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随笔1
与《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不同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虽然也是和科技有关的,但文章的体裁却是一篇通讯,是一个故事。讲的是20xx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成功飞天的伟大一刻。
在教学上,我依然将读懂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文章如果以结构来分段,那么依据总分总的结构,掐头去尾分三段。但第二到第十九,这足有十九个自然段的第二部分显然过于庞大。讲解课文时,还得将其分层次。所以,我带领学生以发射前、发射时、发射成功和发射意义为依据,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我教学此文的第二个重点是关于文章的语言。这篇文章记录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件,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激动和自豪的情感。我将能反应这些情感的词语罗列了出来,让学生好好地读了一下。在通读全文时,由于之前对这些词语的强调,学生在朗读时自然读得很有感染力了。
从习作教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我发现文中有两处场面描写值得学生揣摩和学习。它们分别是“发射前的送别场面”和“火箭成功发射的场面”。在执教之前,我调查了一下,发现学生从没有接触过“场面描写”这个说法。所以,今天这课教学就充满了新意。在学习第一处场面描写时,我让学生特别关注了环境的烘托作用,及人物的点面结合的描写。而在第二处场面描写时,特别注意了火箭腾空那激动人心的一瞬。学生学得很专注,读得也很投入。
由于时间关系,我淡化了杨利伟的天地通话环节。
课后的拓展,则是指向了“阅读”。让学生去找找中国成功飞天的另外几位航天员,以及去查阅一下神舟飞船的资料。
有老师经常和我交流,这篇课文该怎么上?好像没什么上头的。我想,教材的编写可能有点问题,但老师如果能站在语文课程的大背景下俯视课文,那么,即使是今天《姑苏晚报》上的一篇寻人启示也是能找到语文训练的热点的。
至于趣味性,我想,只要是比较新的知识或技能,学生还是能保有足够的兴致来学习的。
语文教学随笔2
以前听到过什么“语文味”啊、“人文性”啊、“工具性”啊等等。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教学,其实也没错,不是这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观念表述有错,而是自己对这个概念想得太简单,太简单!人文性是一个共性的概念,工具性亦然。我曾经的思想当中,觉得人文性大抵如内涵、叙事说理、人物精神,工具性大概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用词造句等等。而且平时以这样的观念来解读课文,分析课文,设计教学,执行教学,也能上得完一节课。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这样去解构,还是停留在表面上,肯定是在原地踏步,不会进步的。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还有,“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回想自己曾经的课堂教学,好像一直徘徊在第一边界,有时拾级上一台阶,大概也在教学“涵义”的这一边界,蓦然回首,自己也无非在“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之间兜圈子,还是停留在教课文识大意明道理这样的平台上。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不需要,否则学生无所得。而语文作为存在,本身就是语言的形式存在,形式表现内容,我感觉在自己初读课文时还是以“第一边界”、“第二边界”的视角来读的,仍然浮在表面地了解的主要内容,大致含义。这样的学习课文,本身就不深入、本身就没有真正意会作者写作形式上、语言表现上的特点,怎么能够设计出好的教学思路来呢?怎么能够更好地执教于课堂呢?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有些时候也不是不想去看见独特言语表达形式,但靠着纯化的语文素质,凭着一双钝感的眼睛,想要发现却发现不了。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我们面前就不成其为“语文”了,它只是“内容”、“含义”,只是我们大都数时候都能够感知的“第一边界”、“第二边界”。一想到自己曾经乃至现在仍游离在正确赏析文本形式方法之外,感觉语文真的是白学、白教了,内心陡然充溢万般惆怅。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语文意识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朱光潜先生“近年来的习惯”——“第一步就留心它(文学作品)的语文”,恰恰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还没有养成的'习惯,而语文的“独当之任”恰恰就在这个习惯上。要养成这个习惯,很难,因为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反观自己,确实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没有好好留心它的“语文”,一方面是受基本的学习方式、大脑接受习惯的影响,往往是拿到一篇就先看主要内容,这与平时读书看报了解快餐文化的习惯有关,而且大脑在接受新知时往往是表面的、新鲜的、易接受的知识先入为主。至于言语形式,要分析、静观、体味得之,确实不易发现其特点。要培养这个习惯,要很尖锐的敏感,这对个人的语文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仿佛要像扁鹊神医似的,看一人面相便知病之轻重,这是多么难啊!而且,这种习惯的培养需要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这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非一日之功可成。想着想着,我心里便觉压力沉重。学习似登山,确实如此。原以为看一篇,是件舒服、惬意的事,要展开课堂教学,只要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行,殊不知教师自己要领会一篇是需要极端谨严的和极艰苦的挣扎的过程才可有所为,唉,教学真不简单啊!想要拥有语文意识真的是难啊!
语文意识,不仅要关注文本“怎么写”,还要关注“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要了解这一点仍要有极端严谨的和极艰苦的挣扎才行,仍需要尖锐的敏感才能发现别人之未发。而“为什么这么写”是作者的“话语意图”、“表达意图”、“创作意图”,这是“境感”问题,需要良好的境感素养,这又对我提出更严苛的要求。
想着想着,便觉要树立语文意识,拥有语文意识真是难啊,要面壁十年图破壁么?我的心里仍压着一块石头。但是,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只要树立了坚定的信心,语文意识一定能形成。
语文教学随笔3
今年我带九年级语文,我的观点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黎锦熙)。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乐写的习惯。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
时间不等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针对中考具体情况,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因此,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
语文教学随笔4
1、对试卷命题的评价
本次试卷分四大块(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与理解,写作)25小题,内容适量,难易适中,题型全面,部分题型与中考题接轨,符合中考精神,虽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个过渡,学生易于接受,如文言文阅读,一则课内一则课外对比阅读,课外的出自学生平时做的顶尖课课练习。较难的是课外阅读,学生理解难度大,但也慢慢地引导学生阅读要静心思考,多读、多品、多悟,再不能读一遍就动笔。作文二选一,有易有难有梯度,可检查学生临场审题,选我所长的题目来习作的能力,很好。当然,试卷中来自文本的知识也不少,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这份试卷对初三师生教与学的导向有很大帮助。
2、反映出教学中的问题
(1)学生卷面糊涂,书写潦草,个别字词难以辨认,这与我们对学生的书写要求重视不够有关。
(2)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没有及时复习的习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拼音、字词掌握程度不够,一知半解的较多。
(3)古诗文背诵落实不到位,名著阅读的指导方法不够具体,未能细化。
(4)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文本阅读指导不够细,挖掘不够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的少。
(5)学生的概括、筛选、综合信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6)作文中发现学生言之空洞,对事件的表述不够具体,缺乏真情实感。
(7)学生两级分化严重,尤其是不想学习的人数多,不参与教学活动,作业不及时完成,应付了事,后进生的基础落实不够,低分过低影响平均分的提高。
3、下阶段具体教学对策
(1)在教学中加大对后进生的管理、落实和监督。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学生落实、教师监督等方式进行。
(2)对学生的书写提出明确要求,不求书写有体,但求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3)对背诵默写篇目一定要加强落实,帮助学生理解知情达意,课前应安排每天识记一首诗,首首默写,字字筛查。
(4)午读课要加强监管和落实,每节课要有阅读目标,组长负责检查,老师也要不定期抽查。
(5)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文本阅读要抓住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要先感性感知感受,再理性概括筛选综合信息,规范答题。
(6)加强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和训练,注重积累词语,要对文言字、词、句、文的.有关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梳理和小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培养整体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7)作文应教会学生审题,懂得抓关键点去立意和选材,二选一题目应选自己最擅长的有话可说的文题来写。鼓励学生平时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注重素材的积累,写自己感悟最深的事,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学随笔5
上了五年的班,前三年是带一二年级语文,到了第四年换成二年级数学,今年开学开会的时候,告诉我要带四年级的语文。有点晕,也有点慌,毕竟自己从来没接触过中高年级的语文,而且在学校的时候,由于不是很喜欢当时的语文老师,也就对语文提不起兴趣。现在让我来带四年级的语文,心中一点底气都没有。没有办法,就算很多事情不能如愿,也只有硬着头皮去做了。学习第一课《明明上学》,由于课文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吃力,没有让我太费力,让我有点窃喜,还好总算把这帮小子哄过去了。
今天下午第一节学习第二课《谁说得对》,这篇课文讲的是李晓和大勇围绕“月亮和云彩谁跑得快”展开的.争论,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这篇课文很简单,没有什么难度,可是一节课下来差点让我气晕了,我问“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院子里是暗还是亮?“暗!”几乎是异口同声。我又问“暗”是什么意思?“不亮”许丽回答。我借助投影仪来演示什么是暗,什么是亮。演示完后,我又问,“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院子里是暗还是亮?”还有一半的同学回答暗。我都快疯了。
好了,老师布置你们一个作业,回家过中秋节的晚上,如果有月亮,你们认真观察,晚上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可以看到对方吗?走路还需要手电筒吗?返校时,老师要问你们的观察结果。其实只要一个简单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得知结果,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平时缺少观察,也可能是我和他们之间的沟通还不够清楚,以致给课堂带来这么大的困难。以后我和我的学生都还要多多努力啊!
语文教学随笔6
今天是学生报名的日子,我没有做班主任,八点半到校的。校园里很热闹,都是孩子,孩子们一个个穿着新衣服,笑呵呵的拉着家长的手,或者和伙伴一起相互看着,叙说近一个月的想念。我快步穿过孩子,上了二楼,到我们教室了。班主任已经拉开阵势了,在教室门口摆张学生桌,家长在教室门口排对交学费,班主任正收得辛苦呢!我看见我那些孩子了,孩子们见了我都欢欣的喊着我。我冲他们笑了。子涵和泽芳特地到我面前,拉拉我的手,亲热的和我问好。我赶紧摸着两个小姑娘的小脸,说都长大了!我跟主任说我帮忙去领书吧。我叫了几个比较强壮的孩子,还请了几位热心的家长,跟我一起到总务处领书了。很自然的拉着子涵的手,我觉得真的像拉着我逗逗的小手呀,穿过一个个捧新书的学生,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新春的喜悦呀!我们二年级的书不多,可是本本都是A4大的,看来今年孩子们的'书包还是不轻呀!家长就是好,一下就帮拿走了大部分,剩下一叠语文书,看着四五个孩子都热切的看着我,看得出他们都想帮拿呀!我笑着分书了,一人拿五本,人人有份。这下,五个孩子都都满意的笑了!我也拿了几本书,跟在孩子们的后面,又回教室了。
报名还在继续,我还要到四楼分发老师们的书,我帮班主任请了热心家长,叫他们帮忙班主任分书,搞卫生。跟我们班主任说了要让她辛苦了。她说你一样辛苦。我们相视而笑,和我的学生们告别了,开始做那些杂事了。
到了四楼,正好分各年段的书,陆陆续续有不少老师来了,问了很多事,科室里真热闹!我发好了书,把我们二年级的放在一边,我拿到三楼给我们段长,同事一个寒假不见,大家都很亲热的招呼着,说笑着。
语文教学随笔7
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每一个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感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动不已。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每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有这么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的确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在本组的每一课我都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比如,在课文《酸的和甜的》中,课前交流时,我们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根据几幅图片认识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葡萄园里的生字朋友,请出捉迷藏的词朋友,于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在指导朗读时,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表演,他们进入了角色,在读读演演中积累语言,自悟道理。布置开放型作业时,我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小狐狸写几句话吧!除了给狐狸写几句话外,你还想干些什么呢?”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二、在朗读中指导,以读为本,使学生积累语言。
感悟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小组合作读,小组展示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三、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课,应当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孩子们都活了,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很热烈的氛围。孩子们大胆地说,大胆地演,充满着一种激情。所以我感觉到,我在这样的课堂当中感受到快乐。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
1、因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他的思维,他的表达都是各有各的特点。特别是,有些问题提出去后,孩子们应该要这样答,可是他偏偏就不这样答,这时候怎么办?我想,这时候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引导。在这种等待当中,慢慢的引导孩子,使得在这堂课当中体现一种生成性,使孩子,由原来的说得不好到说得好,由原来的理解得不深到后来的理解得到位,那么我想,课堂上就是要体现这样的一种生成性。而这一点正是我所欠缺的。
2、感觉到在课堂上,有一些地方,该放手的,让孩子大胆的来提问,大胆的来辩论,像这样的一些地方,自己感觉好象还放的不是很开,老是有一种,希望能够把孩子抓住,或者说课堂的结果能给抓住。希望这个课能够上得比较完美,然后也不拖堂,时间到了,我这个课就上完了还是多多少少有受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尽量的避免这样的一种约束,让自己的课堂更开放,更充满人文化的生命活力。
我想我们对一堂课来说,我们可以追求他成功。所谓的成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不能追求完美。因为完美,实际上他是不可预期的。
语文教学随笔8
现在的学生写作文很少打草稿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词不达意,甚至有些面目全非了。对此,笔者很是头疼。
写作文先打草稿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这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几次三番的作文课下来,对于作文打草稿竟有些失望了。在我口干舌燥、唾液四溅的近一节课后,发现学生打草稿的越来越少,很多学生竟是全然不顾我的苦口婆心,置我的'千叮万嘱于耳外直接“画”在了作文本上。于是,学生们写作文的过程一片忙乱,借橡皮涂改液的,交头接耳询问遗忘字词的,间或听到“嗤……”撕纸的声音……
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了良久。我们的作文有打草稿的必要吗?我认为,作为小学生作文还是有打草稿的必要的。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从开始写话到现在每篇要求400字以上,可是说是一个打写作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写作水平整体上不是很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比如写作技巧、写作思路、选材等方面的锤炼写作能力才能够提高,而打草稿正是锻炼这些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作文初稿写完以后,可以多方面的进行查找问题,字、词、有无语病,整体结构等等,可以通过小组间探究进行有效的修改、润色,而这样的过程正是作文水平不用断提高的过程。现在小学生不愿意打草稿,一下子越过了这个阶段,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抛弃了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学生不喜欢作文打草稿有几种原因:
一、没有认识到打草稿的重要性,认为打草稿与否无所谓,渐渐地都不愿意打草稿了,长此以往形成写作文不打草稿的习惯。
二、为了追求速度,尤其是书面考试的时候时间紧,总想着快点结束好干别的事情,不愿意去打草稿。
三、相互攀比。大家都不打草稿,我为什么还要打草稿?
四、平时我们的要求不严,导致学生们作文不打草稿习惯的养成。
……
在小学阶段不打草稿很容易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为了减少和杜绝学生不打草稿作文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打草稿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认可了,学生才心甘情愿的想去打草稿。
二、通过硬性手段,比如教师自己或者安排小组长检查修改草稿后再誊抄,“逼”着学生去打草稿。
三、通过进步作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打草稿作文的进步,激发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
学生作文不打草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纵容的,我们科任教师只有自我绷紧打草稿这根“弦”,学生才能按着作文提高的路子越行越宽,越写越好。
语文教学随笔9
语文,其实就是语言文字。在教学中,就是需要人们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体会,以达到对文本的解读。这其实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平时说的“语感”。在30年代,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的问题,认为语感是文学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的教学界,开始逐渐对语感有所重视,发表的研究论文也较多,笔者不揣浅陋,想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一首先,我想说说语感的特性有些什么?
一,语感具有人文性。
一方面,语言是人类的语言,他是服从于人类的交流需要而产生的,进行语言交流的主体是人,要传达的是人类的情感与内容;另一方面,离开了人的语言是死的,毫无意义的,它仅仅是一堆符号或图形而已。所以我们对语感的认识,首先应该明确语言是活生生的,是思维的工具,具有人文性。因而语感应该也是活生生的,具有人文性。这是语感的本体论的认识,也是反映论的认识。
二,语感具有直觉的整体性。
语言的产生,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人大脑对世界的反映,在语言的原初性上,语言具有直觉性,所谓出口成章就是直觉的表现和反映;不仅如此,语言的直觉性不仅是对事物的具体断裂反映,更是大脑对整个事物形象和联系的反映,是对世界的一种整体的思维,尤其是从形象到抽象的由表到内、又具体到一般,然后上升和返还到形象隐喻的过程。所以,语感具有直觉的整体性。这是语感的表现特点。
三,语感作为对语言的感知
必然要受到语言规范的限制,所以语感实际上也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还有,语感是对语言感悟的积累,在整个进行过程里,必然要受到情感的作用,具有一种心理情感的表达;又由于语感是要在语言实践中展开,语感还具有对语言的整合能动性,它可以在对语言的体验积累中,整合语言的整体特性进行感知,并且还能在语言学习中举一反三,具有能动性。这是语感的实践特点。
二我想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谈谈语感思维的训练。
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得(learning)。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快且强,是令人惊讶的。这就是语言习得。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语言规律得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感的培养中注意语感的思维训练。对应于语感的特性,对语感思维的训练,我们以为有这么几个方面需要加强。
一,着重培养语感思维的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一些人“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和“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的这种直觉性的外在显现。“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主体对语言的悟性。
二,培养语感思维的符号转换性。
语言是一种符号,但又是蕴涵人的情感、事物的形象和意趣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语言符号能够进行情感转换,形象转换,意趣转换等。这是需要对语言的整体性有所把握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应该让学生看到诗句在头脑中有具体的形象反映,形成想象:白云悠悠地飘荡在一座孤城上,城周围都是高耸险峻的丛山,而远处黄河犹如一条细细的带子,在白云间时现时隐。并要求能转换出情感的体验。
三,就是语感思维的整体性培养。
只有使语感思维训练成整体性的.思考习惯,语感才能有准确和恰切的体会和感悟。这尤其要体现在对语感形象性培养上。如贺知章的《柳》,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这既是以人写柳树,也是以柳树来写人,二者互为比喻,形成对诗歌的整体性感知,而不至于各有偏废或者割裂诗歌的整体形象,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语感的培养还要注重语言的同化思维。
皮亚杰认为,“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语言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它既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由语音与词义组成的语基,由词汇与语法组成的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灵活运用所组成的语言执行功能即语用,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言语层级系统。语基服务于语构,语基与语构又服务于语用,只有语用才直接与语感发生作用。主体只有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会获得各种不同意义,形成语感。另,由于语言的规范性、稳定性,语感的同化思维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自身规律的惯性来实现。这就是语言的惯性学得。
三我想最后谈谈语感训练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基于以上的体会与理解,我们认为,一是语感训练的人格策略。由于语言的人文性,语感的训练也要贯穿人文性。而这首先就是需要我们能够感受到语言的个人的人格魅力。不同作者的笔下语言,会有不同的性格气质情感的表现,语言特性就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朱自清的温雅多情,纤细清丽,老舍的亲切温厚,幽默明艳。我们从“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和“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这些句子里,明显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心境,反映出各自迷人的人格魅力。其实语感训练中的人格特点,颇为一些人所忽略,在此,值得我们提倡和注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语言训练底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次,就是实践能动的策略方式。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实践,只有训练学生的主动语言实践,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语言感知,尤其是语言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深入体会的,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和能动参与。这对培养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受到先贤的影响,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有很大好处。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素质教育中需要尤其关注。这样才能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课外教育等联系在一起。第三,从语感的整体形象感知出发。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我们说整体感知,就是要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出表达的深厚意蕴。又,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说到底直觉思维属于形象思维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因此,对于语感的培养来说,这种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更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感教学时,首先就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真正在美的熏陶下领悟语言的精妙,领悟语感的学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二者交融,让人可以忘记忧伤,完全沉浸于美之中的特点写出,使人对美有着更深的理解。“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这句话看似病句,但通过想象,我们可联想到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缺少教养与粗俗不堪,便会觉得这病句不病,
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病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从而读出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其次,运用语言知识来加强语感的训练。一般,我们有些同志,一谈语感训练,就以为和语言基础知识无关,可以抛开语言知识的学习,甚至偏激的认为,语言是活的,而知识是死的,所以语感的培养,完全不应该要有知识的束缚。其实,此言大谬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毕竟是对语言的感悟,不可能脱离开语言的固定特点,虽然语言的运用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要遵循语言的稳定性特点,遵循语言知识和规律的许可;尤其语言知识的规律性,可以帮助我们对语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加强学生学得的速度和兴趣。另外,知识中的修辞知识、词汇语法知识、写作谋篇知识等,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语言运用的生动流畅感、语言运用的规范确当感、运用语言的和谐统一感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懂得语感训练的层次性。“1,表象感知层,如语言材料表达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具有什么语气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朱自清《春》)这一段描述性文字,表达的内容就是:春天里嫩绿的小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感情基调:对春草的热爱。语气:舒缓的陈述。内容、感情、语气这些属于“文面”上的东西,是语言材料的表象,对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来说,这些是一目了然的东西。2,理性认知层。“一是语言材料的深层情境,二是语言材料的层理关系,三是语言材料的内部构建。”仍以《春》的这段文字作材料。我们可以对它作出自己的分析。3,哲理探究层,它是语感对象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蕴涵了什么哲理,二是语言材料给人的启迪是什么。语感对象的这种层次性,实际上对应了我们写作和思维的层次性。所以我们的语感训练,需要有过程的逐渐性,训练要有阶段的推进,并逐渐深入。
语文教学随笔10
如果把学生比喻为一条鱼,那么兴趣环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学生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写作的信心和毅力就会增强。小学习作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兴趣效应,就能解决学生怕写习作,或习作写不好的问题。我们知道,习作兴趣不会在学生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尤其在小学阶段,它需要教师去组织、调动和引导。以下我就习作教学中的兴趣效应谈一些自己在实践中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生活中开掘源泉,启迪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生活实践多了,感触多了,学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写。可是,众所周知,今天的小学生是家长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可谓少矣!没有经历,就谈不上感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开掘源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如在母亲节或“三、八妇女节时”,为妈妈做上一道香喷喷的菜肴或献上一支康乃馨;在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给他们沏上一杯热腾腾的茶;利用节假日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我又与家长取得联系和配合,让家长鼓励和适当安排学生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如:烧菜、煮饭、洗衣服、拖地板、整理房间等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丰富情感,为学生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有趣,而且有真情实感。
二、从阅读中获得感悟,培养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则是习作的基础。老师要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览各类书籍,在校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摘抄、讲演、交流等,让学生学习书中准确、简练、丰富的语言,锤炼学生的思想,扩充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为此,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五要”:
一要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他们口味,并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如: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叶圣陶的《稻草人》,福笛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朱自清的《背影》《春》《春天的故事》等等,让他们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二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影视节目,如《西游记》、《少年包青天》、《舒特和贝塔》、《动物世界》、《东方儿童》,以达到开阔视野、陶冶心灵、启迪思想的作用。
三、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段,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成立办报小组,定期出版手抄报,展示风采,激发兴趣。
四、要在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时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
作为语文科任,我利用课前的三至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向同学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最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天天如此,月月如此,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交流了感受,而且锻炼了学生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当然,如果是班主任则还可利用班会、晨会进行读书活动的交流。
五、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在课内课外读物中积累写作材料。
入选语文课本内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学习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我在这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每人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等分别整理并在班内定期交流,相互观察;二是要求背诵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这样,背的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时就得心应手。
语文教学随笔11
语文公开课是展示语文教学过程的细化的一种教学示范课,它比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得更严谨、更细腻、更充分,因此,其课堂内容的广度及深度应是提前预测和设计时要注意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公开课呢?
一、注重平时积累,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根本上就来源于他们比较高的综合素质。
1、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为了提高基本功,我们可以这样做:
(1)大量听课。采百家之花,酿自己之蜜。
(2)资料的整合运用。在公开课之前,要充分的阅读关于这一课的资料,为了快速的找到这些资料,平时,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自己要有自己常用的网站,我们语文1-6年级,大约有课文360多篇,而且很多篇目相通。我们把一个年级段的一个课例研究明白了,就能明白了许多。
2、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人类的.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些关系到你对文本的解读,而文本的解读方式又是公开课的关键。
如何解读文本呢?解读文本,把握重点。重点是特别生动的词和句子。
(1)看课后题。课后题就是重点。
(2)在导读中找。
(3)语文课标中对这个年级段的要求。
(4)一遍遍读课文,自己的感悟,让你感动的地方。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的地方。
3、要有积极的心态。教师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非“公开”上,我们的公开课不是摆花架子,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学生。一节课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这才是关键4、要有良好的沟通艺术,教师的语言也依个人风格,可以侃侃而谈,可以幽默风趣,依照自己的优势而定,扬长避短。
二、细细的磨课。
每一次磨课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的过程。找自己能接受他的教学思路的教师来听课,一开始也许听课的老师会提出很多修改意见,那是文本解读的不同,后期就是教学细节的调整,指导教师的思路,我们借鉴,但是也不能没有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更要细细研读,慢慢揣摩。
三、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们的语文课不要讲得太大,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姓小,我们要围绕目标,采用多种手段,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清楚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以往的知识结构,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构建新的知识。熟知大纲对各年级学生的要求。
四、做到用情来上课,以情来感动学生
1、低年级老师可以多泛读。
2、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活泼、声情并茂。要有引领性。教师的评价语要发自内心。
3、老师的体态语。不能高高在上和频繁走动。
五、语文课堂,要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
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
六、课件制作。
1、字体语文书上的隶书321。
2、出现文字篇。背景简洁明了,不能有小动画,要么空白,要么大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
3、音乐声音不能盖过老师声音。
4、课件文字篇开始就是课本上的字,然后学生说出来之后才变颜色。可见一上来就是红色不可取。
七、板书。
简洁美观千万别错笔顺。美观、大方、艺术性。
在此,我也想对青年教师说几句肺腑之言,青年教师是充满希望、拥有活力的队伍,也是需要努力学习和经受锤炼的群体,年轻就是你们的资本,只要你不断专心研究教学,在教育这片热土上,你--这朵艳丽之花一定会盛开!祝福你们!
语文教学随笔12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 兴趣” 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并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有时引进音乐、游戏等形式,赋予教学内容以灵与肉,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当我们在教学中,以“ 鼓励” 为主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语文一单元之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导读部分,先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结合课文抓住重点进行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好的文章为学写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很好的`例文。边学习课文就把本单元的习作渗透其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走进丽江》一课边教学就把习作“ 校园风景线” 引入其中,学生就学会了写作方法,很容易就写出了校园的特点,效果很好。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 感悟” ,朗读与背诵是“ 感悟” 的有效方法。对于汉语言的精髓,在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时,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这些精品,让他们熟读成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品位和语文素养,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使其受用终身。
语文教学随笔13
卢梭有句经典的话叫‘天性为是’。就是说,孩子适合怎样的发展是由他的天性决定的。教育是高度个性化的工作,必须配合每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智能组型,帮助学生逐步地了解自己内在的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为此,就有了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故事大王马珍妮
我们坚持每天“班级共读”、“日有所诵”以及学生的“自读”以及家庭的“亲子共读”,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读书的语感好了,特别是马珍妮同学,那怕是上课发言,也往往是绘声绘色、抑扬顿挫。
马珍妮同学在自家小区的绘本馆里办有“借书证”,她每周都会借上四五本书来读,如果本周借的书不够读时,她还会到绘本馆里去读书,一口气读上好几本才算过瘾。她书看得多了,词语积累得也多,讲起故事来20来分钟也不卡壳。如,一天,我的嗓子哑了,我们“班级共读”时,我就请马珍妮同学给同学们讲故事,她讲的是《莴苣姑娘》,她吐字清晰、口齿伶俐、声情并茂地讲述很是吸引同学们,刚开始喝水的、手里拿着铅笔、橡皮的也都瞪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在听。特别是,故事讲完后,她还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莴苣姑娘是用什么东西把巫婆带到塔顶上的?(她自己的头发)
2.莴苣姑娘让王子第二次来见她时带几条丝带?(15条)
3.莴苣姑娘的头发被巫婆剪了没有?(剪了)
4.后来,巫婆把莴苣姑娘带到了哪里?(荒野)
5.王子的眼睛瞎了没有?为什么?(瞎了,他被巫婆推下塔后被仙人掌的刺刺瞎的)
6.王子最后找到莴苣姑娘了吗?为什么?(找到了,他们结婚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案例二]领读班长贾茵菲
我们班的贾茵菲同学,上课听讲专心,记忆力强,善于思考,上课发言积极。在家里“亲子共读”也做得比较好,她的语感特别强。从上学的第一周就与众不同,为此,被我任命为领读班长。每天早、午读,以及放学路队,都是她领读、领背。我们班在“校本经典古诗词”展示时,就是她和陈涵领背的。特别是,在我身体不舒服时,她俨然一名优秀的小老师,在“班级共读”时,给同学们读故事听。如《猪先生去野餐》,这是一个典型的“做自己最好”“我就是我”的故事。贾茵菲给大家分享完故事之后,也向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问题:猪先生要去干什么?(野餐)它想和谁一起去?(猪小姐)猪先生在去野餐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朋友?向它们各借了什么?“(狐狸,借了尾巴;狮子,借了头发;斑马,借了条纹)。猪先生第一次邀请猪小姐时,猪小姐为什么没有跟它走?(猪先生打扮得太吓人了,像个丑八怪)最后,猪小姐为什么又同意去了呢?(猪先生做回了自己)?
[案例三]多才多艺的陈涵
陈涵是我们班的班长,她不但人长得像个洋娃娃,而且还多才多艺呢!“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齐唱“新年好”时就是陈涵用小提琴伴奏。六岁多的她,每天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拉琴、绘画、跳舞、读书、写博等等。小小年纪的她,从上学期起,博文都是自己亲手敲上的,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另外,她上课听讲专心,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时,她发言积极;又由于爱看书、善于思考、做事认真、乐于分享,所以,她发言的质量很高,深得同学、老师的'喜欢。
[案例四]众多小诗人
1.梳出的诗人梳出的爱
我们“日有所诵”台湾作家谢武彰的儿童诗《梳子》后,由于在这首诗中,“风是树的梳子”、“船是海的梳子”两句想象奇特,富有情趣,是仿编的好教材。为此,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就让他们尝试口头仿编诗句。第一步,以老师给出的“风”来编,由于难度相应较小,孩子们的发言很是踊跃,编出的诗句很是生动、形象,传递出深深的爱意。如,风是花的梳子,梳着花的头发。
语文教学随笔14
在我教学的这几年来看,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潜力。所以呢这天写的这篇反思是来检讨自我教学上的不足,也期望能与大家交流,共同进步,把知识更好的传播给学生们。
一、掌控好课堂
首先要精心备课,以“一览众山小”的气度走入课堂。教师要拥有驾驭课堂的本领,就务必对教学资料深谙在心。每上一篇新课,我都会先认真吃透教材,独立地研读课文,把自我探究的全过程摘要地记录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教参,读资料,将自我的见解同别人的见解比较,理性地决定取舍,内化成自我独到的见解。这样在课堂上,我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学生对话,提高自我的驾驭教材的潜力,做到上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有用心备好每一节课,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信心百倍,促使学生上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逻辑顺序,当好“引路人”。教师要在短暂的45分钟将教学任务完成,讲课逻辑十分重要。每上一堂课,对教学程序的安排,我都会在草稿本上写好几遍,反复琢磨,想了再否,否了再改,直到觉得流程贴合教学逻辑,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敢定度。
再次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语文的课堂闪射着学生的灵性。教育就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的确,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与,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但是,这种对话有着极其复杂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无声,或外显,或内隐,随时随地藏匿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之中。我在课堂上总是尽量微笑着应对学生,以一种善意的、平等的姿态站在讲台上,不断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用心发言,说出独立见解。
二、点燃激情,用爱心开启智慧之门
对于语文课堂要有激情。“学生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正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便是点燃每一个火把的人。老师的精神状态是影响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如果教师精神饱满,言语充满情感,学生就会感到精神焕发;如果教师一脸病态,无精打采,说话有气无力,学生就会觉得压抑。我每一次走进课堂尽量做到兴高采烈斗志昂扬,用自身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饱含激情了学生才会愿意跟着你学,爱听你讲课。
对于学生要有激情。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我每次批评学生,都是说,你这样好,那样好,明白吗?老师很喜欢你,对你充满了期望,只有一点不好,如果改掉它,你就是十分完美的甚至值得老师崇拜的学生。学生听了会受多大的鼓舞啊。对学生的'这种激励,别的不说,只从对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讲,就是最神奇的催化剂。当然,对于后进生,我们往往都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啊。但是如果站到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也许我们的心胸就开阔了。我班有位听话的女生屡考不好,为了不挫伤其用心性,我在她的试卷上写了几句鼓励的话:春天的花姹紫嫣红,多漂亮啊。但是为什么有的花先开,有的花后开呢?只是因为各自的
本性不一样。迟开的花不但同样美丽娇艳,而且往往花期更长,更易得到蜜蜂蝴蝶的眷顾。真诚地告诉你,你不是比别人笨,而只是一朵迟开的花而已!”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总能看到她对我投来的信任的眼神。是啊,一滴水能够润活一朵花,然后美丽一个世界,老师的爱心就是滋润心田的水。
语文教学随笔15
近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xx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在所聆听的三堂阅读指导课中,我认为梁春萍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就是一堂很好的读书示范课。
1、结合语境理解。梁老师的读书内容安排的是“三读”——读词、读段、读全文。
一读词语不是机械的读,而是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把词语读得有声有色之后,让学生用所读词语来说说课文内容,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对全文有了整体的认知。
二读段落声情并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课文朗读,可谓是层层递进,不仅对文本语言的深层挖掘丝丝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过程中循循善诱,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处。学生在深有感触之后,情感的迸发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读都是文本与心灵的有效对接,读得也层层深入。
2、超文本链接。梁老师的课中出现了三次超文本链接:《世说新语.方正》;引用季老的话“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是为了保存当时的感情”;《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认为最成功的莫过于链接《赋得永久的悔》。梁老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表现作者“终天之恨”的句子与《赋得永久的悔》进行了成功对接,学生在超文本链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终天之恨,之悔,之痛,心灵深处一次次受到了强烈的震颤,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每一次读成了课堂的亮点。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学生的读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师得参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学生呢?梁老师在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的声情并茂。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沉痛、哀伤的情绪,梁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的情绪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过音乐的催化,为情感的营造推波助澜。整堂课,学生心随文动,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他恨并痛着。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营造,有效朗读,那么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华章呢?
【语文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随笔04-08
【精】语文教学随笔05-22
语文教学随笔【热】04-16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04-05
【热门】语文教学随笔04-14
语文课教学随笔04-15
【热】语文教学随笔04-16
有关小学语文的教学随笔04-14
语文教学随笔【推荐】04-15
【热】小学语文教学随笔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