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光弼简介

时间:2023-08-10 15:11:32 阅读 我要投稿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将,享有“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称号。

  唐朝李光弼简介1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1]),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113],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同年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指挥河阳之战,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

image.png  

  上元二年(761年),因宦官牵制,再攻洛阳无功,改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整,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113]。著有兵书《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等,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唐朝李光弼简介2

  李光弼(708~764),唐中叶名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于武则天时附唐。光弼少善骑射,历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北)、河西(今甘肃武威)将校。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次年,光弼被子仪荐为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又加河北采访使,领朔方兵五千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收常山(今河北正定),会合郭子仪军大破禄山将史思明,河北十余郡复归唐。

  光弼欲攻安史巢穴范阳(今北京),值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长安陷落,乃返军据守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肃宗至德二载(757),史思明、蔡希德以十余万众围攻太原。太原只有河东兵约万人,光弼鼓励士卒,多方备御,思明不能得逞。后安庆绪(安禄山子)杀父自立,思明归范阳,留蔡希德继续攻城。光弼乘其懈怠,出兵反击,大败叛军。

  乾元元年(758),子仪、光弼等九节度使联兵围安庆绪于相州(今河南安阳)。二年,史思明自范阳来援庆绪,唐诸军战败并溃,唯光弼军不散。代宗命光弼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入洛阳。时史思明已杀安庆绪,称大燕皇帝,遣军攻河南诸州。光弼以洛阳城大难守,遂撤出官吏百姓,弃空城,率全军扼守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东南)。

image.png  

  思明入洛阳,于河南掘沟筑月城,与光弼相持。次年,光弼大败思明于河阳,乘胜收复怀州(今河南沁阳)。上元二年(761),宦官鱼朝恩、大将仆固怀恩奏称叛军不难扫除,肃宗乃促光弼速攻洛阳,光弼被迫进军,战于北邙(今河南洛阳北),唐军大败,河阳、怀州均陷。光弼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入朝,肃宗不加罪责,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帅,都统河南等五道行营节度使,镇临淮(今安徽盱眙北)。

  此时,史思明已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朝义遣军南侵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等十三州,自领精骑围宋州(今河南商邱南)。光弼移镇徐州(今属江苏),击败叛军,宝应元年(762),进封临淮郡王。当时浙东袁晁起义,光弼遣军镇压。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信任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两人皆与光弼不协,力图中伤。光弼自镇临淮,二三年间不敢入朝。他历来治军严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至是,朝廷屡次征召,他皆迁延不至,诸将因此不听指挥,光弼羞愧成疾,广德二年(764)卒于徐州。

  唐朝李光弼简介3

  李光弼(公元708年—764年),契丹族,盛唐后期著名少数民族大将,他戎马倥偬四十余年,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光弼祖先是契丹族部落首领,世居营州柳城(今辽宁辽阳南)。其父李楷洛任武则天时期的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那公。李光弼小时候不善言辞,但是却非常喜好读书和骑射,尤其在骑射武艺方面很是下苦功,小小年纪就已经掌握了娴熟的骑射本领。因此,才能出众、文武兼备的李光弼还未成年,就被朝廷任为左亲卫将军麾下的左郎将,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李光弼性格严勇沉毅,颇有深谋大略,不仅深得下属的敬佩,也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多次得到提升,后来成为当时唐朝九大节度使之一的名将王忠嗣的得力助手,被王忠嗣看作是自己未来的接替者。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李隆基末年)十一月,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勾结其部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

  发动了历时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们早已疏远了战争,根本不会想到多年的太平盛世会如此轻易地就被烽火狼烟所打破,因此,到处是一片慌乱,竟无人敢于抵挡,叛军自范阳起兵,十几天之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进了一千多里。

image.png  

  不久,军事重镇洛阳即告失守,通向都城长安的门户随时都有可能被攻破。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李光弼被任为魏郡太守,在危难之机担负起了保卫国家、平定叛乱的重担。他首先吸取了军备松弛导致洛阳失陷的经验教训,训练了一支军纪严整、战斗力强的军备力量。之后率领步骑兵一万余人, 手三千人迎击叛军,收复了七县失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士气。李光弼因功被朝廷加封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之后,李光弼又与郭子仪密切配合,进一步取得了胜利,叛军的气势很快低落下去。

  可就在这紧要关头,由于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受朝中奸臣构陷而被迫听命引兵出关,导致了兵败被杀、无险可守,致使叛军长驱直入开进长安,局势再次陷入危急中。唐玄宗也被迫逃入蜀中,李光弼辛苦征战收复的许多失地重又落入敌手中。

  不久,北上抗敌的皇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改元至德),李光弼被任为户部尚书,留守北都(太原)。至德二年(757年)一月,史思明攻入太原,李光弼以少抗多,沉着应战,坚守城池四十多天。这时,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军大乱,李光弼得以乘乱反击而取胜,郭子仪、李光弼因屡建奇功而受封赏。

  759年4月,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自立为帝,李光弼奉命前往征讨。他运用高明的军事策略和计谋,不仅轻易得到了史思明的良马千匹,还将史思明手下的大将李日野感化而归降。史思明众叛亲离,成为强 之末。这时候,李光弼却引起了肃宗的猜疑,为了顾全大局,李光弼忍辱负重,一边奋力平灭叛军,一边努力协调与朝廷的关系。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7月,逃散在各地的叛军残余先后被李光弼等人消灭,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下来。而战功卓著的李光弼却自愿回徐州镇守江淮,不想再参与朝廷的纷争。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七月,李光弼病逝于徐州兵营。

【唐朝李光弼简介】相关文章:

唐朝李义府简介07-14

麦李与郁李的区别07-31

唐朝有多少年的历史08-02

李承乾和李治的关系05-30

李承乾比李治大多少05-30

李承乾是太子的时候李治多大06-05

李承乾和李治谁能力更强06-02

李承乾和李治谁适合当皇帝05-30

哥白尼简介资料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