心,或许孩子大点了自然就能好一些。
错误的原因单纯是粗心吗?孩子大点了就能自然的好吗?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有客观、有外在也有内在。口算是一种能力,能力是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提高的。
1.主观原因,口算要通过观察或听觉、感知、注意、记忆、反馈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才形成。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的通病往往是:(1)观察比较笼统,把“+”当成“×”,把“—”当成“+”等。(2)感知事物不精确,把相似的数写成另一个数,如3当8,6写成9,325写成235等。(3)注意力分散,人在计算,心却玩耍。(4)记忆失败,如进退位加减中忘了进位上的数或退位等现象。(5)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学什么就做什么,不顾练习要求。
2.客观原因,某些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把学习当成是家长或社会的任务,对学习、作业有厌恶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不爱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口算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3.外在原因,部分学生认为口算不用学也懂,或者只要掌握方法就行了,平时懒练习,嫌麻烦,觉得枯燥无味,没啥意思,平时算错点儿没关系,抱着侥幸心理自己安慰自己只要“我”考试时细心就行了。
4.内在原因,学习习惯差,有些学生口算时不加思索,急于抢答,信口乱说,作业分散精神,书写马虎,算后懒得检查验算。
5.教学原因,(1)对20以内加减口算是否抓得过关;(2)学生对乘法口诀是否熟练;(3)是否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4)教者是否对学生的错误加以分析,对症下药;(5)教法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引导是否得力。(6)教师是否经常和学生、家长沟通,是否真正地关心到了每个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
二、改进口算训练方法的建议
良好的口算是正确计算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学生智能、智力的良好方法。改进口算训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深入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口算技能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和按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可以选择《口算练习册》一年级下册(苏教版)每天坚持练习1条口算题。开始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慢慢可放手使学生形成习惯,自觉、自愿的完成。另外在学校里老师也会经常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书写习惯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会得到加强。
2.保质、保量的训练。每次练习要记录完成1页所用的时间,做完后马上订正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每做一次训练,都与上一次的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家长应当适当地赞扬一下小孩,说“真棒,有进步!”孩子这时需要及时鼓励,正如在球场上拼搏的球员需要自己的队友当啦啦队一样,也可将他们优秀的练习张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作为激励,有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奖品。家长切不可一见自己的小孩的速度稍慢就急不可耐,说“真笨,怎么搞的!”如果当家长这样会对孩子有不利的影响,这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好的事情。对有退步的孩子则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退步的原因,然后再轻轻地摸着他们的头提出在以后口算中应该怎样去做,如果下次成绩提高了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树立自信。
3.弄懂方法,掌握算理,优化思维过程,形成技巧。口算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能靠机械记忆或死记硬背。在弄懂方法,掌握算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口算方法的多样性。口算方法的多样化的本质要在练习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某个口算问题要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自己提出不同的思路。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会出现不同的想法,所以在口算教学中口算方法是否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结果是很关键见的,在练习时让孩子尽可能把自己的方法讲出来,并引导孩子学会对算法进行优化。
4.训练形式多样化。多做多练是前提,但学生习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从中增长知识,如果长期单独某种练习,学生是容易感到厌倦情绪的。由此,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在练习中可以采用的补充方式有:玩扑克牌(24点),听算,开火车,对口令,夺红旗,送信,找朋友,争擂台大王,定期检测等等。(要注意讲究实效、简便易行)同时通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口算能力的培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买菜,逛超市等)。
5.要抓重点和难点,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口算训练先要抓好重点,如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和我们后面即将要学习的简便计算,还有结果是整百,整千也作为重点练习。
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谦虚谨慎、严格认真、刻苦钻研”是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独立思考、克服困难”是学生口算学习的恒心。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形成,另外,儿童可塑性很大,家长的示范作用等也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对孩子起潜移默化作用,另外,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口算练习一次不宜过多,不能机械重复,这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培养口算兴趣、提高正确率。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6
教学重点:知道时、分间的进率,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1、语言不够简洁扼要。如在讲解“半时”时候:刻度12与刻度1之间,数字12与数字1之间,直接可以描述“时针处于12与1中间”;
2、口语化很严重。日常用语是几点,但是书面语应该是几时;
3、对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安排没有详细地阅读。关于时间的认识:学生在读一年级就已经学过“整点半时”,而本节课将大量时间花在继续认识整点半时之上,只将10分钟花在新授课程里;
4、重难点没有突出。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几分,当分针没有对准12或6时,你能认识么?依次循序渐进地展开。
5、缺乏趣味性。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好活泼好动,很难让他们上课一直保持安静,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展开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6、学具要与知识贴切。学具应当买学生专用钟表,自己来摆动时针和分针,才能将时间用时针与分针准确地表示出来。
7、板书不完善。分针走一大格子是五分钟是重点,没有强调和板书。
8、没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7
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因为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因此说要组织理想的教学活动,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帮助。课改以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注重形式,走入“误区”,并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作用。我们看下面几位教师创设的几个教学情境。
片断一:到底学什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2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新的玩具商店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个。
教师出示各种玩具,每个玩具上都有标签。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情有独钟。这个情节可以说收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后面的过程就有些走偏了。
师:你最喜欢那一个?
学生纷纷讲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又继续问。
师:如果你去买玩具,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又纷纷讲自己想买的玩具,并汇报价钱,又有十几个学生做了回答。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分钟,学生却还不知要学习什么。
我们都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教材中设计的.买玩具情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
片断二:要干什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2
谈话导入: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平时都有谁给你过生日?
有3名学生进行了回答。
师: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我们来看还有谁给小白兔过生日。(出示图片: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他们都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出示:小熊带了2个萝卜,小鸭子带了6个萝卜。
师: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几个小熊带的个数?
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些不明白。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3个小熊带的个数。
教师又出示小松鼠的话:“我带的萝卜个数是小熊的5倍。”
师:猜一猜小松鼠带了几个萝卜?
这次学生好像明白了,很快算出了小松鼠带了10个萝卜。
师:小白兔为自己的生日设计了三项活动,有摆图形、观看表演、户外活动。(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三个主题词)
我们先看小白兔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了一个小飞机的图形。
问:小白兔用了几根小棒摆的小飞机?
生:用了5个小棒。
师:你是几号组员就摆几个这样的小飞机。在小组内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小飞机。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飞机……
教师是想通过小白兔过生日引出摆图形的活动,但忽略了摆图形与小白兔过生日是没有必要联系的,学生也没有如此过生日的经历,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而前面的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节好像也没有什么必要。其实摆图形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它把解决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之上的,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8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
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教材,解教材的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解和有。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9
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学习中最大的成功法宝。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叫醒你的耳朵去认真听讲。数学课只要有声音,就是战胜自己的魔力。
今天的数学课干什么,要怎么干,答案都在孩子们的心中。
“金超,你来回答我刚才提问的问题?”他是一个活泼,好说话的男孩,可是这一节数学课他安静的狠。没有往日的吵闹,没有往日的表述,没有往日的举手,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黑板。
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可是我还是听到了,有点吃力,因为他在第一排离我的`距离很近。
“声音大一点儿”
他提高了声音,还是有点小,比刚才好多了,可是后面的学生几乎听不到
“再大点声音”,比刚才的声音有点大了。
“声音再大点,超过我的声音”
他怔怔,扭扭头,看了全班的学生,突然,一声响亮的果断的回答赢得了全班的笑声和掌声,此时的金超脸上多了一丝笑容,恢复了往日的学习劲头,手举的高高的。
“不错,以后咱们回答问题的声音都要像金超一样,敢大胆地放开你的喉咙,扯开你的嗓子,用劲的说,来鼓鼓掌。”瞬间,教室响起了快乐的掌声。
听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心里有谱,听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心里无限甜蜜。
课堂上,要的就是你的声音,只要你打开声音的按钮,就会播放一首动听的歌曲,静静的聆听,美美的享受。
听着你的声音,真美!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0
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1
按照计划,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的新授课。
这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解决问题”,里面还涉及估算的知识。想到这节课,我就头疼不已:怎么估算?估大,还是估小?为什么?……而这些正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弱点,学生基础薄弱,他们中大多数孩子不善于积极动脑思考,这种绕弯弯的题目总会让他们困惑不已,纵使我费尽口舌,部分孩子依然会睁着空洞的眼睛望着我。看着已准备妥当的课件、教案、学具,我陷入了沉思。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方法已经试过了,成效不大。既然这个单元知识已接近尾声,何不试试……忽然,我眼前一亮,想到前两天读到的一则短文,为何不让孩子们毛遂自荐当老师,来讲授这节新课呢?但不知道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否有些吃力。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提前来到教室,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班里的学生们,孩子们兴奋极了(这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优点,他们信任老师,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已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向我推选各个小组的代表“小老师”。
为了调动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自主思考,我故作神秘地说:“课堂上,我还要挑选一些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哦,表现好的小老师可以为本小组积五分。大家现在赶快备课吧。”孩子们又紧张又兴奋地望着我,这时已经有几个学生翻开书本,开始讨论起来。
上课铃声响了,我又给了孩子们十五分钟的准备时间,一开始,孩子们有的蹙眉思索,有的细心阅读书本,有的悄声讨论,也有的孩子脸上挂着疑惑而又兴奋的笑容望着大家,坐在那里,岿然不动。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并告知各个小组长注意将这些沉默寡言的孩子也带入讨论的行列中,让每一个组员都弄懂这道题后,再依次试讲一遍。渐渐地,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对着课本比划着,高声讲解、交流,但仍有极个别孩子一直微笑着倾听,但我已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智慧的火花在悄然闪烁着。
时间到了,一向阳光活泼的梦泽第一个举起了小手,平日大大咧咧的她,此刻走上讲台却有些羞涩,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梦泽清了清嗓子,落落大方地讲解了题意,又有板有眼地将做题思路讲述清晰。毕竟是孩子,有的重要知识点,她一句话就带过了,这时我便煞风景地充当了旁白:“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我有一个疑问,梦泽老师,为什么……”
梦泽望着煞有介事的我,不好意思地用书本挡着脸笑了,不过思维敏捷的她迅速明白了自己的职责,镇定自若地解疑答惑。
在课堂上,一向爱发问的月瑶也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煜栋也站起来,大胆发问,梦泽一一解答,有所疏漏、模糊的地方,我再补充完整……
梦洋也举起小手,像个小男孩一样,一手插着裤袋,一手举着书本走上了讲台。她扬着阳光的小脸,自信大方地面对台下的同学,边讲课,边转过身,一笔一划地板书。只是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思路还不够清晰,被同学指出了错误,在她走下讲台时,善良可爱的孩子们依然送给了梦洋热烈的.掌声。
聪慧安静的悦言也走上了讲台,条理分明地讲解了做题方法,虽然和梦泽的思路不同,但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听明白了。这时,悦言才满意地走下了讲台。
一向不善于表达的雅楠站在讲台上,有些拘谨,她不时地望着我寻求帮助。
金睿是一个沉默寡言、胆怯的孩子,他的数学成绩也并不理想,但在大家鼓励和热情氛围的感染下,他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的做题方法,虽然没有利用本单元的估算的知识,但思路正确,赢得了台下的“小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孩子们要求为金睿的出彩表现记上七分,金睿腼腆地低头笑了。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相比着教科书上列举的两种思路,在我们班各位小老师的讲解中,一共蹦出了四种解题方法,我愈来愈相信:天下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而在这节课中化身为学生的我,也获益匪浅……
谢谢你们,我的小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2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学会了估算,有了估算意识,运用估算知识,能够解决很多不用算出准确结果的问题。
估算教学在小学三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常见,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很多不会采用合适的方法来估算。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很头疼,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进行估算教学。因为估算是要与实际情境结合的,你不可能把每一种的实际情境都给学生呈现出来。
在人教版的老教材中普遍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教学估算。但在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中,略做了改动。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加入了大估和小估,即在估算时,为了便于判断估算所得的和与原来两个数的和的大小关系,两个加数要么都同时看大,要么都同时看小,具体是同时看大,还是同时看小还得看具体的情境中提供的数。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有了近似数的概念,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教学教材的'例题时,我先复习了近似数的有关知识,然后出示例题的情境:两个年级各有223个和239个人,同时去看电影,让学生估一估,441个座位够不够。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教学两个加数同时估小(即223看成220,239看成230),便于判断最后的结果比223加239的和要小,如果一个看大,一个看小,最后不好比较结果的大小。上完新课之后,紧接着是课后的做一做,把两个加数(169和196)同时看大,这和学生采用四舍五入方法的结果一致。
等到晚上做家庭作业时,就有好几个家长打电话询问估算的方法。等到第二天作业收回来一看,学生已经分不清什么时候大估小估,什么时候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全部要么同时大估,要么同时小估,252可以看成250,259也可以看成250,等于与之前所学的四舍五入求近似数完全脱离关系。我只得又强调什么时候四舍五入估算,什么时候大估或小估。
其实我认为没有必要让老师这样头疼,如果教材把其中的239改为234、233、231等数,学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也能看出是把原来的两个加数看小了,也能比较出估算结果与原来两数之和的大小关系。毕竟学生学习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在以后四五年级中还要运用。这里的大估与五年级数学小数中的“进一法”,小估与小数的“去尾法”,都属同一方法求近似数。在五年级教学“进一法”和“去尾法”,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在三年级教学大估和小估,学生却分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达不到。
估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估算教学,没有最头疼,只有更头疼。让我如何去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3
小学四年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同学一堂课35分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需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需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郑煊,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身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假如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身觉得有希望,尝到胜利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果就要适时的.褒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身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胜利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协助他们。自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讲课时不论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同学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同学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4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师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最好的方法及途径。兴趣没有了,学生学得也就没劲。我觉得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环境,应该把题目放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买东西”老师做顾客,请学生做小小售货员,东西当然由顾客决定,需要的钱数就需要小售货员作答。答对的要给以奖励,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们会抢着回答,那就请坐的`最认真,上课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请同桌之间相互做顾客和售货员,看那两个小伙伴合作的最好,要适时的进行表扬,并加以物质奖励“小五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进步,从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再就是对学生的问题一概不拒。虽然有些孩子提出一些我们回答不了或听不懂的问题或与知识关系不大的问题,我让他们放入问题银行等到以后自己就能解释,并不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老师来回答,只要认真学习自己就能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样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进师生关系。
还有在平时上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出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入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5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打开新教材(《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又跳不出旧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恼;还有的教师认为,现在都课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换掉。面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总结了教材的五大特点,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的长短,老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第二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大兴路小学的`雷敏老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雷老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雷老师将学生杨鹏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都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饮料和零星的几瓶,“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一瓶够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给与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周日喜欢做什么事情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4-07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5篇04-07
数学教学随笔04-09
数学教学优秀随笔04-14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04-19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06-21
小学数学教育随笔04-07
初三数学教学随笔04-10
中学数学教学随笔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