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是堂孙子。
宋神宗是宋仁宗的儿子吗1
1、宋仁宗:赵祯,初名赵受益。
2、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3、宋神宗:赵顼,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
4、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
5、治平元年,赵顼进封颍王。
6、治平三年十二月,赵顼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正月继位。
7、宋神宗的父皇宋英宗是宋仁宗之叔商王赵元份的孙子,也就是宋仁宗的堂侄子,并非宋仁宗亲子,后宋仁宗立宋英宗为太子。
8、宋英宗传位于宋神宗,所以宋神宗是宋仁宗的堂孙子。
历史上宋神宗为什么是昏君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争议最大的皇帝。赞誉者认为他锐意进取,有理想、有抱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明君;
贬低者认为他志大才疏,一味瞎折腾,结果把整个国家搞得鸡犬不宁,国力不增反减,为后来的北宋亡国埋下了隐患,因此他是一位典型的昏君。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宋神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北宋灭亡是他的错吗?
北宋为什么要变法?
在许多人印象中,北宋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所以北宋皇帝手中的江山都美得像幅画一样,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这是事实,可北宋由于制度问题造成的财政支出极高也是事实。从北宋中期开始,朝廷财政收支便时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到了宋神宗即位后,北宋国库早已捉襟见肘。
朝廷没有钱怎么办?那就只能打破原有规则,通过革除积弊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宋神宗才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发动了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给北宋带来了什么?
“王安石变法”在正史中的评价多为负面,宋神宗之所以遭后人诟病,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变法。那么“王安石变法”真的如一些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恶法”吗?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在北宋留下的诸多史料中都不遗余力地抹黑“王安石变法”,但不看广告看疗效。
“王安石变法”推行的十多年时间里,北宋在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朝廷收入大幅提高,对外战争也多次取得胜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宗朝名将王韶的“熙河开边”,为北宋疆域拓边二千余里。
(注: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将这些浴血奋战抢回的土地全都无偿归还了。)
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亲自主持职官制度的改革,史称“元丰改制”。这次改制淘汰了大批尸位素餐的昏官庸吏,既节省了朝廷开支,又提高了朝廷办事效率。
功亏一篑的西征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发生内乱。宋神宗决定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一场北宋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元丰西征。如果此战能一切顺利,那么不仅证明了宋神宗全力支持的“王安石变法”行之有效。
而且也可以彻底解决西北问题,并且让北宋国力大幅提高,甚至有可能重现当年的汉唐雄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元丰西征”在十战九胜的情况下,却因主帅贪功而最终导致了满盘皆输。
宋神宗不甘心失败,于是采纳徐禧的建议在西夏腹地修筑永乐城。可是永乐城在地理位置上有先天缺陷,因此在后来的西夏大军围攻下最终沦陷,北宋精锐鄜延军被悉数歼灭。
宋神宗的功与过
平心而论,“元丰西征”和“永乐城之战”的失败宋神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宋军在实力上显然比西夏军更强,可两战皆因主帅糊涂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局,宋神宗用人不当自然难辞其咎。
作为一位极聪明,又极富进取心的帝王,宋神宗心中的自责难以言表,因此他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在元丰八年(1085年)郁郁而终,年仅38岁。
宋神宗是明君还是昏君呢?其实答案很明显。宋神宗一生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对国家和大多数百姓有利的。他全力支持的“王安石变法”给中下层百姓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他亲自主持的“元丰改制”不仅在当时取得了积极正面的效果,而且对后世官制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在军事方面,元丰西征和永乐城之战的失利给宋神宗的人生蒙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但他在位期间也取得了熙河开边、平定荆湖、大败交趾(今越南)等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史书上的宋神宗是昏君?
那么为什么宋神宗在史书上为什么会给人留下一种受“小人”蒙蔽的昏君形象呢?那是因为宋神宗支持的变法侵害到了权贵阶层的利益,而这些人偏偏又在宋神宗死后掌握着大宋王朝的命脉和书写历史的话语权。
所以宋神宗一生所作出的贡献往往在历史上被一笔带过,许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些事迹,而他的失误以及变法所产生的部分负面影响则被大肆渲染。
宋神宗一生励精图治,结果死后却得到了个“神宗”的庙号。这个“神”字并非代表神圣英武,而是指神神叨叨。与他同个庙号的还有明神宗朱翊钧,这是一位三十年不上朝的主。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在宋神宗去世后,以他母亲高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将他一生抹黑到了什么程度。
北宋灭亡是宋神宗的错吗?
至于说北宋灭亡是不是宋神宗的错,这个问题就比较有意思了。宋神宗死的时候,虽然北宋算不上富国强兵,但国内整体情况还很稳定。
在之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北宋先后经历了高太后临朝称制、宋哲宗亲政、宋徽宗执政等时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四十多年时间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看看我们现今中国和四十年前的中国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因此真要强扣“黑锅”,怎么也不该先轮到宋神宗的头上。
如果一定要把宋神宗跟北宋灭亡扯上关系的话,那他最大的错就是不该在元丰五年(1082年)生了一个叫赵佶的男孩。几十年后,这个男孩将给北宋带来惨痛的亡国之恨。
宋神宗是宋仁宗的儿子吗2
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
追了一个多月的《清平乐》终于完结了,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格外悲伤。
怀吉回到公主府的事情被司马光发现,老头子立马上纲上线,说怀吉罪大恶极,挑唆公主,致使徽柔德行败坏,不敬家翁。
防微杜渐,官家应该速速处死怀吉,以免他再进谗言。
对于怀吉的品行,官家是清楚的,他一而再再而三,想要保护徽柔,保护怀吉,最终却还是只能让他们两此生不复相见。
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赵祯,前期是个典型的颜控,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中年是个色令智昏的糊涂蛋,一心想要把张妼晗宠上天,老年又是一个多疑多病的老父亲,惦记孩子,担心女儿,怀疑身边人夺权。
宋仁宗这一生施行仁政,常常看他被前朝官员骂得那么惨,观众都觉得心疼。但是,说到宋仁宗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没有儿子继承皇位。
前朝大臣进谏了很多次,每一次都让他接宗室子入宫,封为太子。而仁宗心里并不这么想,他憋着一口气,想要生个儿子。倒不是因为贪恋这权利,更像是向所有人证明“我可以”!
曾经,他有一个最兴来,最兴来的出生让他欣喜若狂,他已经决定让最兴来继承这大好河山,无奈,最兴来早夭,宋仁宗心痛不已。他晚年时常放在身边的就是给最兴来准备的装金蛉子的小竹篓,那是他亲手编的。
而对于宋仁宗无子继承皇位的原因,我有以下猜测。
第一、宋仁宗身体不好,基因出现了问题。
宋仁宗其实是有过几个儿子的,但都在很小的年纪就去世了。不只是儿子,就连女儿,也活不长久,张妼晗生下三个女儿,全都死了。
孩子的体质这么差,跟爹妈都有很大的关系。
也是因为孩子早夭,所以仁宗才会对徽柔格外偏爱,毕竟是在自己跟前长大的。
第二、皇后无子,后宫危机四伏。
历史上的曹皇后和宋仁宗是肉眼可见的不对付,两个人没有爱情,有的是搭伙过日子,管理江山的默契合作。
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皇储。皇帝跟皇后没有圆房,也就生不出孩子。如果,皇储从其他后妃的肚子里出来,那以后就可能有两位太后争权,这肯定是曹丹姝不愿意看到的。
故此,当时后宫的嫔妃压力很大,有一种说法是很多妃子怀了孕之后偷偷打掉了,害怕生下孩子,招曹皇后忌惮。
第三、皇宫建筑有毒,易使人生病
根据史料显示,宋代修建皇宫是用了水银、丹砂、铅的材料防虫蛀。那这样的环境居住久了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一方面,是皇帝和后妃的身体素质降低,导致孩子的基因存在先天缺陷。
另一方面,是刚出生的小孩不适合居住在这样的环境,这就跟我们现在装了新房不能立马住是一个道理。
古人并不懂得这些,而且每年都会固定用各种材料驱虫,加固建筑,使得年幼的孩子很容易生病,当时呢,医疗条件又有限,所以很多小皇子、小公主,早早夭折。
第四、仁宗作孽太多,自食其果
这一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只是说出来大家逗个闷子。仁宗一直觉得是自己没有对生母尽孝,所以才会导致孩子夭折,没有皇子可以继承皇位。
按照这个逻辑思维,仁宗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妥当的地方,比如中年时期过分宠爱张妼晗,引得朝臣百姓纷纷效仿,宠妾灭妻。
甚至,宋仁宗为了弥补对李家的亏欠,把自己最宝贝的徽柔当成一件礼物送给李家,造成后面的.种种悲剧,怀吉被流放,徽柔发疯,甚至就连仁宗自己也没有逃过这一劫。
这就是在弹幕上经常看到小伙伴们说的“一切都是仁宗自己造的孽”。
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现在都没有办法考证。只是看完电视剧,陷入一种深深的悲哀当中。那个年代的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赵祯从出生就被给予厚望,先皇下令由皇后抚养,因此他的亲生母亲李氏只能做一个旁观者,不得不模糊了姓名,等到亲人已逝,赵祯才知道关于自己的身世真相,但他已经无法尽孝,只能回忆与生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成了他终生的遗憾,也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伏笔。
徽柔从小金尊玉贵,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唯独在感情上没有选择权。她爱上了潇洒俊逸的曹评,却被皇帝像个礼物一样送给了李家。
她和怀吉相依为命,却为当时的风气所不容。就连和李玮离婚,也是万万不能,是大逆不道。最后,曾经享尽尊荣的公主,成了一个疯子。
怀吉更是可怜,他没有公主那样优渥的生活条件,没有皇帝那样至高无上的权利,他是那个时代最渺小的蚂蚁。
在他年幼无力的时候,被卖进宫,身体从此残缺,好不容易保留了灵魂的高贵,却被世俗偏见所困,脏水接二连三朝他泼来。明明是最单纯善良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妖怪。
我想起那个被赶出宫的尚美人,她没有得到帝王的宠爱,但她拥有属于自己的宁静的生活。平凡的日子或许普通,但足够珍贵。
而追完剧的我们,最起码,还有选择的权利,还有追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