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意义

时间:2023-07-04 16:11:05 阅读 我要投稿

  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意义,节气对中国人意义深远,它所标示的气候变化,迄今仍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而厚重,下面介绍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意义1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严寒就要过去,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温度逐渐升高,开始有雷雨,冬眠动物复苏,出土活动。

  春分——春季的中间,太阳正好直射赤道。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清明——气候温暖,草木繁茂,天气明朗。

  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增长有利。“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立夏——夏季开始,作物生长旺盛。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是没有成熟。

  芒种——在这个时期,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进入夏收夏种的大忙时期。所以农谚中有“芒种忙种”的说法。

  夏至——炎热的夏天到了,气温继续升高。这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还没有达到最炎热的'程度。这时正值初“伏”前后,进入炎热初期。

  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正当中“伏”前后。

  立秋——秋季的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气温明显下降。

  白露——这一时期气温下降较快,夜间较凉,空气中水汽凝成露水,因此早上露水较重。

image.png  

  秋分——秋季的中间。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寒露——表示气温已经很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降霜的意思。天气溉凉,夜间露水可以凝成小品冰。

  立冬——冬季开始的意思。

  小雪——开始降雪,但是下得较小。

  大雪——降雪已经较大的意思。

  冬至——一年最冷的时期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以后,一天比一天冷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寒”是寒冷。表示还没到最寒冷的时期。

  大寒——人们习惯把这一节气当做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实际上“小寒一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意义2

  二十四节气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祖先广博智慧的世代传承,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人们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提示着、服务着我们的生活,带来传统文化的温暖、温馨与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立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根据《淮南子--天文训》,商朝时仅有4个节气,周朝发展到8个,秦汉年间才完全确立了24个节气。

  围绕着这些节气所形成的各种活动形式、饮食习俗丰富多彩,令人印象深刻。春雨惊春请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许多国人都耳熟能详。

  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它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而且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5000年璀璨文明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image.png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的24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虽然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24节气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在当时生产力如此落后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能够达到如此高度,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在当年那个时代,可以说是相对先进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将二十四节气看作是一项重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即便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也在逐渐减弱,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影响变得更小。但它并未过时,因为,即便是在当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条件下,气候变化依然没有脱离原有的节气规律。

  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意义3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二十四 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24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氛围。

  它指导人们顺应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循环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各种因气候变化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它还彰显出人类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生活态度,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许多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与祖国远隔千山万水,仍然保留、延续着二十四节气的各种习俗。我国各地仍保留着许多节令仪式,例如在浙江衢州有九华立春祭,清晨人们集聚在梧桐神殿,静静等待春天的到来。在春来的那一刻,大家齐声高呼“春来了”。

  我国江南有立夏称人、立夏吃蛋、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杭州有半山立夏节,每年的送春迎夏仪式都十分盛大热闹。又如我国广东、福建地区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俗,而移居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几千万华人,至今仍保留这一习俗。中秋节吃月饼,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吃饺子等习俗仍然在海外华人中传承着。

  在笔者看来,它所体现出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俗,而是对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华人虽然身居他方,远离祖国,但他们从血脉、基因上仍然有着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载体,它起到了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3、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遗产项目的充分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充分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无穷的魅力。

  就拿立春这一节气来说,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万象更新,春天即将来临,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农民要做好准备,开始新一年的耕耘,一年四季的轮回从此开始。

  惊蛰,则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回暖,春雷震震,春雨绵绵,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4、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4节气有着深厚的内涵,绝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它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虽然发源于黄河流域,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渐渐融入了汉人文明所覆盖的人群之中,各地的节气活动尽管种类繁多、各有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人们希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了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还包括了传统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品,以及与此相关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等。

【二十四节气传承的意义】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歌06-26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07-03

二十四节气简介07-04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07-03

二十四节气由来07-04

读书的意义何在06-08

读书的意义摘抄06-08

读书的意义作文06-08

婚姻的意义与价值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