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教学随笔

时间:2024-08-22 05:59:14 阅读 我要投稿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的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的教学随笔15篇

中学的教学随笔1

  记得学生曾经问过我,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呢?我们以后还用得到这些内容吗?一时我没能回答得上来。是啊!现在学数学是为了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在新授时,我们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同时我们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练习重在知识的巩固,然而在我的太多练习教学中,题型比较单一,形式比较单一,对于教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比较淡薄。这样练习,让我们的多数学生感觉数学只在课堂上,考试时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所以才会有那样的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中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加以利用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联系生活,如果再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中学的教学随笔2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直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其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良好的班级管理带来的是一个班集体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笔者从事班级管理已有多年,深深的感受到其工作的艰辛和劳累。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由不成熟到成熟。探索了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

  一、“有为而治”科学实施评估机制,强化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相反,“无为而治”的前提是“有所为”,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

  1、班训。这是一面旗帜,是奋斗的动力,凝聚每个学生的心。入手一个班级,要科学的酝酿班训,必需征求学生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同学能接受,并时刻激励自己。

  2、班规。在校规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班级的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地规范的班规。班规的制定同样要来自学生,并要不断地完善,短小精悍、内容实在,贴在墙上使同学们烂熟于心,并付诸行动。让学生时常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反省自己。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班级管理就会方便、迅速公正。

  3、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了班规班训,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机制,但贵在落实。班级管理中最重主要的要落实到位。尤其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落实,这必须形成科学的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纵横建制、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1)班主任――常务班长――各委员――小组长――学生。设立常务班长一名,负责班级所有事务。开展工作时要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并要指导值班委中总负责的一位班长开始工作。下设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宣传委员,这些班委会成员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学习,认真地填写班级日志、量化检查、文体卫生、公物管理以及维持良好的班级形象。他们直接向常务班长负责,合格、公正的搞好每月一次由班为主持小组考核、评比、划分等级(优、良、一般、差)促进各小组间的竞争。

  (2)实施班委值周管理制度。每周民主选举6位同学组成一周的值周班委,产生值周班长一位,其余5位同学负责学习、体育、纪律、卫生等日常事务。每周一开始接管,周末写出本周详细工作总结,并同班委主持评估,划分等级(优、良、一般、差),可以连任。值周班委所开展的工作是具体、实在的。每周行使班主任所享有的管理权力,并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

  二、无为而治,情境育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核心,学生是主体。所谓的团队意识,就是有了核心和灵魂的主体才有血有肉,班级管理才显得生机勃勃,才更有生命力和战斗力。正因为有了前阶段的“有为而治”,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也更有“素养”,此时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以便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内在意识,管理便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1、抓好“小助手”,大胆放松。“无为而治”的精髓在于实现宏观管理,而其关键是培养小助手,用好班干部。优秀的班委会是前提和保障,班主任如同导演、顾问,在给出了总的方针思想后,让其充分的发挥,并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但同时也要求学生明确班主任并不是什么也不问,而是时刻在盯着,学生才有了激情和参与意识。

  2、以静制动,依法制班。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班主任并非听之任之,由于学生毕竟是处在成长阶段,性格各异。个性鲜明,问题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此时是导演能力体现的关键时刻,该出手手时就出手,要牢牢的控制住学生的行事原则,适时点拨,便能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能力,并不是说管理有了随意性,而是要依法治班,否则便偏离了方向。管理才能出成绩,管理才能出效益,正所谓“严师出高徒”。班主任是一个集体,一个学校能否出成果的关键所在。合理,科学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位同学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是我们班主任的希望所在,学校的希望所在,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的希望所在。

  四、“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的理论思考

  1、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了激励的原则。班级动态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激励管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之意,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2、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强化了目标管理原则。在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中,一是设置目标科学可行,根据客观条件设置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目标。二是形成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各班都制定每月的班级目标,使学校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班级及其成员身上。三是制订必要措施,使各班级及每一成员为达到个人执行目标、班级目标及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四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调节,建立可调控体系,同时对实施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予以帮助解决。五是做好目标的终结考核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更高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3、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运用了系统理论,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系统理论要求根据客观事物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关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在运动与变化中及时地、正确地解决问题。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为班级每一成员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其自主管理或执行各自任务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增强整个学校的活力,提供可靠的保证。

中学的教学随笔3

  《初中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注重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努力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漠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现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谈谈我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

  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绘的蕴涵深意的艺术形象。催人泪下的《背影》、搏击风浪的《海燕》、生机勃勃的《春》、天人合一的《天上的街市》、稚趣盎然的《社戏》都给人以意境的感染和美景的陶醉。作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情感,深入挖掘意象,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是作品的欣赏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感悟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情感来领悟作家的情感脉搏,引起情感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家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艺术风光,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感悟文章底蕴,在审美的娱乐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背影》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片段:回忆自己父母一次送行的情景:她(他)是怎样说的?做了些什么?神态怎样?可以看出什么?当时自己感受到什么?于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对文中情感领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情入境,激发情趣

  教师在挖掘语文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语文大多是文学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学生处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与体会,这些体验与体会跟作品中的某种生活相仿或相似时,教师巧妙点拨,引情入境,使他们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学习兴趣。引情入境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感性入境法。初中学生限于知识与阅历的因素,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方面缺乏了解,使之觉得久远而陌生,难以产生兴趣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用感性的方法使学生对陌生的生活情境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比如《最后一课》,故事发生在法国,历史又久远,学生对人文地理和战争背景知道甚少,于是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普法战争以及当代战争的文献资料,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并以当代战争带来的危机和惨况认识战争的残酷性。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失去国土沦为亡国奴的痛苦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

  2、平移入境法。入选课文的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是时代久远的名篇佳作,但作品人物形象和地理环境,总能从现实生活的身边找到相似的形象和环境,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和环境找到情感共鸣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的是新疆的一个仙境般湖泊在逐渐消失,学生体会不甚深切。于是我要求学生搜集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体现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学生不仅感悟深切,还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情感共鸣。

  3、直接入境。作品中的大量人物就活生生地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平时不怎么关注而已。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就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认识人物,体味情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的年龄与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

  ①为什么其他孩子都能爬上山崖而“我”不行?

  ② “我”在山崖上的心理活动如何?

  ③为什么在父亲的指导下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山崖?

  讨论时学生发言活跃,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理解如何化解困难,实现成功的道理,切实地感悟人生。

  4、感悟入境法。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对课文的人物环境、情况等具有深入地认识和体味,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从中感悟人生,从作品中学会认识如何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自己所以我几乎在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中都要求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作用。如学习《居里夫人》后,你认为居里夫人哪一点品质对你最有启发?学生意见很多,但都针对自己的人生实际,入情入境,既启迪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

  三、历练语言、美中含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雕刻描写的。几乎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真、善、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因为教师的语言可以从不同程度感染学生的感情,特别是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一同赞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愤、一同爱和恨。文体和内容不同的作品,教师的声音语调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有的作品高,如同浪中行舟,跌宕起伏,有的作品层层深入,渐入高潮,读时语调要步步上升,如同登台阶,有的作品对比鲜明,色彩斑驳,读时要精心安排。以诗歌为例,绘声绘色的朗读对体会诗人的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情感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丰富多彩。不过我们必须高度认识教师对学生情感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因为教师是指路明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获得启迪。

中学的教学随笔4

  美术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文化课,通过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下面就本人多年美术课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美术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中学生进行绘画或雕塑练习,必须首先要观察对象,观察是学生认识对象和描绘对象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和认识对象,才能可能较好地表现对象。

  因此,美术教育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说来,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美术创造时,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完整,对形状、明暗、空间、色彩的区别、判断、理解分辨能力比较准确。

  二、直观性是美术教学的基石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感觉开始的,所以只有感觉到了,了解事物才能具体,全面,印象就深刻。直观性强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符合视觉造型艺术特点,因为它有利于从直觉感和升华到本质的.认识。有许多美的问题,往往难以言语表达,必须借助直观手段才能获得明确的概念。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那便可以利用代替他们的代表。我们可以制定本或模型为教学之用。例如,在初中的美术课《利用各种板材进行单调版画版画(静物)》练习时,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的圆锥体与讲桌上的粉笔盒组成一组静物,让学生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先观察后进行练习,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见直观美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美术教学的基础。

  三、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命题画,创作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作画就是学生在平时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和大胆的表达相结合的产物,美术老师要利用创作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美术教学的语言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式工具,它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因此,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美术教师的语言要求是:首先要形象化,因为美术是造型艺术。在美术范畴内的一切作品。理论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化。其次,语言必须清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再次,语言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美术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正确的运用专业术语,使语言内容具体生动活泼,语言寓于情趣,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高度集中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总之,中学美术课教学要在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等特点的基础中,以直观性这个教学原则为基石,力求语言的形象化、科学化、趣味化、简洁化。

中学的教学随笔5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默契相吸、对话互动、心灵交融、美好相遇的生命品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会使师生的心情充满愉悦。教师的积极引导,思路清晰,坦然自若,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思维、敢于表现,让师生共同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理想的班级管理来说,其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理想的课堂教学与理想的班级管理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要努力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课堂与班级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空间。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就是一种真正的自主管理。学生自觉、主动、自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配合默契、和谐,班级在潜移默化中按良性的法则运行。如果说最初的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事必躬亲,亲力亲为,那是为了对学生学习、做事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示范与指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做好正确方向的引领与指导、督促以外,更应该把班级逐步地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不是削弱班主任的管理功能,一定意义上更是对班主任教育、管理智慧的考验与展现。就目前而言,我们班级各方面运行良好,晨读井然有序,作业收发及时,自修纪律稳妥,一切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景下,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个别学生懒散、作业拖拉情况时有发生,听课专注程度有待完善,课下部分学生随意打闹现象较突出,成绩方面有两极分化的倾向。最重要的是班干部的积极主动意识、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仍需引导与强化。那么,我们班能否实行无为而治,我们又要从哪些方面来努力,这些都是需要考虑与解决的先决条件。

  首先,班级能否无为而治,我的看法是可行的。只不过它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引导到位,逐步进行,步步为营,直至无为。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学生,而学生无非就是班干部与普通同学。班主任要尽可能地从幕前走到幕后,由执行者成为与学生共同的决策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引导培养班干部的同时,学会适当放权。要让班干部大胆管理,学会管理,遇事班委干部成员,或全体同学共同商讨决定。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向班主任汇报,共同想方设法来解决。对于班委干部与同学,要相互监督,尤其还要兼顾普通同学,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有事可做,遇到班干部表现不尽人意的由纪律委员及班委成员按班规执行,或报请班主任教育。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营造班级良好的班风,班级成员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这样才会为班干部之间的'团结合作,班干部与普通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奠定基础。

  其次,班级怎样走向无为而治,应该要选择好最适合发展的路径。那就需要良好的班风学风作支撑。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需要班主任的率先示范,以身作则。规则认同,共同遵守。集体活动,彰显团结。学习竞争,力争上游。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的管理思路要清晰明确,对放手让学生管理班级有非常的自信心。接下来,就要充分发挥班委成员与普通同学的积极性了。班委干部要定期竞选,认真培养,指导其做事更加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全体同学之间相互督促,营造一股正气。要以班规为执行点,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规必行。以班级文化为向心点,环境布置,清新静雅。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它的形成需要潜移默化的浸润、内化与认同。从最初的班主任人治到班规的法治直至最后的文化向心力的无为而治。这需要班主任极大地调动每一个学生自主管理的热情,要努力使其成为班级的主人,为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对班级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与归属感。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适用。班级的无为而治,其生命力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更多地是观望、引导、督促、强化,适当放权,适当介入,充分使学生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在班级规则的约束下,在班级文化的浸润下,在集体团结向上的氛围下,学生自主管理式的班级无为而治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张泾中学胡小勇

中学的教学随笔6

  记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其实,行文应追求章法布局,既要形式上不拘一格,更要内容上高低起伏。固然,平铺直叙是需要的,但至始至终若以一种形式展开,那只会让读者产生寡淡无味之感。同样,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除了酝酿好内容之外也应该考虑好以恰当的形式,这样才能把意思积极传递给别人,使他人乐于接受以至产生共鸣之感。

  赵宪宇老师在《怎样表达》一文中说:“世界上的道理往往是相通的,只是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表达目的和效果。我们要研究表达方式,研究如何表达。”细想之余,果不其然,表达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拿子女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意来说吧。有直截了当表白的,把对父母的爱意用言语以直接的方式传递出来。这样的方式或许效果一般。若是子女能学会赞美父母的优点,哪怕是真诚赞美父母平日里做的饭菜也会让他们感到欣慰。这样的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会让父母找到一种幸福感。还有在父母的生日精心准备好一份小礼物,哪怕是一张卡片或是远方的电话问候都会在父母心中产生温情的涟漪。赵老师在文中说:“要表达‘我爱你’直接张开大口是一种表达,这适合热血沸腾型的。

中学的教学随笔7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模仿,正如学习书法从临摹开始,初学写作,模仿也必不可缺。与临摹字帖不同,写作的模仿不是照搬,更不是硬套。来自范本的思想、语言、技法等,总能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模仿的写作自然是各自不同。模仿范本哪里寻?语文课本资源多。

  语文课本不但题材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法兼容。阅读课上老师精讲细评,写作课上自然水到渠成。这样读写结合的便利途径,如不用足用好,简直是浪费资源。

  学生写景,往往视角单一,语言苍白。鲁讯的《雪》,斑斓的雪野、明艳的雪罗汉、如火焰般奋飞的朔方的雪……不但描写细腻,而且视角丰富,动态与静态、直接描绘与侧面衬托相得益彰。学完课文,布置随笔:模仿文中写雪的方法,以风霜雨雪雷电等自然气象为描写对象,写一篇小文,最好能借景抒情或寓理于物。平时作文中很少对自然环境有描绘的同学们,居然写的文笔细腻,情思丰富。

  学生写人,往往角度单一,形象单薄。《我的母亲》则提供了多角度、多视角、多事件、写人的范本。课前先布置“采访自己母亲”的准备活动,问题包括:母亲生活中的兴趣与爱好;母亲工作中的快乐与忧愁;母亲孝敬父母或公婆细节。整理成采访稿。课后布置随笔练习,要求从采访稿中筛选材料,模仿《我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写一篇小传。恰好临近母亲节,我让学生认真誊写,作为礼物在母亲节的当天亲手交给妈妈。事后家长反映,母亲节收到孩子的特殊礼物,喜极而泣,不只是因为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传记,更是因为在真实丰富的材料中,在平实细腻的语言中,表现出了孩子对母亲的细细体察和浓浓深情。

  学生写事,往往线索单一,平铺直叙。《散步》“铺垫一笔、直叙一笔、宕开一笔”的行文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怎样把一件事写得波澜有致;《走一步,再走一步》“画龙点睛、篇末点题”的章法,可以帮助学生怎样把一件事写得有意义。

  用《风雨》学侧面烘托,用《阿长与<山海经>》学抑扬,用《海燕》学象征……课本就是一座学习写作宝山,空讲理论,而不模仿写作,岂不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学生对抽象的写作指导大多不感兴趣,模仿课文学写作,更容易上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经过一个时段模仿学习,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大大消解,常常为自己文章的“大家风范”,收获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当然,发现课文的写作规律需要教师深入细腻的品读文章,真正从写作的角度挖掘文章的教学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阅读,敏锐的眼光、丰富的积累,才能拥有一双教学慧眼。

  实践中也有困惑:每次紧随课文之后随笔,不乏精彩纷呈的佳作,而到了作文课和考场上,学生作文就会有所反复,整体水平大不如平时的随笔文。是因为模仿时日尚短,不能学以致用?还是因为模仿没有内化吸收,不能活学化用?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欢迎留言指导。

中学的教学随笔8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中学的教学随笔9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老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中学的教学随笔10

  针对作业一中提到的问题,经过这段的学习,我又重新详细的将这一问题及解决方法做一分析: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农村学生语文素养总体偏低,写作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不够而放任自流,学生衣食无忧、不思进取,勤学乐学的氛围很难形成,学生在校得过且过如和尚撞钟,在家悠闲自在若闲云野鹤,学业呈现荒芜、半荒芜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低,写作水平差。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空洞无物。比如我校小学部的教学成绩在全区长期绝对滞后,到了七年级时让每人写两句赞美春风的比喻句,实习老师改作业本时扼腕叹息之声不绝于耳,让我深感作文教学任务之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学生社会阅历极度欠缺,写作素材极为匮乏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如果蒲松龄不在路边向路人赠绿豆汤以换取一个个的故事,就没有《聊斋志异》这部小说了。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一遇到写作,唏嘘感叹之声不绝于耳。待到绞尽脑汁、挖心搜胆写出作文来,内容枯燥,空洞无物,千人一面。

  (三)、农村学生面临新鲜事物诱惑,对待生活麻木不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鲜事物如东方渐进,网络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可以忙里偷闲在网吧娱乐,可以堂而皇之在家里上网,甚至在上课时挂着手机QQ。一个文化课一塌糊涂的人坐在电脑面前和网友聊得得不亦乐乎的现象已见惯不惊了。部分学生在乎着网友的感受,担心着蔬菜被偷,想念着游戏升级,就是对生活麻木不仁,对学习不闻不问。再如“天锅”上房了,电视节目多了,日剧、韩剧、台剧粉墨登场,爱情剧、武侠剧、偶像剧轮番轰炸,更有不少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老少咸宜的优秀动画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他哪有心思和兴趣去提高写作水平呢?

  (四)、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得差,词汇技法积累不够

  我可以武断地下一个结论,但凡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一定有广泛涉猎、博闻强记的好习惯。课外阅读的过程是词汇积累的过程,技法模仿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一个有心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获得了建筑用的砖瓦、水泥,也学会了绘制建筑的蓝图,甚至建筑流程的所有工序。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少数同学能到图书馆借书,他们的目光也仅仅停留在爱情小说、玄幻小说方面。即便如此,也是跑马观花、囫囵吞枣,甚至只看了他们只关心的爱情片段描写。有多少人会对精彩描写拍案叫绝而反复品味涵咏并试图保存在脑海中呢?

  (五)、部分教师望文止步因噎废食,作文教学难以恭维

  作文难教,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本人也曾应教研组要求尝试性地上过一节作文公开课,自认为上得一塌糊涂。部分老师还有根深蒂固作文天成的思想观念,加之全区阅卷优劣作文得分差距有时并不明显,使得部分老师不能重视作文教学。因而导致了作文教学一片神鸦社鼓的局面。

  二、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设想与对策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它毕竟能反映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全面素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并以此与同行们一道探讨。

  (一)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作文贵在创新,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这样的作文,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多了,坚持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

中学的教学随笔11

  每个英语老师都会有上午第五节课,每次上课颇费不少口舌,效果不好,有时候还很生气。上午第五节课,学生又饿又累,等着下课吃饭,内心就不太平静,上午第五节课很难上。

  本周三四上午第五节是104班课,本课有三部分,听力,对话,加一个练习,第三部分是练习,让学生模仿例句造句,我在备课时,翻资料,每个句子准备了三个例句。还剩下十分钟,课堂上秩序不是很好,我本来害怕完不成任务,想念一下答案,让同学们抄下来算了,突然我灵机一动,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一组做一个句子,看哪个组做得既对又多,各组展开讨论,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小组讨论,可以补充,五分钟之内,看那组做得好。比赛开始后可热闹了,同学们你追我赶的上黑板上写答案,当我倒计时时,还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当我公布答案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还有两组没订正完,我说下课,同学们坚决不让,他们情绪高涨,兴高采烈,思维开阔,每个句子写了至少八个答案,很多中下生也参加到比赛当中来了。这节上午第五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下课后,我心情也高涨起来,一改往日的沮丧,我终于明白,学生的情绪就是你的`情绪。

中学的教学随笔12

  自律就是自我严格要求,自我约束,变被动为主动,变他治为自治。只有自律的行动才会为我们的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青少年情绪表达直接,易冲动,自制力弱。尤其是周五放晚学,一周的任务结束了,对自由的渴望急切、热烈。这并没有错,成人教师也不例外。但当下的事要做好,才能有序地前行。连家庭作业都不清楚做什么就回家了,事后也不问同学、老师。这是缺少责任感的表现,也是自律性弱的表现。

  在学生的成长面前,犯错在所难免。关键的是在学会在错误中汲取有益的启示,给以后的言行指明方向。这不仅仅是完成作业那般简单,更不是以忘记为借口可以掩盖。小成,这次期中考试有很大进步,进入了年级前30名。在初一也进过,但后来一直因语文、英语不优秀而没考好。这不,这次他考得很好,禁不住有些得意、轻浮了。在统一的规则面前,在心理的成长面前,在事实真相面前,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一向能做到一视同仁,绝不偏袒。

  早上书声琅琅是开启新一周,新一天学习的良好开端。所以,我就跟学生约定过,早上除了完成清卫,科代表收发作业,其他同学都应投入到晨读中来。对于早上来到教室赶做作业的一律按班规处理。除非情况特殊,事先说明。而小成,早上在教室里赶数学作业。我联想到家长会当天结束后,他父亲跟我说小成以前周末一直要出去玩电脑,让我沟通教育下。实际上,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周末能做到定时定点有成人监督玩会电脑也无可厚非。但一味出去找同伴玩电脑游戏必然会心思游离、精力分散。这不,正好是他自己犯错撞上来了,很有必要跟他说说。

  好家伙,数学小练习册被我收了后,还没主动过来拿。我故意等两节课看他会不会主动来坦诚。结果没来。找他来问,他倒好,他一厢情愿认为我会帮他交作业。看来,还是对自己行为认识不足,或认为我好说话,平时对他不错,会放他一马。但我比较慎重地找他谈话了。我先肯定他补作业的动机是好的,是想按时完成上交作业。只是周末的家庭作业移到周一来做,确实不妥。你一向表现很好,不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我让他明白,即使成绩好的学生,犯了不该犯的错误,老师也不会轻饶。让他学会自律,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他倒能坦然接受。以下是他写的心理说明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我真是“悲剧”了!

  早晨匆匆忙忙地起床,匆匆忙忙地来到学校。停好车后我飞奔进教室,放下书包,把周末的作业都找出来堆在桌上,然后拿出一一交到科代表的手中。语文,英语,物理,最后数学。“数学小练在哪儿啊?”我因星期五没有记家作,导致昨天忘记小练做哪儿。于是,便凭着仅剩的一点忘记估摸着做了几页。“做71

中学的教学随笔13

  阅读教学中的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反思。在完成了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课文的教学后,我针对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让学生反思:题材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地方风俗的。选材有何特点?都是选小事物:鸭蛋、春酒、民间技艺、吆喝等等。表现主题方面有什么特点?都是以小见大。写鸭蛋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思念。这样,也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也有家乡,家乡也有特色,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写法呀,以小见大。于是,一节"也谈家乡"的话题作文蓄势成型。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谈"家乡府谷",有的同学想到了家乡的海红果、红枣,确实有代表性,说了海红果的酸甜爽口,含钙量高,可作果脯、饮料等等,这一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有话可说,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而有的同学盛赞红枣加工的精细,以及红枣里富含的纯朴、勤劳等。还有表现家乡风俗的,元宵节的热闹空前。能把着笔点放在秧歌这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上。

  在课堂上,学生对家乡府谷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能有充实的内容。这样,学以致用,让学生带着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益,作文教学中提高,也可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学会谋篇布局

  一篇优美流畅文采飞扬的文章,不仅要开头紧扣主题,引人入胜,还要结尾照应,回味无穷。更要讲究文章叙事主题的一波三折与跌宕起伏、生气盎然、巧妙严谨。这便要将就叙事主体的精巧编排设置艺术,话题作文的写作也要学会在结构文章方面去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虚实相生:实写就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直接的'描写;虚写就是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借助联想或想象,对梦境、幻想、虚境的描绘。优美感人的记叙类文章是把虚实巧妙的结合起来,即增加所写人或物的真实感,又增加抒情的美感,是文章情趣盎然,空灵秀美。虚实相生的方法常见的有实中有虚,以虚代实。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的虚写就巧借了想象,以虚写实,凸显了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的伟大精神,给读者心灵留下一片美丽的幻境,表现了作者对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征服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人定胜天思想的赞美。

  (二)对比互衬:就是把对人或物的感情从正反方面进行对照写作的一种技巧。"发乎情,起乎情,也止乎情。"因为感情,所以我们对万物有了不同的爱好、兴趣、感悟,而这些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生活是一个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诸如美与丑、真与假、乐与悲,它们谱写了生活的乐章,一正一反地表现感情的多样精彩。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对比互衬方法,不但可以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丰富写作的内容。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就巧借对比互衬的方法来展开故事的。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发财了,今也盼,明也盼,但当他们在船上相遇,看到于勒狼狈不堪的情形,却是惶恐不安、恶语相加。这一盼一避的对比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菲利普夫妇的铜臭心灵,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与谴责之情。

  (三)巧设悬念:所谓悬念就是指写作者对所创作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任务感情变化产生关切的心情,常常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如果我们巧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写作叙事类文章,不但能够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效果,而且会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悬念的设置既要根据叙事的需要,又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为了使文章引人入胜,一般地说,应该提早设置悬念,迟解释悬念。设置悬念的方法常有倒叙式、悬念相套等。

  (四)铺叙事件:就是为了表现主题或描写,选取几个不同的事件,以时间变化或地点转移或人物感情变化为线索来逐一铺叙开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刻画人物形象,而且使文章的写作内容更为充实,便于感情的抒发。例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为了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就采用铺叙事件的方法,一次讲述了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样,一位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热情诚恳,实事求是的教师形象如在眼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累话题作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合理的想象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的素材,这种想象力的培养,要借助一些简单的符号。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由"○"展开想象。由圆的符号,你能想到些什么,然后拣最新颖的想法写一篇作文。

  有的同学想到了"月亮",想到了中秋节的团圆,想到了祖国的统一,而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眼前豁亮;这位同学说,她想到了"失学儿童渴望求知的眼睛",此语一出,全班掌声热烈。这就是想象的成果。因为有了想象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我还尝试着让学生由"1"展开想象,结果也让人满意。有的同学想到了树,有的同学想到了电杆,想到粉笔,想到老师……而有位同学的发言让我茅塞顿开,他说,由"1"想到了枯树,想到了环保,同学们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鉴于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获取写作素材。而想象力的培养,就要从简单的符号出发,逐步培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有大的提高。

  总之,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开启就是帮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话题,在反复的比较与推敲中,选出新颖的角度,精心选择材料,进行巧妙布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的教学随笔14

  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1.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2.借助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对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剖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其总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4.注重物理实验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因此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的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5.备课重点放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初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如分子动力理论内容在教学时,教师习惯上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既费时又费劲,学生学起来模棱两可,不如教师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然后进行学生间讨论辨析,总结出规律,这就增大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如习题评讲课,多数教师习惯从头到尾讲答案。初三习题量大,一节课教师要讲很多题,又结合知识的迁移、归类,教师讲的紧张匆忙,但多数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来不及认真思考,教师已说出了答案。这种教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方式必须改变。课后作业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做,综合练习题留给学生完成的时间要保证,评讲前公布出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后,精心设计复习题评价的程序,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让学生自己评讲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从学生角度讲出来的思路更富有启发性;要精讲、讲准、讲到点子上。有些题可以让同桌学生互相评判;有些题可以不公布答案,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论;有些计算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几种解法都写出,让学生去分辨,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中学的教学随笔15

  早上,看到高中骨干教师群里有这样一条消息:

  历史知识记忆:一根鸡毛怎么扔上房顶?第一种方法,一次次地扔直到成功----死记硬背;第二种方法,把他做成鸡毛掸子直接扔上房顶---总结性记忆;第三种方法,一位叫双儿的学生说:“让鸡自己飞上去不就得了嘛!”----这就叫真实记忆或者叫仿真记忆。就是把所有你知道的历史事件都用历史的真实将他们联系起来,或者合理推理之下仿真联系,于是你只要记忆这只鸡的本体,那么每根鸡毛在哪里就是必然的了。让鸡带毛飞,别让鸡毛飞。

  其实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对所学的所有知识都可以采取第三种做法,即真实记忆或者叫仿真记忆。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做有效的做法就是真实记忆或者叫仿真记忆,那么,这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又该提出什么样的挑战呢?

  对教师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遨游,就是把所有讲解的知识都用有效的情境将他们联系起来,或者合理推理之下仿真联系,于是学生只要记忆这只鸡的本体,那么每根鸡毛在哪里就是必然的了。让鸡带毛飞,别让鸡毛飞。

  这和我们一直提倡的“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一致的!

  新课程特别凸显教学的情境性,跟我们强调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是有紧密关系的。生活也是“汤”,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干巴巴、孤零零、枯燥的知识,很难被理解、消化、吸收,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

  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情境中“情”的作用。“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形象地说,“境”就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探究式新授课的具体环节:

  (一)创设情境,以问促思。教师设计问题是关键,依据课标和学情,结合教材,设计难度适合,能激发兴趣、有一定思考力的问题。

  (二)展示反馈、互动研讨。结合学生的层次,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发言,并发现学生的易混易错点和课堂生成的问题。高度重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并判断出学生已经掌握的和未掌握的'。

  (三)解疑破难,总结升华。在学生自学展示的基础上,对难点、易错点进行梳理纠正,注重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通过精讲,并辅之以练习,讲练结合,做难点突破和规律总结。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精心准备练习,注意练习所覆盖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习题类型归纳,且难度要循序渐进,向学生展示在高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中,本节知识点的呈现形式和考察方式。练习过程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并加以纠正强调。

  当然,每一节课都要灵活的理解运用以上开放式教学的四个环节,不一定每堂课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侧重,毕竟每节课的具体情况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都是在情境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下进行的,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无论各个环节如何具体操作,在主题情景式探究课中必须始终贯穿三条线,分别是情景线、知识线、探究线。一节课无论怎样设计,如果缺少了一条有效连接的线索,总是有一种支离破碎很不完整的感觉,反之,如果能够找到一条有效的线索贯穿全课,则这节课就有了生机与活力,所以一节好的情境探究课应该是知识点环环相扣,情境设计引人入胜,探究问题发人深思!

  课例:《树立正确消费观》

  有一次考试监考,我发现郑州实验高中的学生穿的鞋几乎都是耐克和阿迪,那些穿校衣校裤的中学生们往往把感情和炫耀点放在运动鞋上,于是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内容时,把情景主题设在这一和中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运动鞋上。课一开始向同学们推介两款价格不一,功能不一的运动鞋,问同学们若作为顾客会买哪双?从中得出影响消费的因素;接着请同学们任选一款运动鞋推销,为此款设计一条广告语或广告创意,并说明所赢合的顾客的消费心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派出一代表将广告语或创意写在黑板上,教师相机点评,在点评中得出影响消费的心理;最后围绕运动鞋的主题给出几个议题,包括,为何要选择价格适中的运动鞋?买鞋穿鞋中怎样做到绿色消费?当前人们收入增加了,鞋还需要省着穿吗?等等,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作答。通过这一系列议题,引出教材中的四个正确的消费观。

  总之,情境探究式教学能够让枯燥的政治课教学换发生机与活力,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乐在课堂,学在课堂,也让教师更有教学的成就感,从能够更好的达到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让鸡带毛飞,别让鸡毛飞!

《中学的教学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中学的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中学的教学随笔04-10

中学教育教学随笔04-12

关于中学教学的随笔04-09

中学物理教学随笔04-17

中学数学教学随笔04-10

中学数学的教学随笔04-16

中学的教学随笔(15篇)04-10

中学的教学随笔精选15篇04-10

中学教育教学随笔(7篇)04-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的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的教学随笔15篇

中学的教学随笔1

  记得学生曾经问过我,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呢?我们以后还用得到这些内容吗?一时我没能回答得上来。是啊!现在学数学是为了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在新授时,我们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同时我们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练习重在知识的巩固,然而在我的太多练习教学中,题型比较单一,形式比较单一,对于教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比较淡薄。这样练习,让我们的多数学生感觉数学只在课堂上,考试时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所以才会有那样的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中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加以利用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联系生活,如果再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中学的教学随笔2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直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其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良好的班级管理带来的是一个班集体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笔者从事班级管理已有多年,深深的感受到其工作的艰辛和劳累。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由不成熟到成熟。探索了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

  一、“有为而治”科学实施评估机制,强化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并非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相反,“无为而治”的前提是“有所为”,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

  1、班训。这是一面旗帜,是奋斗的动力,凝聚每个学生的心。入手一个班级,要科学的酝酿班训,必需征求学生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同学能接受,并时刻激励自己。

  2、班规。在校规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班级的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地规范的班规。班规的制定同样要来自学生,并要不断地完善,短小精悍、内容实在,贴在墙上使同学们烂熟于心,并付诸行动。让学生时常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反省自己。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班级管理就会方便、迅速公正。

  3、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了班规班训,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机制,但贵在落实。班级管理中最重主要的要落实到位。尤其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落实,这必须形成科学的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纵横建制、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1)班主任――常务班长――各委员――小组长――学生。设立常务班长一名,负责班级所有事务。开展工作时要直接向班主任负责,并要指导值班委中总负责的一位班长开始工作。下设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宣传委员,这些班委会成员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学习,认真地填写班级日志、量化检查、文体卫生、公物管理以及维持良好的班级形象。他们直接向常务班长负责,合格、公正的搞好每月一次由班为主持小组考核、评比、划分等级(优、良、一般、差)促进各小组间的竞争。

  (2)实施班委值周管理制度。每周民主选举6位同学组成一周的值周班委,产生值周班长一位,其余5位同学负责学习、体育、纪律、卫生等日常事务。每周一开始接管,周末写出本周详细工作总结,并同班委主持评估,划分等级(优、良、一般、差),可以连任。值周班委所开展的工作是具体、实在的。每周行使班主任所享有的管理权力,并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

  二、无为而治,情境育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核心,学生是主体。所谓的团队意识,就是有了核心和灵魂的主体才有血有肉,班级管理才显得生机勃勃,才更有生命力和战斗力。正因为有了前阶段的“有为而治”,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也更有“素养”,此时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以便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内在意识,管理便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1、抓好“小助手”,大胆放松。“无为而治”的精髓在于实现宏观管理,而其关键是培养小助手,用好班干部。优秀的班委会是前提和保障,班主任如同导演、顾问,在给出了总的方针思想后,让其充分的发挥,并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但同时也要求学生明确班主任并不是什么也不问,而是时刻在盯着,学生才有了激情和参与意识。

  2、以静制动,依法制班。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班主任并非听之任之,由于学生毕竟是处在成长阶段,性格各异。个性鲜明,问题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此时是导演能力体现的关键时刻,该出手手时就出手,要牢牢的控制住学生的行事原则,适时点拨,便能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能力,并不是说管理有了随意性,而是要依法治班,否则便偏离了方向。管理才能出成绩,管理才能出效益,正所谓“严师出高徒”。班主任是一个集体,一个学校能否出成果的关键所在。合理,科学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位同学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是我们班主任的希望所在,学校的希望所在,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的希望所在。

  四、“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的理论思考

  1、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了激励的原则。班级动态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激励管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之意,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2、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强化了目标管理原则。在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中,一是设置目标科学可行,根据客观条件设置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目标。二是形成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各班都制定每月的班级目标,使学校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班级及其成员身上。三是制订必要措施,使各班级及每一成员为达到个人执行目标、班级目标及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四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调节,建立可调控体系,同时对实施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予以帮助解决。五是做好目标的终结考核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更高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3、实施“无为而治”班级动态管理,运用了系统理论,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系统理论要求根据客观事物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关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在运动与变化中及时地、正确地解决问题。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为班级每一成员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其自主管理或执行各自任务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增强整个学校的活力,提供可靠的保证。

中学的教学随笔3

  《初中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注重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努力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漠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现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谈谈我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

  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绘的蕴涵深意的艺术形象。催人泪下的《背影》、搏击风浪的《海燕》、生机勃勃的《春》、天人合一的《天上的街市》、稚趣盎然的《社戏》都给人以意境的感染和美景的陶醉。作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情感,深入挖掘意象,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是作品的欣赏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感悟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情感来领悟作家的情感脉搏,引起情感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家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艺术风光,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感悟文章底蕴,在审美的娱乐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背影》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片段:回忆自己父母一次送行的情景:她(他)是怎样说的?做了些什么?神态怎样?可以看出什么?当时自己感受到什么?于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对文中情感领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情入境,激发情趣

  教师在挖掘语文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语文大多是文学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学生处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与体会,这些体验与体会跟作品中的某种生活相仿或相似时,教师巧妙点拨,引情入境,使他们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学习兴趣。引情入境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感性入境法。初中学生限于知识与阅历的因素,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方面缺乏了解,使之觉得久远而陌生,难以产生兴趣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用感性的方法使学生对陌生的生活情境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比如《最后一课》,故事发生在法国,历史又久远,学生对人文地理和战争背景知道甚少,于是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普法战争以及当代战争的文献资料,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并以当代战争带来的危机和惨况认识战争的残酷性。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失去国土沦为亡国奴的痛苦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

  2、平移入境法。入选课文的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是时代久远的名篇佳作,但作品人物形象和地理环境,总能从现实生活的身边找到相似的形象和环境,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和环境找到情感共鸣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的是新疆的一个仙境般湖泊在逐渐消失,学生体会不甚深切。于是我要求学生搜集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体现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学生不仅感悟深切,还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情感共鸣。

  3、直接入境。作品中的大量人物就活生生地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平时不怎么关注而已。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就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认识人物,体味情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的年龄与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

  ①为什么其他孩子都能爬上山崖而“我”不行?

  ② “我”在山崖上的心理活动如何?

  ③为什么在父亲的指导下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山崖?

  讨论时学生发言活跃,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理解如何化解困难,实现成功的道理,切实地感悟人生。

  4、感悟入境法。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对课文的人物环境、情况等具有深入地认识和体味,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从中感悟人生,从作品中学会认识如何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自己所以我几乎在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中都要求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作用。如学习《居里夫人》后,你认为居里夫人哪一点品质对你最有启发?学生意见很多,但都针对自己的人生实际,入情入境,既启迪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

  三、历练语言、美中含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雕刻描写的。几乎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真、善、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因为教师的语言可以从不同程度感染学生的感情,特别是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一同赞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愤、一同爱和恨。文体和内容不同的作品,教师的声音语调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有的作品高,如同浪中行舟,跌宕起伏,有的作品层层深入,渐入高潮,读时语调要步步上升,如同登台阶,有的作品对比鲜明,色彩斑驳,读时要精心安排。以诗歌为例,绘声绘色的朗读对体会诗人的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情感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丰富多彩。不过我们必须高度认识教师对学生情感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因为教师是指路明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获得启迪。

中学的教学随笔4

  美术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文化课,通过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下面就本人多年美术课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美术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中学生进行绘画或雕塑练习,必须首先要观察对象,观察是学生认识对象和描绘对象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和认识对象,才能可能较好地表现对象。

  因此,美术教育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说来,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美术创造时,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完整,对形状、明暗、空间、色彩的区别、判断、理解分辨能力比较准确。

  二、直观性是美术教学的基石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感觉开始的,所以只有感觉到了,了解事物才能具体,全面,印象就深刻。直观性强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符合视觉造型艺术特点,因为它有利于从直觉感和升华到本质的.认识。有许多美的问题,往往难以言语表达,必须借助直观手段才能获得明确的概念。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那便可以利用代替他们的代表。我们可以制定本或模型为教学之用。例如,在初中的美术课《利用各种板材进行单调版画版画(静物)》练习时,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的圆锥体与讲桌上的粉笔盒组成一组静物,让学生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先观察后进行练习,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见直观美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美术教学的基础。

  三、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命题画,创作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作画就是学生在平时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和大胆的表达相结合的产物,美术老师要利用创作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美术教学的语言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式工具,它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因此,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美术教师的语言要求是:首先要形象化,因为美术是造型艺术。在美术范畴内的一切作品。理论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化。其次,语言必须清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再次,语言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美术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正确的运用专业术语,使语言内容具体生动活泼,语言寓于情趣,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高度集中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总之,中学美术课教学要在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等特点的基础中,以直观性这个教学原则为基石,力求语言的形象化、科学化、趣味化、简洁化。

中学的教学随笔5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默契相吸、对话互动、心灵交融、美好相遇的生命品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会使师生的心情充满愉悦。教师的积极引导,思路清晰,坦然自若,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思维、敢于表现,让师生共同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理想的班级管理来说,其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理想的课堂教学与理想的班级管理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要努力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课堂与班级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空间。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就是一种真正的自主管理。学生自觉、主动、自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配合默契、和谐,班级在潜移默化中按良性的法则运行。如果说最初的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事必躬亲,亲力亲为,那是为了对学生学习、做事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示范与指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做好正确方向的引领与指导、督促以外,更应该把班级逐步地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不是削弱班主任的管理功能,一定意义上更是对班主任教育、管理智慧的考验与展现。就目前而言,我们班级各方面运行良好,晨读井然有序,作业收发及时,自修纪律稳妥,一切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景下,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个别学生懒散、作业拖拉情况时有发生,听课专注程度有待完善,课下部分学生随意打闹现象较突出,成绩方面有两极分化的倾向。最重要的是班干部的积极主动意识、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仍需引导与强化。那么,我们班能否实行无为而治,我们又要从哪些方面来努力,这些都是需要考虑与解决的先决条件。

  首先,班级能否无为而治,我的看法是可行的。只不过它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引导到位,逐步进行,步步为营,直至无为。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学生,而学生无非就是班干部与普通同学。班主任要尽可能地从幕前走到幕后,由执行者成为与学生共同的决策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引导培养班干部的同时,学会适当放权。要让班干部大胆管理,学会管理,遇事班委干部成员,或全体同学共同商讨决定。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向班主任汇报,共同想方设法来解决。对于班委干部与同学,要相互监督,尤其还要兼顾普通同学,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有事可做,遇到班干部表现不尽人意的由纪律委员及班委成员按班规执行,或报请班主任教育。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营造班级良好的班风,班级成员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这样才会为班干部之间的'团结合作,班干部与普通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奠定基础。

  其次,班级怎样走向无为而治,应该要选择好最适合发展的路径。那就需要良好的班风学风作支撑。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需要班主任的率先示范,以身作则。规则认同,共同遵守。集体活动,彰显团结。学习竞争,力争上游。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的管理思路要清晰明确,对放手让学生管理班级有非常的自信心。接下来,就要充分发挥班委成员与普通同学的积极性了。班委干部要定期竞选,认真培养,指导其做事更加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全体同学之间相互督促,营造一股正气。要以班规为执行点,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规必行。以班级文化为向心点,环境布置,清新静雅。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它的形成需要潜移默化的浸润、内化与认同。从最初的班主任人治到班规的法治直至最后的文化向心力的无为而治。这需要班主任极大地调动每一个学生自主管理的热情,要努力使其成为班级的主人,为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对班级有一种自然的向往与归属感。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适用。班级的无为而治,其生命力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更多地是观望、引导、督促、强化,适当放权,适当介入,充分使学生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在班级规则的约束下,在班级文化的浸润下,在集体团结向上的氛围下,学生自主管理式的班级无为而治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张泾中学胡小勇

中学的教学随笔6

  记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其实,行文应追求章法布局,既要形式上不拘一格,更要内容上高低起伏。固然,平铺直叙是需要的,但至始至终若以一种形式展开,那只会让读者产生寡淡无味之感。同样,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除了酝酿好内容之外也应该考虑好以恰当的形式,这样才能把意思积极传递给别人,使他人乐于接受以至产生共鸣之感。

  赵宪宇老师在《怎样表达》一文中说:“世界上的道理往往是相通的,只是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表达目的和效果。我们要研究表达方式,研究如何表达。”细想之余,果不其然,表达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拿子女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意来说吧。有直截了当表白的,把对父母的爱意用言语以直接的方式传递出来。这样的方式或许效果一般。若是子女能学会赞美父母的优点,哪怕是真诚赞美父母平日里做的饭菜也会让他们感到欣慰。这样的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会让父母找到一种幸福感。还有在父母的生日精心准备好一份小礼物,哪怕是一张卡片或是远方的电话问候都会在父母心中产生温情的涟漪。赵老师在文中说:“要表达‘我爱你’直接张开大口是一种表达,这适合热血沸腾型的。

中学的教学随笔7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模仿,正如学习书法从临摹开始,初学写作,模仿也必不可缺。与临摹字帖不同,写作的模仿不是照搬,更不是硬套。来自范本的思想、语言、技法等,总能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模仿的写作自然是各自不同。模仿范本哪里寻?语文课本资源多。

  语文课本不但题材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法兼容。阅读课上老师精讲细评,写作课上自然水到渠成。这样读写结合的便利途径,如不用足用好,简直是浪费资源。

  学生写景,往往视角单一,语言苍白。鲁讯的《雪》,斑斓的雪野、明艳的雪罗汉、如火焰般奋飞的朔方的雪……不但描写细腻,而且视角丰富,动态与静态、直接描绘与侧面衬托相得益彰。学完课文,布置随笔:模仿文中写雪的方法,以风霜雨雪雷电等自然气象为描写对象,写一篇小文,最好能借景抒情或寓理于物。平时作文中很少对自然环境有描绘的同学们,居然写的文笔细腻,情思丰富。

  学生写人,往往角度单一,形象单薄。《我的母亲》则提供了多角度、多视角、多事件、写人的范本。课前先布置“采访自己母亲”的准备活动,问题包括:母亲生活中的兴趣与爱好;母亲工作中的快乐与忧愁;母亲孝敬父母或公婆细节。整理成采访稿。课后布置随笔练习,要求从采访稿中筛选材料,模仿《我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写一篇小传。恰好临近母亲节,我让学生认真誊写,作为礼物在母亲节的当天亲手交给妈妈。事后家长反映,母亲节收到孩子的特殊礼物,喜极而泣,不只是因为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传记,更是因为在真实丰富的材料中,在平实细腻的语言中,表现出了孩子对母亲的细细体察和浓浓深情。

  学生写事,往往线索单一,平铺直叙。《散步》“铺垫一笔、直叙一笔、宕开一笔”的行文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怎样把一件事写得波澜有致;《走一步,再走一步》“画龙点睛、篇末点题”的章法,可以帮助学生怎样把一件事写得有意义。

  用《风雨》学侧面烘托,用《阿长与<山海经>》学抑扬,用《海燕》学象征……课本就是一座学习写作宝山,空讲理论,而不模仿写作,岂不是入宝山而空手归?

  学生对抽象的写作指导大多不感兴趣,模仿课文学写作,更容易上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经过一个时段模仿学习,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大大消解,常常为自己文章的“大家风范”,收获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当然,发现课文的写作规律需要教师深入细腻的品读文章,真正从写作的角度挖掘文章的教学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阅读,敏锐的眼光、丰富的积累,才能拥有一双教学慧眼。

  实践中也有困惑:每次紧随课文之后随笔,不乏精彩纷呈的佳作,而到了作文课和考场上,学生作文就会有所反复,整体水平大不如平时的随笔文。是因为模仿时日尚短,不能学以致用?还是因为模仿没有内化吸收,不能活学化用?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欢迎留言指导。

中学的教学随笔8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中学的教学随笔9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孔乙己》、《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老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中学的教学随笔10

  针对作业一中提到的问题,经过这段的学习,我又重新详细的将这一问题及解决方法做一分析: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农村学生语文素养总体偏低,写作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不够而放任自流,学生衣食无忧、不思进取,勤学乐学的氛围很难形成,学生在校得过且过如和尚撞钟,在家悠闲自在若闲云野鹤,学业呈现荒芜、半荒芜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低,写作水平差。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空洞无物。比如我校小学部的教学成绩在全区长期绝对滞后,到了七年级时让每人写两句赞美春风的比喻句,实习老师改作业本时扼腕叹息之声不绝于耳,让我深感作文教学任务之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学生社会阅历极度欠缺,写作素材极为匮乏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如果蒲松龄不在路边向路人赠绿豆汤以换取一个个的故事,就没有《聊斋志异》这部小说了。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一遇到写作,唏嘘感叹之声不绝于耳。待到绞尽脑汁、挖心搜胆写出作文来,内容枯燥,空洞无物,千人一面。

  (三)、农村学生面临新鲜事物诱惑,对待生活麻木不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鲜事物如东方渐进,网络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可以忙里偷闲在网吧娱乐,可以堂而皇之在家里上网,甚至在上课时挂着手机QQ。一个文化课一塌糊涂的人坐在电脑面前和网友聊得得不亦乐乎的现象已见惯不惊了。部分学生在乎着网友的感受,担心着蔬菜被偷,想念着游戏升级,就是对生活麻木不仁,对学习不闻不问。再如“天锅”上房了,电视节目多了,日剧、韩剧、台剧粉墨登场,爱情剧、武侠剧、偶像剧轮番轰炸,更有不少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老少咸宜的优秀动画片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他哪有心思和兴趣去提高写作水平呢?

  (四)、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得差,词汇技法积累不够

  我可以武断地下一个结论,但凡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一定有广泛涉猎、博闻强记的好习惯。课外阅读的过程是词汇积累的过程,技法模仿的过程,思维碰撞的.过程。一个有心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获得了建筑用的砖瓦、水泥,也学会了绘制建筑的蓝图,甚至建筑流程的所有工序。我们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少数同学能到图书馆借书,他们的目光也仅仅停留在爱情小说、玄幻小说方面。即便如此,也是跑马观花、囫囵吞枣,甚至只看了他们只关心的爱情片段描写。有多少人会对精彩描写拍案叫绝而反复品味涵咏并试图保存在脑海中呢?

  (五)、部分教师望文止步因噎废食,作文教学难以恭维

  作文难教,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本人也曾应教研组要求尝试性地上过一节作文公开课,自认为上得一塌糊涂。部分老师还有根深蒂固作文天成的思想观念,加之全区阅卷优劣作文得分差距有时并不明显,使得部分老师不能重视作文教学。因而导致了作文教学一片神鸦社鼓的局面。

  二、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设想与对策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它毕竟能反映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全面素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并以此与同行们一道探讨。

  (一)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作文贵在创新,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这样的作文,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多了,坚持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

中学的教学随笔11

  每个英语老师都会有上午第五节课,每次上课颇费不少口舌,效果不好,有时候还很生气。上午第五节课,学生又饿又累,等着下课吃饭,内心就不太平静,上午第五节课很难上。

  本周三四上午第五节是104班课,本课有三部分,听力,对话,加一个练习,第三部分是练习,让学生模仿例句造句,我在备课时,翻资料,每个句子准备了三个例句。还剩下十分钟,课堂上秩序不是很好,我本来害怕完不成任务,想念一下答案,让同学们抄下来算了,突然我灵机一动,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一组做一个句子,看哪个组做得既对又多,各组展开讨论,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小组讨论,可以补充,五分钟之内,看那组做得好。比赛开始后可热闹了,同学们你追我赶的上黑板上写答案,当我倒计时时,还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当我公布答案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还有两组没订正完,我说下课,同学们坚决不让,他们情绪高涨,兴高采烈,思维开阔,每个句子写了至少八个答案,很多中下生也参加到比赛当中来了。这节上午第五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下课后,我心情也高涨起来,一改往日的沮丧,我终于明白,学生的情绪就是你的`情绪。

中学的教学随笔12

  自律就是自我严格要求,自我约束,变被动为主动,变他治为自治。只有自律的行动才会为我们的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青少年情绪表达直接,易冲动,自制力弱。尤其是周五放晚学,一周的任务结束了,对自由的渴望急切、热烈。这并没有错,成人教师也不例外。但当下的事要做好,才能有序地前行。连家庭作业都不清楚做什么就回家了,事后也不问同学、老师。这是缺少责任感的表现,也是自律性弱的表现。

  在学生的成长面前,犯错在所难免。关键的是在学会在错误中汲取有益的启示,给以后的言行指明方向。这不仅仅是完成作业那般简单,更不是以忘记为借口可以掩盖。小成,这次期中考试有很大进步,进入了年级前30名。在初一也进过,但后来一直因语文、英语不优秀而没考好。这不,这次他考得很好,禁不住有些得意、轻浮了。在统一的规则面前,在心理的成长面前,在事实真相面前,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一向能做到一视同仁,绝不偏袒。

  早上书声琅琅是开启新一周,新一天学习的良好开端。所以,我就跟学生约定过,早上除了完成清卫,科代表收发作业,其他同学都应投入到晨读中来。对于早上来到教室赶做作业的一律按班规处理。除非情况特殊,事先说明。而小成,早上在教室里赶数学作业。我联想到家长会当天结束后,他父亲跟我说小成以前周末一直要出去玩电脑,让我沟通教育下。实际上,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周末能做到定时定点有成人监督玩会电脑也无可厚非。但一味出去找同伴玩电脑游戏必然会心思游离、精力分散。这不,正好是他自己犯错撞上来了,很有必要跟他说说。

  好家伙,数学小练习册被我收了后,还没主动过来拿。我故意等两节课看他会不会主动来坦诚。结果没来。找他来问,他倒好,他一厢情愿认为我会帮他交作业。看来,还是对自己行为认识不足,或认为我好说话,平时对他不错,会放他一马。但我比较慎重地找他谈话了。我先肯定他补作业的动机是好的,是想按时完成上交作业。只是周末的家庭作业移到周一来做,确实不妥。你一向表现很好,不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我让他明白,即使成绩好的学生,犯了不该犯的错误,老师也不会轻饶。让他学会自律,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他倒能坦然接受。以下是他写的心理说明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我真是“悲剧”了!

  早晨匆匆忙忙地起床,匆匆忙忙地来到学校。停好车后我飞奔进教室,放下书包,把周末的作业都找出来堆在桌上,然后拿出一一交到科代表的手中。语文,英语,物理,最后数学。“数学小练在哪儿啊?”我因星期五没有记家作,导致昨天忘记小练做哪儿。于是,便凭着仅剩的一点忘记估摸着做了几页。“做71

中学的教学随笔13

  阅读教学中的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反思。在完成了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课文的教学后,我针对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让学生反思:题材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地方风俗的。选材有何特点?都是选小事物:鸭蛋、春酒、民间技艺、吆喝等等。表现主题方面有什么特点?都是以小见大。写鸭蛋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思念。这样,也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也有家乡,家乡也有特色,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写法呀,以小见大。于是,一节"也谈家乡"的话题作文蓄势成型。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谈"家乡府谷",有的同学想到了家乡的海红果、红枣,确实有代表性,说了海红果的酸甜爽口,含钙量高,可作果脯、饮料等等,这一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有话可说,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而有的同学盛赞红枣加工的精细,以及红枣里富含的纯朴、勤劳等。还有表现家乡风俗的,元宵节的热闹空前。能把着笔点放在秧歌这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上。

  在课堂上,学生对家乡府谷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能有充实的内容。这样,学以致用,让学生带着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益,作文教学中提高,也可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学会谋篇布局

  一篇优美流畅文采飞扬的文章,不仅要开头紧扣主题,引人入胜,还要结尾照应,回味无穷。更要讲究文章叙事主题的一波三折与跌宕起伏、生气盎然、巧妙严谨。这便要将就叙事主体的精巧编排设置艺术,话题作文的写作也要学会在结构文章方面去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虚实相生:实写就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直接的'描写;虚写就是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借助联想或想象,对梦境、幻想、虚境的描绘。优美感人的记叙类文章是把虚实巧妙的结合起来,即增加所写人或物的真实感,又增加抒情的美感,是文章情趣盎然,空灵秀美。虚实相生的方法常见的有实中有虚,以虚代实。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的虚写就巧借了想象,以虚写实,凸显了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的伟大精神,给读者心灵留下一片美丽的幻境,表现了作者对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征服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人定胜天思想的赞美。

  (二)对比互衬:就是把对人或物的感情从正反方面进行对照写作的一种技巧。"发乎情,起乎情,也止乎情。"因为感情,所以我们对万物有了不同的爱好、兴趣、感悟,而这些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生活是一个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诸如美与丑、真与假、乐与悲,它们谱写了生活的乐章,一正一反地表现感情的多样精彩。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对比互衬方法,不但可以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丰富写作的内容。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就巧借对比互衬的方法来展开故事的。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发财了,今也盼,明也盼,但当他们在船上相遇,看到于勒狼狈不堪的情形,却是惶恐不安、恶语相加。这一盼一避的对比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菲利普夫妇的铜臭心灵,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与谴责之情。

  (三)巧设悬念:所谓悬念就是指写作者对所创作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任务感情变化产生关切的心情,常常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如果我们巧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写作叙事类文章,不但能够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效果,而且会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悬念的设置既要根据叙事的需要,又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为了使文章引人入胜,一般地说,应该提早设置悬念,迟解释悬念。设置悬念的方法常有倒叙式、悬念相套等。

  (四)铺叙事件:就是为了表现主题或描写,选取几个不同的事件,以时间变化或地点转移或人物感情变化为线索来逐一铺叙开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刻画人物形象,而且使文章的写作内容更为充实,便于感情的抒发。例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为了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就采用铺叙事件的方法,一次讲述了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样,一位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热情诚恳,实事求是的教师形象如在眼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累话题作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合理的想象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的素材,这种想象力的培养,要借助一些简单的符号。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由"○"展开想象。由圆的符号,你能想到些什么,然后拣最新颖的想法写一篇作文。

  有的同学想到了"月亮",想到了中秋节的团圆,想到了祖国的统一,而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眼前豁亮;这位同学说,她想到了"失学儿童渴望求知的眼睛",此语一出,全班掌声热烈。这就是想象的成果。因为有了想象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我还尝试着让学生由"1"展开想象,结果也让人满意。有的同学想到了树,有的同学想到了电杆,想到粉笔,想到老师……而有位同学的发言让我茅塞顿开,他说,由"1"想到了枯树,想到了环保,同学们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鉴于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获取写作素材。而想象力的培养,就要从简单的符号出发,逐步培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有大的提高。

  总之,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开启就是帮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话题,在反复的比较与推敲中,选出新颖的角度,精心选择材料,进行巧妙布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的教学随笔14

  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1.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2.借助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对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剖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其总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4.注重物理实验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因此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的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5.备课重点放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初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如分子动力理论内容在教学时,教师习惯上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既费时又费劲,学生学起来模棱两可,不如教师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然后进行学生间讨论辨析,总结出规律,这就增大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如习题评讲课,多数教师习惯从头到尾讲答案。初三习题量大,一节课教师要讲很多题,又结合知识的迁移、归类,教师讲的紧张匆忙,但多数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来不及认真思考,教师已说出了答案。这种教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方式必须改变。课后作业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做,综合练习题留给学生完成的时间要保证,评讲前公布出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后,精心设计复习题评价的程序,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让学生自己评讲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从学生角度讲出来的思路更富有启发性;要精讲、讲准、讲到点子上。有些题可以让同桌学生互相评判;有些题可以不公布答案,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论;有些计算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几种解法都写出,让学生去分辨,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中学的教学随笔15

  早上,看到高中骨干教师群里有这样一条消息:

  历史知识记忆:一根鸡毛怎么扔上房顶?第一种方法,一次次地扔直到成功----死记硬背;第二种方法,把他做成鸡毛掸子直接扔上房顶---总结性记忆;第三种方法,一位叫双儿的学生说:“让鸡自己飞上去不就得了嘛!”----这就叫真实记忆或者叫仿真记忆。就是把所有你知道的历史事件都用历史的真实将他们联系起来,或者合理推理之下仿真联系,于是你只要记忆这只鸡的本体,那么每根鸡毛在哪里就是必然的了。让鸡带毛飞,别让鸡毛飞。

  其实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对所学的所有知识都可以采取第三种做法,即真实记忆或者叫仿真记忆。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做有效的做法就是真实记忆或者叫仿真记忆,那么,这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又该提出什么样的挑战呢?

  对教师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遨游,就是把所有讲解的知识都用有效的情境将他们联系起来,或者合理推理之下仿真联系,于是学生只要记忆这只鸡的本体,那么每根鸡毛在哪里就是必然的了。让鸡带毛飞,别让鸡毛飞。

  这和我们一直提倡的“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一致的!

  新课程特别凸显教学的情境性,跟我们强调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是有紧密关系的。生活也是“汤”,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干巴巴、孤零零、枯燥的知识,很难被理解、消化、吸收,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

  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情境中“情”的作用。“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形象地说,“境”就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探究式新授课的具体环节:

  (一)创设情境,以问促思。教师设计问题是关键,依据课标和学情,结合教材,设计难度适合,能激发兴趣、有一定思考力的问题。

  (二)展示反馈、互动研讨。结合学生的层次,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发言,并发现学生的易混易错点和课堂生成的问题。高度重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并判断出学生已经掌握的和未掌握的'。

  (三)解疑破难,总结升华。在学生自学展示的基础上,对难点、易错点进行梳理纠正,注重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通过精讲,并辅之以练习,讲练结合,做难点突破和规律总结。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精心准备练习,注意练习所覆盖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习题类型归纳,且难度要循序渐进,向学生展示在高考或者学业水平测试中,本节知识点的呈现形式和考察方式。练习过程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并加以纠正强调。

  当然,每一节课都要灵活的理解运用以上开放式教学的四个环节,不一定每堂课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侧重,毕竟每节课的具体情况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都是在情境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下进行的,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无论各个环节如何具体操作,在主题情景式探究课中必须始终贯穿三条线,分别是情景线、知识线、探究线。一节课无论怎样设计,如果缺少了一条有效连接的线索,总是有一种支离破碎很不完整的感觉,反之,如果能够找到一条有效的线索贯穿全课,则这节课就有了生机与活力,所以一节好的情境探究课应该是知识点环环相扣,情境设计引人入胜,探究问题发人深思!

  课例:《树立正确消费观》

  有一次考试监考,我发现郑州实验高中的学生穿的鞋几乎都是耐克和阿迪,那些穿校衣校裤的中学生们往往把感情和炫耀点放在运动鞋上,于是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内容时,把情景主题设在这一和中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运动鞋上。课一开始向同学们推介两款价格不一,功能不一的运动鞋,问同学们若作为顾客会买哪双?从中得出影响消费的因素;接着请同学们任选一款运动鞋推销,为此款设计一条广告语或广告创意,并说明所赢合的顾客的消费心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派出一代表将广告语或创意写在黑板上,教师相机点评,在点评中得出影响消费的心理;最后围绕运动鞋的主题给出几个议题,包括,为何要选择价格适中的运动鞋?买鞋穿鞋中怎样做到绿色消费?当前人们收入增加了,鞋还需要省着穿吗?等等,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作答。通过这一系列议题,引出教材中的四个正确的消费观。

  总之,情境探究式教学能够让枯燥的政治课教学换发生机与活力,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乐在课堂,学在课堂,也让教师更有教学的成就感,从能够更好的达到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让鸡带毛飞,别让鸡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