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的故事,“狐假虎威”出自战国时代的《战国策·楚策一》中的寓言故事,这是一则很古老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欺负其他动物的故事,下面介绍狐假虎威的故事。
狐假虎威的故事1
狐假虎威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恶棍会欺骗别人。我们应该看穿自己的外表,不要轻易被欺骗。狐假虎威还讽刺那些依靠别人的力量欺骗别人的人。如果你想看狐假虎威的故事,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狐假虎威的故事当老虎醒来时,他饿了。他抓到一只狐狸,想吃他。
狐狸说:上帝派我去当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了我,这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如果你不相信,我就走在你面前,你跟着我,看着各种各样的野兽,看到我敢逃跑吗?老虎和它一起走了。野兽看到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害怕自己,认为它们害怕狐狸。狐假虎威的.来源狐狸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原文为:虎求百兽吃,得狐。
狐狸说:儿子不敢吃我。天帝让我长百兽。今天吃我是对天帝命运的反对。儿子以我为不信,我以儿子为先。儿子跟着我,看着野兽看着我,敢不敢走?老虎以为是,所以他和他一起去了。野兽看到它就走。老虎不知道野兽害怕自己,也不知道它害怕狐狸。狐假虎威比喻依靠他人的权力来欺负和恐吓人。
狐假虎威的寓意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那些仗着别人威势进行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狐假虎威的寓意
狐狸狡诈的手法不能改变狐狸虚弱的本质,一旦被戳穿,便会受到群兽的围攻。引申为狡猾、奸诈的人总是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但本质却不堪一击。
狐假虎威的故事2
狐假虎威比喻什么
全文共9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老虎抓住了狐狸。“正在寻找食物”说明老虎很饿,急着找东西吃。“窜过”“扑过去”说明动作发生很快,时间很短。狐狸快速地跑过,还是被老虎抓住,说明老虎很凶猛,要把狐狸当作食物,揭示了狐狸危险的处境。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自然段)讲狐狸蒙骗老虎的过程。“眼珠子骨碌碌转”, 表明狐狸的狡猾,一下子就想出了主意。“扯着嗓子”说明狐狸内心很恐慌,却还要装着很神气的样子。“你敢吃我?”狐狸用反问的语气,除了装神气,实际上还是一种试探。
“老虎一愣",说明老虎本以为吃狐狸是理所当然的,被狐狸的反问吓住了,觉得很奇怪,不敢立刻把狐狸吃掉。
狐狸口气很大,用“老天爷”来威吓老虎。“派” 说明它和老天爷之间的关系很近。“你们百兽的首领”,说明狐狸不在百兽之中,并且要比百兽高级,晴示它要比老虎还要强大。如果老虎吃了它,就等于和老天爷作对,如果说之前狐狸的反问有试探的意思,这次“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是对老虎非常强硬的威吓了。
狐狸的谎言奏效了,老虎松开了爪子,放弃了已经到手的美餐。这时候狐狸还不能逃跑,因为它一跑,老虎就会立刻识破它的骗局,最终又入虎口。它能做的, 是乘势而上,借老虎的威风吓跑野善,以假象彻底打消老虎的疑虑。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狐狸必须让老虎亲眼见识一下它的威风,才能让老虎完全折服于它。“我带你......”“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说明狐狸假装做出一副百兽首领的架势,向老虎炫耀它的权势,说话的语气应该是很傲慢的。
第三部分(第七至八自然段) 讲述老虎跟着狐狸去森林的场景。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是因为它心里有鬼,故意装作很了不起的样子,同时也说明它特别有把握,相信老虎一定会上当。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则说明老虎不完全相信狐狸的话,很困惑,想看看周围动物的反应。这几个词把狐理和老虎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惟妙作肖,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动物们对狐狸大摇大摆的样子很“纳闷”,说明狐狸平时没有这么神气,动物们并不怕它。但看到它后面有一只大老虎,撒腿就跑,说明他们害怕的是老虎。动物们的`反应表面上验证了狐狸的话,让老虎以为是狐狸的“威风”吓退了百兽。
第四部分( 第九自然段)讲述老虎被骗的结局,揭示事情的真相。老虎从之前的半信半疑,到现在完全受骗,信以为真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对“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意思的解释。“假”就是“借”的意思。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特别是对狐狸、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 猾和老虎的愚昧。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 扯着嗓子、神气活现、大摇大摆”和老虎的“一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起来趣味盎然。
狐假虎威的故事3
狐假虎威寓言故事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我们通常把虎称为老虎,虎为什么要冠以老字呢?刚出生的虎,也叫老虎,其实一点也不老,也许老是尊称?就像“师”也要加上老字,叫老师?但是“鼠”为什么也要叫老鼠呢?难道我们对于老鼠也要尊重?
相声里有一段叫《对对子》,上联是“小老鼠偷吃热凉粉”,老鼠不管是刚出生的还是好多年的,都叫老鼠,凉粉,不管是刚出锅的热乎乎的,还是冷却的,都叫凉粉,下联是“短长虫盘绕矮高粱”,长虫就是蛇,短的蛇也叫长虫,高粱是一种农作物,不管高矮,都叫高粱。
老虎有各种别称,最常见的是“大虫”,古人把动物都称“虫”,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而老虎是毛中之首,首为大,故称“大虫”。《水浒传》里有好多人的外号都和大虫有关,比如母大虫顾大嫂,病大虫薛永等等,在武松打虎、解珍解宝大虎这些段落中,都是把老虎称作大虫。
老虎还被称作斑斓,我们经常说斑斓猛虎或者说白额猛虎。白额,《晋书·周处传》:“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李白《大猎赋》:“虽凿齿磨牙而致伉,谁谓南山白额之足睹。”王琦注:“白额虎盖虎之老者,力雄势猛,人所难御。”
老虎还有一种别称叫做“於菟”,读作WU TU。《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鲁迅《答客诮》诗:“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我们通常说老虎的脑门上有一个“王”字,所以老虎是兽中王。老虎抓到一只狐狸,想吃狐狸,在我们心目中,狐狸是狡猾的象征,无论哪个国家的童话里都把狐狸设定为善于骗人的形象,比如《狐狸和乌鸦》里面,狐狸骗乌鸦口中的肉,
《狐狸和葡萄》中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
我们还经常把美貌的但是诱惑别人的女子称为“狐狸精”,估计是因为祸害纣王的妲己就是狐狸精吧,还有《西游记》中破坏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也是一只狐狸精。
在《聊斋》当中,狐狸精通常以好人的形象出现,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前对于狐狸精的定义。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狐狸说:“你焉有胆量来吃我!上天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天的命令。”
天帝,一般指昊天上帝,统治天界的帝王。中国古代由于朝代的更替,所供奉的最高神也不同。随着朝代不同最高神就会发生变化,例如秦襄公祭白帝,秦宣公祀青帝,灵公祭祀炎黄二帝,秦统一后祭祀以上四帝,西汉在四帝的基础上加入黑帝,称为五方天帝,东汉则以太一为至高神,凌驾于五方之上。昊天(老天爷)是作为华夏文明统治者的正典祭祀对象而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昊天不依托于某一宗教存在,他是民族神话信仰。《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帝,但不得称天。”这里所说的“上帝”和基督教里的“上帝”不是一回事。
狐狸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而是上来就拿大话拍人,说自己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这种一上来就占据制高点,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也是谈判的一种策略。狐狸说完这句话,并没有想唬住老虎,然后趁机溜走,而是跟老虎说了一个证明自己的说法是真的方法。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你认为我的话不可靠,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在我们生活中,狐假虎威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经常在一些饭店里,看到主人挂着许多照片,都是主人和很多领导或者明星的合影,这基本上就是拉大旗作虎皮。
再比如, 刘宝瑞有一段相声叫做《连升三级》,讲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叫张好古,他居然上京赶考,半夜冲撞了魏忠贤的轿子,魏忠贤居然没有怪罪他,还居然鬼使神差的用自己的名片把张好古送到了考场,介绍给了主考官,于是张好古就顺理成章的考中了。
其实呢,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狐假虎威的故事】相关文章:
动物们迷路了的故事童话故事08-21
动物们想刷牙的故事童话故事08-21
成语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头的故事07-30
谢雨欣的孕育故事03-11
我的阅读故事02-10
孕育的美妙故事04-07
婴儿睡前故事04-05
动物冬眠的故事05-25
动物的大会的故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