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感觉的规律有哪些

时间:2023-07-25 01:10:59 阅读 我要投稿

  心理学中感觉的规律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等。

  心理学中感觉的规律有哪些1

  感觉的基本规律如下

  1、和感受性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2、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的对比。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

  5、感受性和练习。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image.png  

  扩展资料

  感觉的现象

  1、适应现象

  适应现象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刺激物的性质强度没有改变,但由于连续或重复刺激,而使感受器的敏感性发生了暂时的变化。

  2、对比现象

  各种感觉都存在对比现象,当两个不同的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一般把一个刺激的存在比另一个刺激强的现象称为对比现象,所产生的反应叫对比效应。

  3、协同现象。当两种或多种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官时,感觉水平超过每种刺激单独作用效果叠加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或相乘效应。

  心理学中感觉的规律有哪些2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前者是感受性的问题;后者是感觉阈限的问题。而感受性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即感觉的一般规律。

  ①感觉后象。感觉后象也称感觉后效,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属性。负后象则与原刺激物所具有的性质相反。

  【关键词】刺激停止,还有感觉(一个刺激,同一器官)

  【例】注视亮着的电灯2-3分钟,然后闭眼,就会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象。如果继续注视,便会有一个黑色的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这就是负后象。

  ②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感觉的适应现象可以发生在各种感觉中。

  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当人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分辨出物体的轮廓,约40分钟后,周围的一切更加清晰,叫暗适应。而当人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约2、3分钟以后视觉才能恢复正常,叫明适应。

  听觉适应: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待2、3分钟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

  嗅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image.png  

  但痛觉却是很难适应的。痛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关键词】刺激持续,感受性变化(一个刺激,同一器官)

  【例】电影开场后进入电影院,开始什么都看不清,过一会能看清影院里的座椅分布等情况,属于暗适应(关键在进入到黑暗的地方,感受性提高),明适应反之。

  ③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一灰色放在黑色的背景上显得亮些,放在灰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这是无彩色对比。灰色的对象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上去有绿色的感觉,而放在绿色的背景上又有红色的感觉,这就是彩色对比。

  颜色的对比又分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刺激同时作用产生的对比是同时性对比,刺激相继作用产生的对比是继时性对比。

  【关键词】不同刺激,同一器官,感受性变化(两个刺激,同一器官)

  【例】万绿丛中一点红、月明星稀-同时对比;吃过糖吃橘子,橘子更酸-继时对比。

  ④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关键词】一个刺激,两种感觉(一个刺激,不同器官)

  【例】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看见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心理学中感觉的规律有哪些3

  心理学的著名试验

  1、打开斯金纳的箱子——老鼠的疯狂世界

  把老鼠关在箱子里,通过压杆给予固定比例与非固定比例的食物,强化物出现频率改变了动物的反应方式。通常我们以为间隔很久才给一次食物,老鼠会停止这个动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间歇给予食物的奖赏方式,反而让老鼠像染上毒瘾一样不断压杆,不管是否能得到奖赏。

  这个实验与结论都非常有意思,想象一下,是否似曾相识,在沉迷赌博或游戏时,是否就是这样一个间歇性强化的过程?

  斯金纳的实验给了很多人启发,考斯林受启发找到了人脑两大学习系统:一是基底神经节,二是前额叶皮层,前者掌握着习惯的形成,后者掌控思考和情绪。波特则用斯金纳塑造行为的技巧得出人类对奖赏的反应优于对处罚的反应,奖赏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行为。

  2、 心灵暗室——米尔格兰姆与服从权威

  被试者要求控制一个15伏到450伏的按钮去电机他人,按钮与被电击人是隔离的,受试者并不是知道并没有人受到电击,当他们按下不同伏的按钮时,会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音,用以表达电击带来的痛苦,当被试者担心会影响他人生命安全,由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告诉他不会。

  有65%的.人听从了医生的话,完成了电击行为。这是一个研究服从的实验,三分之二的人会遵照权威下达的指令行事,即使会危及他人生命。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和纳粹有多大区别?此实验被质疑与现实不符,或违背伦理道德,但却影响深远。

image.png  

  3、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罗汉森的精神诊断的实验

  这又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实验,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如何诊断一个人是否得了精神疾病?看到这个实验时我觉得这个医生真的疯了,他要测试精神病医生能否分辨“正常”与“不正常”,冒险由此开始。他和另外8个人假扮精神病人去接受诊治,9人全部住进了医院。

  结果令人嗔目结舌,病人知道罗森汗神智正常,只有医生不知道。罗森汉发表了论文《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精神病学界,更有精神病医生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这些病人在误导医生,发表文章进行反击。医生如此草率诊断,细思恐极。

  4、别说你不会遇到——珍诺维斯之死,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1964年纽约发生了一起犯罪事件,珍诺维斯凌晨回家遭人尾随,歹徒刺伤了她,她大呼救命,叫喊声惊动了四周,很多人亮起了灯,然而并没有人下来救她,只有人喊放过那个女孩。

  然后公寓的灯就都渐渐熄灭了,歹徒并没有走远,他又掉头回来朝她猛砍,这时受害者再次呼救,灯光再次亮起,仍然没人施救,最终身亡。本案一共有38名目击者,却没有人施以援手,酿成悲剧。

  此案件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为何人们如此冷漠?于是一个实验开始了。达利与拉丹效仿案件,被试者以为有多人被关在不同的房间,相互看不到,但能听到声音,以此来沟通,突然有人发病了,会有人就他吗?

  结论同样很奇特,如果被试者以为当时在场有4个人以上,就不会采取措施,如果只有自己在场,85%的人会在3分钟内采取行动。等待越久,会让人麻痹无能。旁观者人多反而会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

  如果你在人群里遇到了危险,指定一个人救你,比如:那个穿黑衣服的大哥快救我,可能获救性会更大- -

【心理学中感觉的规律有哪些】相关文章:

良好的饮食规律有哪些好处07-08

饮食规律对身体的好处有哪些07-09

心理学有哪些知识03-13

心理学知识有哪些03-14

心理学中效应有哪些07-24

职场中的勾心斗角有哪些04-11

心理学有哪些知识技能03-12

心理学有哪些知识类型03-14

心理学知识点有哪些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