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有几个坑,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当地村民在挖水井时无意发现至今,他给世人带来的就只有历史的震撼,以下分享兵马俑有几个坑。
兵马俑有几个坑1
西安兵马俑共有3个坑,分别是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一、二、三号坑的名称是按照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命名,具体分布如下:
一号坑
一号兵马俑坑为长方形,是一个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面积14260平方米,按目前已出土的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可出土兵马俑6000件左右。这些兵马俑形体高大,同真人真马大小相同,并且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秦代军队的真实面貌。
一号兵马俑坑主体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把整个俑坑分为中间9条直通道、四周回旋相同的坑道。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
一号坑按实战军阵排列,为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一个长方形的军阵,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侧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
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这就是主体部分。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军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也就是说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二号坑
二号坑是于1976年4月修建一号坑展厅时发现,它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跨度124米、南北跨度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1994年3月1日开始发掘二号坑,同年10月14日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外开放。目前二号坑大面积展示的是棚木层。棚木层就是当年地下建筑的房顶,二号坑的部分棚木被烧毁,其余属于自然腐朽坍塌。
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一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联系。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号坑
三号坑于1976年5月发现,1989年9月27日对外开放。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为南区、北区、中区三个单元。这座俑坑尽管小,但性质很重要。考古专家认为,它应当是统率一、--号坑军阵的指挥机关。从位置.上来看,三号坑位于一、二号坑的后方,位置隐蔽、相对安全。基于以上特点判断,三号坑很可能是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机关。
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
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
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兵马俑有几个坑2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
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74年3月,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号兵马俑坑。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
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二号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据现地表深gq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从试掘的情况推断,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1976年5月,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三号俑坑的规模较小,平面呈“凹”字形。东边有斜坡门道,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距现地表深5.2~5.4米,面积520平方米。坑内埋藏陶俑、陶马72件。有学者认为,它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
①俑坑的建筑结构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用于墁铺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条砖(长42、宽19.5、厚9.5厘米)、中型条砖(长41.5、宽14、厚9.5厘米)、小型条砖(长28、宽14、厚7厘米)、近似方形砖(长29、宽19.5、厚9.5厘米)、长方形子母砖(长27.4、宽13.6、厚7.9厘米)等,而以小型条砖的数量最多。
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饰细绳纹,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950℃~1000℃之间。三个俑坑用砖约为25.6万余块。大型条砖上发现有“左司空婴”、“右司空尚”、“宫水”、“都昌”等戳印文字。
隔梁旁等距离分布着立柱,起加固隔梁的作用(一号俑坑)
②俑坑的焚毁情况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对火焚原因的探讨,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
(1)自燃说。有人认为是由于坑内的沼气而引起自燃。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在发掘兵马俑坑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俑坑内堆积大量腐殖质的迹象,坑底是铺地砖,里面放的是陶俑、陶马及青铜兵器。坑内虽有淤泥,但泥质比较纯净,里面含有大量细沙。因而俑坑内不具备产生沼气的条件,自然也不会在坑内积聚沼气而引起自燃。
(2)葬仪说。葬仪自焚说与已发现的现实存在许多矛盾,从建筑结构上讲,秦俑坑完全是按照永久保存的.目的而修建的,它夯打结实、框架坚固、覆盖严密,看不出为“自焚”点火作过任何准备。
事实上,如果秦俑坑不被破坏根本无法点燃。再者,作为一种“仪”,就应具有全面},圭和一致性。而兵马俑坑有的被全面烧毁,有的被部分烧毁,有的则没有火烧迹象,所以葬仪说理论和事实依据都不充足。
(3)秦末项羽军队焚毁说。从秦俑坑中的遗迹、遗物看,俑坑是在建成后不久被焚的。《汉书·楚元王列传》记载,秦始皇帝陵被“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秦始皇帝陵是否被项羽掘过,目前还难以验证,但陵园内大片的地面建筑被焚毁却是不争的事实,陵园建筑遗址内大量堆积的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灰迹等仍随处可见。兵马俑坑距秦始皇帝陵仅千米,它同时与之被焚也是可能的。再者,一号坑和三号坑都遭到大规模的洗劫,这绝不是少数人的一般行为,应和当时一定的政治事变有关。
《汉书·高帝纪》记载,秦亡以后,汉高祖刘邦曾指派始皇帝陵“守冢二十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负责看守陵园。所以,西汉早期,秦陵在有人看管的情况下,任人焚毁、破坏的可能性也较小。当然,秦俑坑更不会是在秦统治时期遭洗劫和火焚的。因此,秦俑坑遭到焚毁破坏的时间应该在秦汉之际的重大政治变动时期,而且是被项羽焚毁的可能性最大。
俑坑中被大火烧过的铺地砖
被焚烧后的立柱遗迹
③俑坑性质探讨
兵马俑坑作为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对其性质的讨论,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观点,即“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纪念碑式的‘封’”。多数学者认为兵马俑坑象征着屯驻在京师外边的宿卫军。
前文已经提到,秦陵的规划思想可以归纳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国君陵园“若都邑”的理念和皇权至上的理念。秦始皇生前居住的咸阳宫和咸阳城均驻有守卫军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立,“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蒿,皆令自斋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可见秦咸阳屯卫的军队是相当多的,起码不少于五万人。
这样众多的军队驻在京城,一是为了保卫京师,二是如果其他地区有战事便可及时调出前去参战。所以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帝陵东侧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战车、骑兵和步兵俑,应属于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还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这三座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出巡仪仗的一部分。
④葬俑的历史
人殉,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它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的丧葬制度。((史记·秦本纪》记载,乃至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开启了秦国以活人殉葬的先河,秦国的人殉制度就此确立并日益发展,到秦穆公时达到鼎盛阶段。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说明秦穆公时期,用活人殉葬的规模比前代更大,而且有了臣子为君殉葬的实例。
奴隶制的解体,封建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使当时的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国于战国中期(公元前384年“献公元年,止从死。”)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也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在以活人殉葬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社会新潮——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此后俑殉之风日盛。
兵马俑有几个坑3
谁是兵马俑的主人?
我们都清楚兵马俑为秦朝产物,在人们普遍印象中,兵马俑为秦始皇陪葬品。但近年来有新的观点出现,引起学术界热议。此观点认为,兵马俑坑为秦代宣太后墓的陪葬坑,与秦始皇无关。这种说法遭到考古专家的反驳,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称:
“宣太后死后葬于芷阳,与兵马俑坑不在同一地点,显然流传说法不实。”早在1975年,秦俑考古团队即公布挖掘简报,明确说明兵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事实上,也证明了这点,因此,关于兵马俑主人争议,可就此揭过。
据了解,自发现兵马俑坑以来,前后发掘历经三十五年,期间,共出土不同年份的吕不韦戈六件,寺工戈一件,寺工铍十六件,统计下来,带有始皇纪年的铭文共计二十三件。除此而外,还有不等数量的寺工矛、寺工錞。
这里所指的“寺工”始于始皇二年,为秦朝特设的中央官署机构,职责为铸造兵器与车马。一号坑内,发现的所有陶文,皆是出自秦始皇时代。
地下军阵应是宿卫军?
上文可知,秦俑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这些地下兵马俑,是以怎样的身份陪葬?这点学术界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简单来说,分为四种:即送葬说、“封”说、卫军说、宿卫军说。顾名思义,这些不同的观点,代表着这些兵马俑身份迥异。
像“封”说,常指葬坑中的士兵形象,是为了纪念获得战功的士兵。卫军说,则分为三类,不同葬坑对照着不同的身份,一号坑为守城士兵,与宿卫军同理。二号坑为都城屯卫士兵,三号坑为郎卫。无论是何种身份,能够给秦始皇陪葬,无疑是偌大的荣耀。
袁仲认为,陪葬不同于送葬。送葬指的是活人,如霍去病离世后,汉武帝“发属国玄甲”,送葬军阵从长安排到了茂陵。而陪葬,则也讲究形式,有的朝代会选择活人陪葬,有的.则选择物品陪葬,毫无疑问,兵马俑坑并非指的活人陪葬,而是以“俑”制成战士形象,进行陪葬。
那么,兵马俑坑陪葬者,到底为何种身份?
上文可知,“封”说是指纪念获得战功的士兵,但俑自出现至发展,从未有过“封”说陪葬的先例,在古时从葬制度中,也没有这种说法,因此,并不成立。
再说三种卫军说。兵马俑坑划分为一、二、三号坑,有观点称,不同葬坑为不同职责的陪葬卫军。但是,需要注意,这三个葬坑其实原为同一组葬坑,只是在后来被划分为三区,因此,三种卫军说并不成立。
秦朝中央军有三种:一是郎卫负责殿内安全;二是守宫卫队,负责整个宫殿群的安全;三是驻守在都城的军队,即宿卫军。由此可知,前两种士兵,守卫区域皆在陵园内,而宿卫军守卫范围则包含外城东侧。
【兵马俑有几个坑】相关文章:
梦见屋里有坑08-15
烟台有几个区09-02
梁启超有几个妻子09-03
努尔哈赤的儿子有几个08-12
恋爱的阶段有几个10-08
孔子有几个孩子10-10
洛阳是有几个县09-23
济宁市有几个区几个县08-10
狗有哪些特征有几个特征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