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随笔

时间:2024-10-08 20:39:20 阅读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的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的随笔15篇

历史的随笔1

  自古以来,相亲就一直存在。从传说中的月老,到古代的红娘、媒婆,即便是到了现在,相亲节目、婚姻介绍所也都是比比皆是。为了传承这个优良传统,似乎也可以来尝试一次相隔千年的相亲见面会,而有一位男嘉宾,必然是粉丝成群,尖叫声此起彼伏,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赵云,赵子龙。在印象中他应该是风度翩翩,身骑白马,那么历史上的他究竟适不适合当男朋友呢?

  根据现在大众的审美习惯,首先当然得看脸。赵云的颜值是否能够达标呢?据著名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介绍,“云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按照三国时期的标准,赵云的身高应该有一米九的样子,浓眉大眼、威风凛凛。而关于阔面重颐大概可以理解为赵云长着一张国字脸,因为重颐的意思是双下巴,所以对于他的好看程度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不过,从历来人们对赵云的印象,大家更倾向于他长了一个像超人一样的下巴,就是下巴之间有一个缝隙的那种。而且从《三国演义》的整体描述中也可以体会到,罗贯中先生在努力地夸赵云帅,所以这个双下巴绝对不应该是弱化他的高大形象的描写。但小说的描述,毕竟只能做个参考,在《三国志?云别传》中记载的赵云是“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这儿就能体现一二,“姿颜雄伟”可以把它看成了一个词,也可以把它看成两个词,不过在当下的语境中,这应该是四个词,最后拼凑出来一个赵云完整的样子,一个长相帅气、有胆识的硬汉。

  其次,赵云的人品和性格,又是怎样的呢?据史料记载,赵云应该是一个暖男,想不到这么刚烈的汉子,却十分推崇民主。据说他第一次找工作,就是大家伙投票决定的。当时发展风头正猛的是出身高贵的袁绍,那时袁绍的职务是冀州牧,冀州这一带的事都是他说了算,基本属于割据状态了。当时袁绍的人气很高,所以很多人慕名来投靠袁绍,这可把袁绍的对手公孙瓒嫉妒坏了。

  “哎呀,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凭什么袁绍就比我出名呢?”

  “主公您别着急,肯定有克制他的办法。唉?主公您干嘛呢?”

  “画个圆圈诅咒他啊。”

  “别画了主公,肯定还有更好的办法。唉?主公您又干嘛呢?”

  “我札小人呐。你知道怎么搞到袁绍的头发吗?”

  “主公,您这样迷信,别人也会讨厌你的。”

  “讨厌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对话是瞎编的,不过公孙瓒的人气确实不如袁绍。而就在公孙瓒郁闷的时候,手下传来消息说有人来投靠他。公孙瓒点点头说:“有品位。”不过,公孙瓒对赵云前来投靠有些怀疑。这时,赵云回了公孙瓒一句话,这句话就记录在《三国志?云别传》里面,“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也就是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处境极其困难,所以我们当地人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故意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总而言之,后来公孙瓒满意地收留了赵云他们一帮人,还顺便点了个赞。正巧那时候刘备就在公孙瓒那儿混,所以刘备和赵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结下了深厚情谊。

  后来刘备自立,建立蜀国。在这期间,赵云的人品也绝对称得上最佳之一。最知名的首先得说赵云救后主刘禅的故事。有一次,刘备被曹操打败了。刘备跑得倍儿快,一眨眼就不见了。曹操派手下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在此情急之下,刘备可能是想到了一种动物叫壁虎,每当壁虎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自断尾巴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刘备受到启发,便把妻子和儿子给扔了。这时候跟着刘备跑的人并不多了,大家都想着逃跑。不过此时赵云却朝反方向跑了,手下的人马觉得他估计是要投降曹操了,于是立马禀报刘备:“赵云好像要去投靠曹操了。”刘备听完这话,拿起一把手戟就朝告状的人扔过去了,这是一种用来投掷的兵刃。告状的人都愣了,心说:“这是赏赐吗?”刘备气愤地说:“我呸,告诉你,赵云是不会弃我而去的。”士兵们还是有点不信:“你刘备都能扔媳妇儿、孩子,凭什么人家不能扔主公啊?”

  刘备果然猜对了,没多久赵云护送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安全返回了刘备的身边。赵云这人不光讲义气,还不贪女色。话说赤壁之战以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了荆州四郡。当时刘备任命赵云为桂阳太守,取代了投降的赵范。而这个原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叫樊氏,据说生得花容月貌、国色生香。赵范就想把自己这个嫂子许配给赵云,以此来拉拢关系,但是赵云坚决不同意。当时有人就劝赵云接纳这位漂亮的女人,可赵云却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又不少她一人。”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趁机逃走了,而赵云落得个清清白白。

  如果遇到像赵云这样,既能做到颜值高而不高冷,又能做到不贪女色而重情义的极品男人,难道您还不动心吗?别着急,赵云可还是一个带孩子的好手呢!除了在曹操手里救下一次刘禅外,历史上赵云还有一次救刘禅的经历。在刘备平定了荆南四郡之后,刘备本人一下子变得声势不小,这时候孙权就建议双方和亲,于是刘备便娶了孙权的妹妹。不知道孙权心里打的是什么如意算盘,可能一开始还觉得刘备当自己妹夫是赚了,后来才发现是赔了一个妹妹。所以,后来刘备西征益州的时候,孙权便派了大批舟船想把自己的妹妹接回来,心想接一个也是接,接两个也是接,干脆把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接过来吧。于是孙夫人带着刘禅一起差点就回了吴国,幸好赵云和张飞得到消息,带着兵马一路追,终于在长江截住了东吴船队,这才把刘禅给抢了回来。要是没有赵云,后主刘禅最好的结果也是变成孙禅了。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时期最传奇、名气最响的人,那可非诸葛亮莫属。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第95回提到的那段空城计,诸葛亮用一座空城吓得司马懿携大军撤退,这段故事成就了诸葛亮的威名。不过,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段故事的记载,甚至诸葛亮压根就没有使用过空城计这项技能,想想也猜得到,弹弹琴如果就能让对方退兵的话,那只有一种可能,弹得太难听。但是赵云却真的`用过空城计。

  据《三国志?云别传》记载,当时黄忠刚把曹操的大将夏侯渊斩杀,曹操为了夺取汉中的土地,打算亲自率军来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保证军队的补给,曹操便命人先运输一大批军粮过去,这批军粮约有数千万袋。黄忠可有点坐不住了,跟赵云商量说:“我们不如把这批军粮抢过来吧?”两个人一拍即合。然而,可能是因为人不够,最后赵云连自己的部队都搭给黄忠了,两个人定好了归来的时间,话语间黄忠带着人出发了。赵云在营寨一直等不到黄忠,心里满是疑问,又担心计划泡汤。于是赵云带着仅有的数十骑兵去看黄忠,结果刚出营寨没多久,正好遇上曹操派来的先锋部队,赵云眼泪都要下来了,心想:“就今天带的人少……”赵云带着几十个人就和曹操先锋部队斗在一团,可刚开打,曹操的大军又到了,赵云想:“今天也太背了。”赵云只好带着人突围,且战且退,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营寨。一点名发现少了一位部将,原来是张著受了伤被曹军包围了。赵云又立刻骑着马冲进了曹军,把张著救了出来。此时黄忠还没有回来,士兵又少得可怜,而曹操的大军已经把蜀国的营寨包围了。

  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就建议闭门据守,可赵云却下令打开营门。这时很多人都想主动为赵云献上脑门,看看他有没有发烧。只见赵云又下令了,让全营肃静,偃旗息鼓。一瞬间,蜀国的营寨变得鸦雀无声,魏国那边有点慌了,主将心想:“这唱的是哪一出啊?一点声也没有,还大开营门。我这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呢?”周围的人请主将拿主意,只见将军笑了笑说:“给我狠狠的撤!”主将到最后还是怀疑赵云有埋伏。这时赵云抓住时机,马上下令击鼓进攻,弩箭对准曹军猛射。这一下可把曹军的人们吓得互相踩踏,坠入汉水牺牲的曹军不计其数。第二天,刘备亲自来到赵云的营寨视察了战场,不禁感慨:“子龙一身是胆啊。”

历史的随笔2

  我们回头看去发现历史早已是面目全非,唯一可以看到的便是那些蒙上灰的历史意义。历史终有一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消云散,但并不代表没有存在过,它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存在于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历史如沧桑的老人一般,一步一步比一步更坚定,但永远往前走!

  后退看一下历史,往前展望一下未来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历史,不是说能忘记就能忘记的。拿中国的例子来打个比方,虽然说中国的例子固然有些屈辱,但并不代表我们能忘记那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必须要铭记,这样我们才能不会忘记先辈为现在所付出的一切现在的美好生活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先辈们挥洒出他们的热血,一步一步用鲜血铸成的一个堡垒啊!所以这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随着岁月的.流逝,总会有人质疑这历史的真实性,或者质疑为什么我们要记住过去的东西呢?其实不然,记住,历史是每个人必须都要做的,没有为什么这曾经是中国的历史,只有我们记住历史才能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不要忘记历史,回头看看历史吧!

  同学们前面或许有更多的期待,但是后面的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忘记!

历史的随笔3

  以前看过一个成语故事,叫做一衣带水,故事大概就是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北方,只剩下了长江南岸的陈后主,据说陈叔宝很荒淫,以致民生凋敝,于是杨坚说我作为百姓父母,怎么能因为一条衣带宽的河流而阻止我救陈朝百姓于水火呢,(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于是出兵灭陈。

  那时候还小,看了之后觉得,嗯,杨坚是个好皇帝,陈叔宝是个坏人,陈朝被灭是理所应当的,其实现在想想,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其实无关拯救,只是征服而已,不是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的问题,而只是谁强谁弱,谁大谁小的问题。

  总觉得书上关于历史人物的记载,会给你个鲜明的印象,要么忠,要么奸,要么聪明,要么愚蠢,要么悲壮,要么卑微,其实记录历史的材料如此斑驳破碎,又时间久远,连几十年前的民国历史都混杂纷乱。

  说各话,现在的人都忙着向钱看,有几个人真正的全心埋在故纸堆,又怎么能从那些晦涩的史料中分析出那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历史人物的忠奸善恶呢。很多人喜欢听于丹,易中天什么的,听听没关系,至少说明你还有学习的欲望。

  是不要以为这些人讲的就是真正的`历史,他们讲的东西你可以当故事听,消遣一下可以.道,他们讲的东西很多都是民国时代的那些大家就都已经做过的学问,这些人呢,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可能我的观点有些偏激,很多人会认为我这是嫉妒别人的成功才抨击别人,贬损别人。

  多时候我觉得应该学会割裂的看问题,就是你忽略掉我说这些话可能存在的动机,而单独的去分析我说的话有没有道理。逻辑思维有一期就讲过胡适,罗振宇在开头的时候就讲过这么一段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民国出了那么多大师,胡适啊,王国维,梁启超,辜鸿铭等等等等,那真的叫一个浩若繁星。

  现在呢,文学,国学,历史学,真正能称得上是大师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不过分吧,这主要是因为民国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稍微有点学问的人的拿点什么的历史研究研究就开了先河,当然这只是一个主因,还有文学环境,文人素质,以及生活环境都是有关的,不能说那是一个好时代,但绝对是一个文化昌盛自由的时代。

  说了太多的体外话,关于流传的历史是不是真实的,大历史我不敢否定,不过关于某些历史的事件和人物,我还是有疑虑的,下面这段话是胡适说的,出自一本《胡适谈史学》的书:总之,古代流传的史,都是讲故事的瞽史编演出来的故事。东方西方都是这样。希腊文HISTORIA,拉丁文HISTORIA,也是故事,也是历史,古法文的ESTOIRE,英文的STORY与HISTORY,都是出于一个来源的。

历史的随笔4

  白驹过隙,转瞬间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三教学工作现已圆满结束!在这三年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从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学新手,逐渐成长起来!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泪水。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课程是学生上初中新考核的课程,学生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真正学起来却并不容易!繁多的知识点,枯燥的记忆,使学习历史成了一个苦差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每节课导入别出心裁,还常给枯燥的知识加入些调味品---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鸿门宴、嘉兴渔船、福熙车厢等,利用故事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去叙述,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我还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名著,多观看历史讲座,百家讲坛成了学生最喜欢看的节目,纪连海、易中天、袁__这些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填补了历史知识。长久下来,许多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有些问题让我很头大,但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我很欣慰!

  二、抓好课堂效果

  “向45分钟要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一环。除仔细备课,课后复习总结外,我更认真抓好课堂效果。不仅要求有整洁的板书,还做到考什么,就讲什么、练什么。在授课时坚决杜绝学生搞小动作、打瞌睡、做其它科作业、看课外书、听音乐等这类现象,若发现苗头及时提醒(可让其回答问题)。若遇到比较顽劣学生,我会在课后及时找其谈心,用关心、爱护的态度指出他的不足。同时赞美他的闪光点,让他明白老师也很在乎他。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在以后课堂中均明显改变了过去厌学情绪,并能主动提问且认真做好随堂笔记。

  三、掌握恰当方法

  许多人认为学好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并不是这样!现在的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死记硬背的考题逐年减少,理解并自己阐述观点的试题比例不断增加。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将必考知识点记牢,但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会用历史观点和方法,适应中考的变化!

  我平时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如:四轮复习法、经纬复习法、联想记忆法等。如《国际歌》词作者鲍狄埃,曲作者狄盖特,可让学生联想记为“包子”(鲍词)、“地区”(狄曲)。再比如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颁布文献分别是《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就可让学生记首字“鹰犬”(英权)、“最毒美人心”(美独)、“法人代表”等等。

  再次,可将有共性的知识点列表记忆;课前对前几课多提问;课后通过作业、测试找出不足,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和成绩。最后,在做题上更要注意方法,抓住关键字词,审清题意,看分值答题等,这样才能在中考中不丢分。

  四、充实提高自己

  教学中,教师扮演者领航者的角色,提高老师水平尤为重要。平时除认真备课、讲课外,我还多留意相关历史知识,向有经验老教师请教,并在网上(如中学历史在线网、铁血网等)查阅有关知识,汲取有益营养。只有当老师储备了充足的知识,才能有资格站在三尺讲台去更好的驾驭课堂,在教学中也才会更加游刃有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历史初三教师随笔5

  一、教学方面,做到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大纲,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反思不足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上还是自己讲得过多,放手让孩子们发挥的空间少了些,今后在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上面还应有进一步的努力和突破;

  2、初三历史任务重、时间紧,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构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作为历史教师,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备战中考,更应在授课时传递给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文化和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历史看似说着过去,但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又无不给现在以启示,像是诉说着未来。因此在课上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给学生以生活的启示;

  4、在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相处中,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对学生讲大道理、老生常谈对于新时代的孩子来说,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例如如何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无痕教育,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给学生讲一则动人的故事或事例,或者一条感人的新闻,这样做往往会收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自身成长方面,勤奋不足,懒惰有余。要向身边优秀的同事多学习才是。

  总之,教师如果热爱自己的讲台,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教育将成为无比动人的过程,教师才能获得这个职业内在的幸福感,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必将绽放出璀璨的光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增强行动执行力,坚定信念,多尝试,多反思,相信自己会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老师。

历史的随笔5

  在10月份,我迫不急待地拆开了从网上订的《读历史学成语上册》,书里夹这一张非常精美的书签,上面有着三数列字:“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句颇有韵味的语句将我吸引住了……

  翻开书的第一页,纸张上打印着许多的成语,后面是对这些成语的解释。第一篇课文是:《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从古代到现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这些却没有文字记载,只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团气,就像一个鸡蛋,漆黑一片。盘古在这样的情况下,苏醒了,他挥舞大斧,劈开了黑暗,所以一直顶立在天地之间。后来,盘古死了,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各种东西--日月星辰,风雨霞霓,山河湖海,桑田沃土,花草树木,将宇宙打扮美丽了。

  虽然这个神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却很感人。盘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已经一万八千年了,终于拿起大刀,砍破了黑暗,让宇宙也得到了光明,但盘古却要一直顶力着天,踩着地。当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世间万物,有树有花,有河有湖有海,有太阳和月亮,有风、有雨、有沃土……从此,宇宙的黑暗消失了,宇宙变得美丽极了!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这篇文章名叫:《覆水难收》。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的妻子马氏嫌他太穷了,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他,只留下了姜太公一个人。后来,周文王寻得姜太公,并封他为相。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谋,帮助周武王攻灭了商朝,并立下了汗马功劳。马氏得知姜太公无比富裕时,找到了姜太公,想要和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将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将水收回壶中,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我觉得姜太公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并没有大声骂吼自己的“原”妻子,而是巧妙的将水倒在地上,让马氏收回,但是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让马氏说不出话来!我还认为马氏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当姜太公很穷时,她自己头也不回的走掉了,而现在,姜太公成为了宰相,她马上“厚着脸皮”地“粘”着姜太公,让姜太公和她恢复夫妻关系,这明显是“嫌贫爱富”的表现!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读《读历史学成语下册》,很多精彩还在等着我呢!大家也去读一读吧!

历史的随笔6

  经过了近半学期的教学,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兴趣比对历史的兴趣更为浓烈许多。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历史的随笔7

  没有完美的世界,没有永恒的国度,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有时候,不知道自身的缺点,并没有什么。

  可悲的是,明明意识到了,却因为种种缘故,不愿去改变。

  不短的人生,让我认识到了,原来……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放不下。

  放不下生死,放不下爱,放不下恨,甚至放不下已经完成的作品,力求完美。

  明知道人的一生是要往前走,我却总是往后看,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充满了迷茫,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我,并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值的我珍惜的东西。

  可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有我所经历的一切,一切的一切,我忘不掉,我放不下。

  时间一天天的流逝,过往总是在重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每次离别,我总是排斥新的生活,不愿从过往的梦中醒来;但生活不会因为你的缘故就停止下来,生活在继续,从排斥到接受,到不舍,又迎来了新的`离别。

  生活就像是个巨大的轮回,我们这些陷入轮回中的人,不知因什么而喜,不知因什么而悲。

  我总是告诉自己,不要再这样的活下去,你的执着,痴傻的坚持,不会改变任何人,任何事,最后……你只会被生活打败,最终被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够了,受够了,没有人能永无止境的坚持,坚持着承受生命所不能承受的痛。

  我告诉自己,够了,真的够了,无论是先天的性格,还是后天的形成,这种性格真的够了,这样痴傻的行为不要再继续下去了。

  不想再承受生命所不能承受的痛,不想再这么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微笑面对生活,向着前方看去,让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作为对过去的一种祭奠,铭刻在过去的人生中。

  从今天起,我会走向一个新的未来。

历史的随笔8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新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诱发其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促进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若干节点组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都会将这张网提起,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预言明天,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从这两个角度讲,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从黄岩岛、到三沙市的设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那就是海权,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新航路的开辟,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而被迫步入近代,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重视海防的建设,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搭桥铺路”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xx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课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既可以理解历史,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之争”,一起回顾问题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我又进行追问,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学生义愤填膺,陷入沉思,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开拓进取,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启迪学生思维,放飞思维空间,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每上完一节课,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并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巩固基础知识,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较好的效果。

  9.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当代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武则天功过的辩论”等专题进行分组辩论。为了在辩论中获胜,为小组争光,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辩论会上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经过辩论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有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得到了训练,这些活动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历史的随笔9

  据老人们回忆,通往安头村的路,以前只有一条,就是安头村的最前方 “前嘴里”的盘山路。此路的宽度,只适合一头驮载货物的骡马通过,极其危险。古人为了祈福平安,在山下的入口处,建了一座马王庙。每次骡马通过,都要在马王庙前歇歇脚,或敬敬香。过去的人有个讲究,路过危险或者有庙的地方,要拿块小石头或者一根细木条,放在此处,据说此举可以消除灾祸。我想,这是古人对危险路段“支撑”的朴素愿望。我小时候在老人的要求下,路过这些路段时,还这么做过,现在仍记忆犹新。老父亲以前给我讲过,他们年轻的时候,在山里烧木炭。常常把烧好的木炭用肩膀挑着,从这条路走,一直要挑到赵城城里去卖。卖完后,又在城里,把玻璃,酒等货物挑回山里,一般的脚费是五元一趟。

  对这条路有突破性改变的'是1958年。此年,开展“大闹钢铁运动”,因为,安头村西北方向的东滩里有铁矿石,所以就把洪洞县“大闹钢铁”的重点放在这里。据说,在1958年的一个冬夜,村里的人在睡梦中被叫醒,说有人给村里修路。当人们出去的时候,看见在村子东面,从山下到山上都挂满了马灯与“沙灯”(可能是“汽灯”),有七千人的队伍,人挨人,肩并肩地修路。据说,一夜的功夫就在安头村东面,靠近八石沟的地方修了一条能通过平车的“公路”。第二天,运往东滩里炼铁炉的柴油发电机,就是从这条路上由三十多头骡子拉去的。据说,由于路基很软,有几百人配合运输。

  1958年的这条路,为以后安头村的公路建设提供了一个思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的公社负责人与村里的干部,曾在村子的西面修了一条汽车能通过的土路,希望能与现在的赵克公路连接,但因选址不太合适,还有,后来赵克公路改道等原因最终放弃。进入新世纪后,村里的干部发挥集体智慧,在1958年路的东边规划了一条比较坡缓的路。前几年,又对该路进行了硬化,较长久地改变了安头村行路难的问题。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候,还要追述这段修路的历史呢?此刻,我只是想到,任何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山路是这样,人生的路也是这样。希望乡亲们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历史的随笔10

  覆水难收,这个成语是我在历史成语故事中看到的。

  它主要讲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姜太公,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而他则不愿意。

  姜太公不再跟老婆复合因为老婆太势力,苏秦成名之后也回去对嫂子,父母,老婆大肆炫耀,以平复之前冷落他的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想这样的水该不该收其实取决于是什么水!这几个例子其实是不该收的',小人不足与谋。

  但是有的例子却是该收的,韩信胯下之辱却没有杀当年侮辱他的人不必说,让他做了都尉,不管那是不是人才,起码不是个小人,只会使阴招。至于汉武帝时期梁王宰相韩安国被囚禁的时候,狱卒对他无礼,他出来后也只是讽刺了一番,没有杀那个狱卒,因为他觉得没必要,但是!魏文侯时期有个将军因为宴会上趁着蜡烛灭了,偷偷摸了一把魏文侯的姬妾,魏文侯得到告状后,说那个人的帽子上的缨被她拔下来了,只要点亮等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缨就可以了,魏文侯缺让所有人都把缨拔下来,不再追究,最后这个人在战场久了魏文侯的命。这就是覆水可收了!曹操大败袁绍烧了自己手下与袁绍的私通书信,也是异曲同工。

历史的随笔11

  历史,总带给人一种深邃的悬念。有时,一个难解的谜,可以给予考古学家们一种成就感。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大多是不感试想的已经,更是一种明智。走在原始森林一,我们甚至还惦记每一寸土地下是否还埋藏着多么悠久的历史事迹。

  历史故事也总不以为然的渲染了我们的生活,不曾被我们否定,但它就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弥漫生活的炊烟,还飘呀飘,飘到更远的地方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还有更远的地方。

  春秋时期,战乱纷纷,各国争权夺利,越国曾败过吴国,当时,越国是勾践在治天下,勾践在被打败之后,不曾忘记败战只耻,在失败中立志,要东山再起,总有一天一雪前耻,重兴越国,于是每天把苦胆放在身边,每至一日,尝一次苦胆,并将那苦味刻骨铭心,在时间的推移中,他心系兴国大业,每天以艰苦的安排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十多年后,勾践抓住吴王夫差北上参加联盟大会,国内空虚之机,大举攻进吴国的都城,最终,勾践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历史故事的典故。

  历史是多么有情趣的一种推敲,一种所谓社会逻辑规律的国家兴亡的抽象化的阐述,正因为它包含国兴与国亡,是时代不同的进步与退步,给人以一种“古板”的印记。

  我们不妨想一想,今天、明天,我们这个朝代的大事也许在下一时代,可被成为一种历史,那么,这样的循环岂不是一种趣味,我们为什么不试着了解呢?其实,好好的体会它的深懊,对于生活,一中发掘,往往也是一种快乐,历史,如果你细细查阅,会发现它很奇妙,而历史故事赋予人们太多,启迪了人们的时候,它更是美丽而深沉的!

历史的随笔12

  今天上午第三堂课,崔子雄老师给同学上一节历史课,众所周知历史课是一节又枯燥又无聊的课,但崔子雄老师把历史以故事性的形式讲述给同学,同学们听得十分入迷。

  历史老师刚进教室,班里安静极了,只见每一个同学都坐得端正,紧绷的脸静静的等待着,都认为历史课是严肃的'。这时崔子雄老师意识到气氛有点沉闷,就对同学们说:“我的历史课是讲故事给大家的,同学们放松听故事就好了。”听完老师亲切的话,似乎对老师产生好感,同学们的神情稍微放松了些。

  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你们都认识这些东西吗?”老师询问到,“知道!知道!火药是炸弹,原子弹。”有个同学急切地喊出声,班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充满了每一个角落,我也用胳膊支撑着头,望着同学们笑了起来。“是的,火药就是炸药,爆炸性的东西,那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这时教室鸦雀无声,“不知道不用担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四大发明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我们先从造纸术讲起吧,从前有一个叫蔡伦的人……”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老师,目不转睛地听着老师的小故事。

  最后老师开玩笑地对同学们说:“前面三项发明同学们今天学会了可以学以致用,最后一样就不要了。”同学们也再一次为李老师这种新鲜的教育方式笑起来,这时,下课铃在笑声中打响了,这节课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去。

  我真敬佩崔子雄老师风趣幽默的历史课,其实无论什么课,带点风趣幽默,不要一味的呆板死板,会让课堂的效率更高 。

历史的随笔13

  翻开历史长卷,眼前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幕。

  在马蹄嘶鸣的战场上,一位将军身穿冷光铁衣,站在山顶上,低头看了看那些混乱的士兵。他的脸上洋溢着英雄大义

  岳飞,伟大的将军。

  从小,母亲就给他烙上了“忠国”四个字的烙印。从此,岳飞“生为国之人,死为国之魂”,自然没有违背母亲的希望,读过兵法,从“纸上谈兵”变为“实战带兵”,这些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站在战场上的是功勋卓著的岳飞。它赢得了人民和国王的心。当然,也有一颗侠义忠心,“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福”的`崇高精神。

  即使这样的人才有麻烦。

  所谓“君子正派,恶人伤悲”,岳飞的功绩让秦桧等汉奸羡慕不已。他总是把自己的粗心大意告诉国王,向官员们散布谣言,向人民挑拨离间。

  “世界是浑浊的,我是纯洁的,世界是醉的,我是醒着的。”他不这么认为。他也知道荣耀中一定有腐败。

  依然以他忠诚的灵魂为宋朝都城歌舞;

  依然用汗水为宋代热土大江大山;

  他仍然为宋朝的和平而流血。

  岳飞无所畏惧,站在战场的边缘。他的技术使敌人害怕。他的忠诚使敌人钦佩他。他的士兵使敌人战败如山。

  他不怕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岳飞有着“生不如死,留一颗心照耀历史”的精神!

  合上厚重而久远的历史,我的心情久久没有消退。岳飞配得上这个世界。

  他的生活使人的心温暖;

  他的忠诚使人如梦般醒来;

  他的意志“破碎而不害怕保持清白”,足以让人们记住一个世纪

历史的随笔14

  凡夫俗子,诸如我之类,对历史名人都不曾深入了解,也不懂他们的世界。我们对他们也仅止于教科书上的简介常识,不做学术研究,知之甚少。本周跟随张先生读历史名人曾国藩,感触颇多。

  知道张先生,是因为粗粗略过他的另一本著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没有纯历史教科书的死板,小说式的写法,引人入胜,让人不知不觉就读了下去,即了解了历史知识,又慢慢了解了那些历史长河中的名人也是有血有肉,复杂又立体的。

  小时候,我们看电影,总会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好像人只介定在好与坏两面。长大了,渐渐明白人不只是好与坏之分,人性是复杂的。好人也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时候。就如同曾国藩,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兼具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的真实的人格魅力。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人,必须将他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一种“理解之同情”的态度,重面历史文化,剥离被包裹的真实灵魂。曾国藩的一生,谨奉传统文化的教义,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严于律己,勤俭治家,为家族后辈留下可贵的精神财富。

  动荡不安的晚清,以及他年轻时锋芒毕露的个性,让他的政治生涯颇多坎坷,屡次遭遇人生劫难,却没能消磨其意志。反而“自省”让自己圆融的融入这个朝代,“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凡成就大事者,皆能屈能伸,把磨难当作人生必渡的劫。

  看到曾国藩与左宗棠一生的纠结,我唏嘘不已。既生瑜,何生亮?历史证明,圣贤终归是圣贤,豪杰只能是豪杰。再好的关系真的要保持距离吗?滚滚红尘,茫茫人海能遇见已是缘分,而彼此相知相惜更是多少年修来的缘分。如何续写这段缘怕是需要彼此共同的努力。刚刚你推心置腹的和他告知心事。他却转身把你的心语告之于你的对手,并与他称兄道弟。在你遭遇人生的低谷之时,不仅没有关怀鼓励,反而落井下石。人非圣贤,孰能心无芥蒂?再怎么欣赏你的才华,情谊也只能到此为止的`吧。说什么防火防盗防闺密,兄弟一样得防啊。

  人生低谷,考验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真心待你?希望你早日振作,重振河山!有多少人就此别过,不再往来。又有多少人惺惺作态,虚情假意。人生低谷,是上天给你一次擦亮眼睛,让心灵不蒙尘垢的机会。跨越过去,你就是人生的赢家。正如金钱对你的考验,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很有哲理的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如何获得金钱?考验你的智商,也考验你的情商。不管你富甲一方,还是安于清贫,在金钱面前,心灵的宁静是唯一考验你快乐与踏实与否的标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在什么样的圈子就有什么样的眼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人看他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他为人如何,此话不无道理。

  颇让我感兴趣的还有文中描写曾国藩对风水的看法。风水学在很多人看来是迷信,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风水却一直在人们心里或明或暗的占据着的地位。随着它越来越多的被自然科学推理证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自然界中那些表面看起来玄而又玄的东西,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信它亦不全信,亦可把生活打点的有条有理。就像曾国藩所言: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为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尽命。

  这个世界太多的诱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太复杂。终不过是在名与利中周旋。吃亏是福,不无道理。满心欢喜地入世,灰头土脸的出世,有什么关系呢?当你理不清这一切的时候,读书吧!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被这其中的意境深深震撼,也被他的淡定折服。我发自内心的愉悦的笑了,你可解这笑的滋味?

  读历史使人明智,人性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人性的邪恶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泛出恶臭。做什么样的人,在我们自己。我们读书,也就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不是吗?

  当项羽纵燃的那场大火在我们的脑海里熄灭之后,骤降的气温激醒了困入睡意中的思维,睁开迷茫失落的双眼,我们顺着秦朝这座码头逆渭水巡视,梦幻般的目睹了大河上空海那一幕海市蜃楼奇观。宽广的视频上,一只燕子从东方翩翩飞来,俯视着寻觅着,就在它无望的要继续飞走之时,突然,一道五彩霞光穿破云层直冲牛斗,燕子顺霞光定睛看去,见是黄帝的后裔女修在织五色云锦,它心花怒放,当即将那枚圣神的卵抛向了女修。女修喜得鸟蛋,遂煮而食之,一个叫大业的男孩儿呱呱坠地了。镜头一闪,大业的儿子大费已经成为大禹治水的功臣,继而又为舜成功的驯养着禽兽,一位功勋卓著的英才,便深得众望,舜就赐姓予他,赢氏一族自此诞生。赢,多么吉祥而又功利的一个字呀!

  海市蜃楼上的故事仍在一幕幕的演绎着。赢氏这个舜禹时代的功臣,殷商时代的显族,却因了蜚廉、恶来父子不识时务的愚顽和助纣为虐的蛮勇,几经流离失所后被迫西迁,亏的孙子猛增继承了祖先的技艺,重操旧业为周室驯养马匹,尽显才华而博得宠信,从而成为了周室王朝的宅臣,可谓青出于蓝。而最终使赢氏获得稳定和发展空间的当属恶来的后裔非子了。非子也是位养马驯兽的行家里手,技艺精湛深得周孝王的宠爱,这次他获得了列祖列宗梦寐以求的赏赐---分封。

  当非子率领他的家族来到黄河上游的西北荒野,望着汧水渭河交汇地的茫茫草原,他心里直念叨着一个字:秦!

历史的随笔15

  科布伦次的圣母大教堂距中央广场不远,与其他教堂一样,都是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坦率地说,初到欧洲时,第一次见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觉得非常经典、非常神奇。后来出国次数多了,发现这种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在欧洲非常普遍,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正如中国的寺庙一样,一山一寺,一村一庙,见多就不怪了,所以今天到了科布伦次的圣母大教堂,也没有兴趣进去看一下。只是想起今年七月初在越南胡志明市时,有人对着规模不大的胡志明圣母大教堂,大发感叹,如精美绝伦啊,如超级经典啊,云云,不禁哑然失笑了。

  不过,科布伦茨这座古罗马式的圣母大教堂与其他教堂的不同之处则是将哥特式唱诗区和巴洛克式半圆形穹顶塔楼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而又不失和谐的哥特式教堂。这种巴洛克建筑风格因为刚刚上午在波恩胡同见过,所以便一眼认出。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圣母大教堂前面的一块黑色石碑,这块黑色石碑看上去非常普通,上面仅刻着两行字,上一行是: 打到伦敦去,下一行是:已阅,然而正是这二行字,却让这块黑色石碑凝固了一个幽默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通过这块石碑重温那段历史,那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法俄战争爆发,奥地利与俄罗斯联手,共同对付法国的'拿破仑。当时,俄奥联军在科布伦茨驻军,剑锋直指法国,尤为是俄罗斯军队,士气高涨,斗志昂扬,年轻的俄罗斯军官在圣母大教堂前面立起一块黑色石碑,血气方刚地写上: 打到伦敦去。后来,拿破仑军队反击俄奥联军,取得法俄战争的胜利,并乘胜追击俄奥联军,追至科布伦茨时,拿破仑军队也在此驻军,当拿破仑看到石碑上俄罗斯军官题的字时,笑了一下,并在俄罗斯军官的题字下面,拿破仑大笔一挥,写上: 已阅。以此嘲笑俄奥联军。

  一砄石碑,一段历史,二行题字,一个故事,漫步莱茵河畔,轻轻一弯腰,我拾起了这个传说。

【历史的随笔】相关文章:

历史的随笔04-17

历史的随笔(15篇)04-18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06-12

历史的座右铭10-10

随笔04-05

教育随笔小班 小班教育随笔01-24

草莓的历史来源07-26

服饰的历史与发展07-01

繁华的随笔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