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孟姜女哭长城现在没有特别具体的考证,以下看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1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朝时,秦始皇想修建长城。孟姜女刚结婚三天,丈夫范喜良被迫修建长城。由于劳动繁重,范喜良死于饥寒劳累,尸骨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
长城突然倒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这对可怜的夫妇终于见面了。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始形态追溯到《左传》中的一个故事。
《左传》讲述了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扬齐亮的妻子(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悲痛的时候依然可以礼貌地处理事情,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从祁梁妻的'故事开始到孟江女的最后一个传说,经过大幅调整,祁梁妻的故事开始接近孟江女哭长城的传说2000多年。主要原因是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愿望。也就是说望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平。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2
有四则家喻户晓的故事,被誉为“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他们分别是《织女牛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
这四则爱情故事在中国几乎童叟皆知,其中,前三则故事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所发生的具体朝代,只有《孟姜女哭长城》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讲述。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则故事发生在秦朝,孟姜女因此被定义为“古代反抗暴政的代表”。
因为她所面对的大BOSS是“暴君”秦始皇!其实,若嬴政泉下有知,定然无法接受这一结果,因为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对秦始皇最典型的栽赃。
一、催人泪下的爱情
《孟姜女哭长城》是民间传说,因此它拥有民间传说的两个共性:(一)版本不一,但大致意思都很雷同;(二)有神话色彩。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说,孟家庄有一位老汉,他在院子里种了种了一株葫芦,葫芦藤延伸到了隔壁的姜家院子里,后来葫芦里竟然长出一个女婴,因两家都想要这个女婴,于是就给她娶了两姓之名,叫孟姜女。
孟姜女长大后,认识一个叫范喜良的男人,两人情投意合,结成连理,但不巧的是,当时秦始皇刚统一六国,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征召百万民夫到北境修筑长城。
范喜良在新婚三天后被征召而去,因秦人不体恤百姓,这些“壮丁”不但吃不好、睡不好,还要整日承受官吏的殴打。没多久,范喜良便失去卿卿性命。
自从丈夫走后,孟姜女日夜思念,到了初冬,孟姜女想着丈夫没有棉衣御寒,于是便跋山涉水为丈夫送来衣食。
不料,他来到长城脚下时,丈夫已经累死,而且尸体也被埋在长城脚下。
孟姜女伤心欲绝、肝肠寸断,在长城脚下啼血而泣,哭了十天十夜,八百里长城突然崩塌,丈夫的尸骨被暴露出来。
秦始皇听闻后,勃然大怒,要抓孟姜女问罪,结果秦始皇见孟姜女容颜娇美,想纳她入宫。孟姜女大骂秦始皇是暴君,抱着丈夫的尸骨跳入大海。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文学,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故事之离奇,同时,也表现了孟姜女对夫君的忠贞,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故事还有另一个影响,那就是此故事成功地把秦始皇定义为“暴君”,在千百年的民间流传下,秦始皇似乎很难有翻身的机会。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起源和发展。
二、层出不穷的编剧
《孟姜女哭长城》真正风靡于民间,是在唐朝之后。我们抛开神话部分,来探究故事的核心部分。即“孟姜女”此人和“哭长城”此事是否真的存在。
第一阶段:关于这个故事的最早起源,来自于《左传》,孟姜女的原型是齐人杞梁的妻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当年,齐人杞梁因打仗而战死,杞梁的妻子在郊外迎接他的尸骨。齐侯派人吊唁,杞梁的妻子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
这是最初的历史文献,只记载了妻子迎回杞梁,并没有哭泣。
需要说明的是,《左传》的记叙范围是在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这段时间内,而约200年后秦始皇嬴政才出生,而故事又发生在齐国,所以和秦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
第二阶段:在《礼记·檀弓》中,曾子(孔子的弟子)云: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这里第一次提到杞梁的妻子有“哭”的行为。
第三阶段:到了战国时期,根据《孟子》记载,齐国政治家淳于髡曾说道: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
这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华周的妻子,一个是杞梁的妻子,这两人“哭夫”而出名,后来,哭夫逐渐成为齐国的`一种风俗。
故事发展到了这里,仍然是在秦始皇所处的年代之前。
第四阶段:到了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向写了一本《说苑》,其中编了一则故事,原文曰:
“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意思是,华周、杞梁二人战死,他们的妻子向城门哭泣,结果把城门哭塌了。
不仅如此,刘向又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列女传》添加了杞梁之妻“遂赴淄水而死”,即,增加了投海自尽的桥段。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发展,《孟姜女哭长城》才有了最初的雏形。但此时主角并不叫孟姜女,还是叫杞梁之妻。
他的丈夫只是战死,并不是因为修长城而死。不要急,儒门学子中最不缺的就是天才的“编剧”。
第五阶段:三国时期,“建安三子”之一的曹植写下了《黄初六年令》,其中有一句是:
“杞妻哭梁,山为之崩。”
之前是把城墙哭塌了,现在又变成把山哭崩了,可见,故事还在发展。
第六阶段:到了唐朝,唐末文学家贯林写了一首《杞梁妻》,第一次把该故事的时间从春秋时期转移到了秦朝,把“崩城”变成了“崩长城”。其诗节选为: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第七阶段:元朝时期,戏曲和民间文学蓬勃发展,因为杞梁之妻来自齐国,而齐国祖先乃是姜子牙,当时人们把“孟姜”理解为齐国人,因此杞梁之妻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孟姜女”。后来,干脆把她理解为孟家和姜家两户之女,这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综上所述,《孟姜女哭长城》从一开始杞梁之妻丧父的故事,经过七个阶段的演变,终于成了著名的民间故事。
其中,从最初的“不哭”,到“哭”,再到“哭城”,到“山崩”,最后到“长城崩”,历代“编剧”可谓是层层加工。
而故事的女主角,直到元朝时期,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孟姜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所谓的“孟姜女哭长城”。
发生的时间不在秦朝,发生的地点也不在秦国,而且,最初的故事原本比秦始皇早了几百年,后世把“孟姜女”的悲剧归咎于秦始皇,的确是一种栽赃。
三、满世界的仇人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为何有这么多仇人,众多“编剧”为啥都喜欢“黑”嬴政呢?其实,笔者之前的文章给大家分析过,秦始皇所做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统一六国,形成大一统;第二,统一文字、度量衡,打造中华文化协同性;第三,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并实行郡县制。
正是因为秦始皇干了上述三件大事,所以,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他得罪的人主要有四种:
第一,六国贵族和遗民。这个很好理解,六国亡于嬴政之手,亡国之恨,焉能善罢甘休。这从张良(韩国贵族)、项羽(楚国贵族)等六国贵族身上就可以看出。
第二,除法家以外的百家学子,尤其是儒家弟子。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摒弃了儒家,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重新回归正位,儒生们对法家的做派不认可,都转嫁到秦始皇身上,因此,后世儒生们特别不待见秦始皇。
第三,秦国贵族和宗室。秦始皇施行郡县制,断了分封制的念头,秦国贵族和宗室本来可以乐享祖上基业,结果连个封地都没有,他们焉能开心?
第四,后世君王和文史学家。秦始皇摒弃“王道”,改用“霸道”,后世君王即使心里认同秦始皇,也不会说出来,只能表面上表示不会效仿秦始皇。而文学家和史学家们则要名流清史,他们更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秦始皇歌功颂德。
所以说,秦始皇虽然把“寡人”改成了“朕”,但本质上,他还是“寡人”,连个支持者都找不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能让所有人都不喜欢他,也是他的能力之一。
四、孟姜女的“栽赃”
通过现有的史料记载,秦始皇肯定有“暴政”的存在,但到底有没有后世传言得那么严重,这个很待商榷。
例如,秦始皇广纳六国人才,说明其胸襟开阔,秦始皇废分封,说明他锐意进取,勇于改革。
再加上孟姜女的故事和秦始皇所在的时间相差太远,而这个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实在太大,秦始皇因此蒙上了不白之冤。
在《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的发展中,唐朝把故事的发生时间改为秦朝,以及元朝把“哭城”改为“哭长城”这两点尤为重要。
但是,唐朝是取代隋朝而建立的,隋朝和秦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唐人故意改时间,有其特殊的用意。
而元朝的统治者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中国长城的情感和农耕民族截然相反,所以,元朝故意把“哭城”改为“哭长城”,这背后的原因,不可不深思。
基于上文论述可知,所谓的《孟姜女哭长城》,其实是古代儒生们对秦始皇最典型的栽赃,可秦始皇人已死千年,有冤何处诉呢?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关文章:
孟姜女哭长城简介07-30
孟姜女的故事简介08-29
孟姜女名字由来08-15
明明不想哭情绪一激动就哭06-15
梦见妈妈哭04-09
梦见动物哭08-22
梦见我在哭08-28
让老公感动哭的话08-07
梦见哭死去的父亲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