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150字

时间:2023-07-04 15:11:53 阅读 我要投稿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150字,二十四节气,是远古时代,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规律,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以下分享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150字。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150字1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不同的气候的划分,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天气,是集天文地理,文化习俗,还有民风民俗为一体的一个对季节的详细划分,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满(5月21日)、芒种(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image.png  

  二十四节气历史由来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150字2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长。

  雨水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

  惊蛰

  代表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冒地而出,生机勃勃。

  春分

  春分在气候上的特征尤为明显,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春和日丽。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时节阳光明媚、树木生长、生机勃勃。

  谷雨

  春雨贵如油。这个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更好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

  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来临,炎暑降至。暴雨变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

image.png  

  小满

  这是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意味着降水量大幅增加,农作物开始饱满。

  芒种

  这个时节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

  夏至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小暑

  盛夏正式开始。天气开始炎热,暴雨暴雷多的时节。

  大暑

  这个时节天气极为炎热。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暴雷,台风多发。

  立秋

  立秋表示开始进入秋季,但天气依然炎热,还未开始凉爽。

  处暑

  处暑意味着出暑。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早晚的温差开始变大。

  秋分

  时至秋分,暑热已消,我国各地区的白天时间开始变短。

  寒露

  进入寒露,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

  霜降

  这个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

  立冬

  意味着冬天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小雪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大雪

  进入大雪,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

  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有南方祭祖,北方吃水饺的习俗。

  小寒

  有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意味着天气寒冷到极致。但是大寒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不远了。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150字3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168843236664a36eee9394e882379.png  

  回归年、朔望月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节(节令)和十二个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十二个月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

  中气和节气相间的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

  中国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那么为什么有的月份没有中气呢?这是因为两个节气和两个中气之间平均日数=365.2422÷12=30.4368日,而朔望月日数29.5306日,两者有将近1天的差数。

  因此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如此继续,必将有的月份的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而下个月则没有中气,中气将移至再下一个月的月初。

  月份 12节 12气

  正月(寅) 立春雨水

  二月(卯) 惊蛰春分

  三月(辰) 清明谷雨

  四月(巳) 立夏小满

  五月(午) 芒种夏至

  六月(未) 小暑大暑

  七月(申) 立秋处暑

  八月(酉) 白露秋分

  九月(戌) 寒露霜降

  十月(亥) 立冬小雪

  十一月(子)大雪冬至

  十二月(丑)小寒大寒

168843235264a36ee0b786e916393.png  

  二十四节气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中气:春分、谷雨、小满、夏至;

  节气:清明、立夏、芒种、小暑:

  黄经0°15°30°45°60°75°90°105°

  中气:大暑、处暑、秋分、霜降;

  节气:立秋、白露、寒露、立冬;

  黄经120°135°150°165°180°195°210°225°

  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雨水;

  节气:大雪、小寒、立春、惊蛰;

  黄经240°255°270°285°300°315°330°345°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150字】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07-04

二十四节气简介概括一句话07-04

二十四节气概括介绍07-04

二十四节气简介07-04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07-03

个人创业简介范文06-01

夏至节气简介及习俗05-19

七夕节的象征意义简短概括06-29

春分节气的特点简介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