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1
古诗,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再加上小学生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难度。古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条分缕析式的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坏学习古诗的初衷。欣赏品读张老师的《乞巧》教案(公开课),我觉得张老师在古诗教学上有所突破,值得我去学习。
一、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这节课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例如,在学习之始,教师让学生自己根据注解理解“乞巧”: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在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提出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带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渗透情感目标的`引领。
钱正权老师特别强调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是古诗词的一大难点。只有学生进入了诗词提供给读者的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动诗人所感动的,感受诗人所感受的。本课张教师巧妙的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虽然没有出示图片,但张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拓展课外学习领域。
本课大胆引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使得课堂更加充实丰满。例如。在课堂中有机结合《牛郎织女》、《乞巧歌》、《秋夕》,进行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宽泛的学习背景,有利于主题的理解和深化。
这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一首古诗,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比较的迷茫。这一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课后我觉得,对于古诗的教学,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把诗读正确流利以后,我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说出你是从哪句诗中想到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一,借吟诵互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二,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三,借想象互动。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不过我感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学生体会的诗中的意境不够;自己对古诗词的喜欢程度不够,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关键要引导学生融情于诗中,才能有感而读。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更加努力之处。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2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从低年级迈向中年级的第一个阶段,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语文的学习,而如果需要得到提高,也必须由语文老师加以引导,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那么,怎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应切实抓好段的读、说、抄、写训练。
一、读段
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应抓好三个环节的读。一是初读,要突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转入讲读,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二、讲读
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花钟》第一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这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是写花的种类多、姿态美。)第三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第四遍读,概括段意。讲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三、说段
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基本训练。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金色的草地》第2自然段,在指导说段时,先复习。然后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反映了什么?(这段写了草地秋天的`景物,反映了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
四、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选择好抄学的段落,二是要指导抄写的方法。所抄写的自然段,应是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并且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如《风筝》第二自然段写放风筝的动作,但第三自然段写放风筝的快乐,两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结构比较复杂,而第三段文字优美,两相比较,应把第而二、三段作为抄写内容。
在抄写过程中,看一个字抄一个字,看一词抄一个词也不行,应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过渡到抄段,即熟读后抄下来。抄好后应认真检查一遍,漏了的词要补上,多了的词要删掉。一般来说,遗漏或随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现。因此修改后应再读一读,想一想,加深理解。
五、写段
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并坚持写好总分段的几条具体要求:
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主要练习形式有三种:
1、补段。补总述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
2、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如学了《风筝》一文,要求用总分段式写作文。(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
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
此外,我还经常训练另一种段式,即在一段话里要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发展的结果、自己的感受、看法六要素,重点要用优美的词句写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写好这种方式,对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3
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着重放在段的训练上。三年级段的教学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有关内容,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能找到重点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知道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1、读段
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读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读下去,达到透砌理解。过程得当,能理解得顺,理解得深。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初读,读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对于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讲读,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三要熟读。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使学生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段
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
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课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可以联系课文,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能写就不说,能说就不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段
在三年级段的教学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告诉学生写段时,。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本册教材后有很多写段的练习题,应尽量让学生多动笔进行写段训练,使学生语文能力有所提高。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4
课文《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xxx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xxx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录象揭题,一举两得。
本课开始,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建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式的录象。放完后,请学生说说感受。录象的播出,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检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录象,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大胆想象,移情体验,感受人物的心理。
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大胆想象、移情体验、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心理,从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质。我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并适时地播放了一段视频,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好几次都走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比其他的儿童队员练得更刻苦,更认真”……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讨论时儿童队员矛盾的心理。引导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想一想他们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从哪里感受到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学生在反馈时,我主要抓住了“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队员们鸦雀无声,在想些什么”这些重点的地方移情体验感受队员矛盾的心理,在这里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队员们矛盾的心理进行体会,学生体会的不错。可见学生感受到儿童队员对残疾儿童的关心与尊重,让学生明白“这些儿童队员棒在孩子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
3、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第一次朗读,目的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读一读,划划词句,读一读孩子们当时的心理。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通过朗读,学生投入了,通过朗读,学生感悟了。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5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开创教学的新天地。
【三年级语文下册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三年级下册随笔04-07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随笔04-08
语文三年级下册随笔8篇04-07
语文三年级下册随笔4篇04-08
语文三年级下册随笔(8篇)04-12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随笔6篇04-08
一年级语文下册随笔04-19
三年级语文随笔04-08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随笔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