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有几个妻子

时间:2023-09-03 22:12:24 阅读 我要投稿

  梁启超一生共有两个妻子。

  梁启超有几个妻子1

  大老婆:患难与共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亢村,祖父、父亲都是当地的秀才,以教书为生。

  梁启超对学术的超凡兴趣和天赋令父亲大喜,他8岁就能写文章,9岁便可熟背千字文,12岁就当上了秀才。

  梁启超的父亲,将期望全部寄托在了梁启超身上,指望他能光耀门楣。

  1889年,16岁的梁启超到广州参加考试,他“熔金铸史”的文笔,深受主考官李端棻的赏识,被称为“岭南奇才”。

  不仅如此,梁启超的为人也被李端棻十分看好,于是把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了他。

  李蕙仙出身名门官宦大家,是清朝顺天府尹李朝仪的女儿,上门提亲的人比比皆是。而梁启超家祖上世代务农,家境一般。

  但李蕙仙一看到梁启超,便知道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她更是看重了梁启超的才华,愿意为他“洗手作羹汤”。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举家迁至澳门逃过了一劫。

  为保证家人的安全,梁启超决定只身逃亡日本,临行前,将整个家的`财政大权交到李蕙仙手里,叮咛她等自己平安归来。

  梁启超流亡的十余年里,李蕙仙是梁家的唯一支柱。

image.png  

  二老婆:无悔付出

  李蕙仙嫁到梁家时,身边还有一陪嫁丫鬟——王桂荃。

  王桂荃的身世凄惨,母亲病死后不久,父亲也撒手人寰,从小便跟着继母生活,长大些继母就把她卖到了李家做丫鬟。

  好在王桂荃手脚麻利,头脑灵活,李蕙仙陪嫁时选她一起去到了梁家。

  李蕙仙与梁启超结婚后,体质每况愈下,生下的大儿子梁思成后,更是自幼体弱多病。

  李蕙仙眼瞅着自己身体越来越差,唯恐大儿子梁思成若是养不活,梁家就断了香火。

  过去人们数分注重香火绵延、膝下儿女成全。

  所以,李蕙仙决定将自己的陪嫁丫鬟王桂荃,许给梁启超做二老婆,并安排了二人同房,为梁家续香火。

  按理说,王桂荃对于梁家而言,仅是传宗接代的作用。但梁启超对于王桂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王桂荃持家有道,为人勤俭真诚,本就深得梁家上下喜爱;李蕙仙身体抱恙时,全家的生活也都由她主办操劳,打理得井井有条,从不曾抱怨半点。

  在日本流亡时,她是全家第一个学得一口流利东京话的人;因前半生命苦,梁家待她一点好,她都愿意万般回馈。

  正是王桂荃的吃苦耐劳和不离不弃的真诚,换来了梁启超的垂怜。

  梁启超在李蕙仙过世后5年也离开了人世,王桂荃为他生养了6个孩子,并培养得个个都是国家栋梁。

  孩子们都称李蕙仙为“妈”,称王桂荃为“娘”,可见感情深厚。

  梁启超有几个妻子2

  1、梁启超先生的祖籍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

  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

  梁启超祖父名梁维清,字镜泉,是一位秀才;

  父亲梁宝瑛,字莲涧,是个童生,在乡里教书。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

image.png  

  2、梁启超说二十四正史是二十四姓的家谱,是哪二十四姓呢?

  这不是一个准确的说法,二十四史是《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但<<史记>>是综合性的,《三国志》《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又不止一个国家,再如《汉书》《后汉书》又都姓刘,《旧唐书》《新唐书》都姓李,这就没法说是哪二十四姓了。

  梁启超大概的意思是.它的意译也可理解为历史是当权者写的,只会记载当权者的生平事迹之类.大多数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发家史,没有记载普通人的。比如它不会记载某年某月某个农民种地的事吧。

  3、梁启超的后人现住在那些地方

  家庭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

  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中,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死在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2006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呀

  居住北京

  我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北京

  大部分在中国,好像俄罗斯也有他的后人

  4、梁启超是梁耀枢的后裔吗

  梁耀枢(一八三二至一八八八)是广东历史上的三大状元之一,字冠祺,号斗南,顺德杏坛光华村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状元。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1873年同治十二年 癸酉 正月二十六日(公历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会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一个同治十年生,一个同治十二年状元,简介上的梁启超可没有什么家世,应该没什么关系。

  而且他们虽然都是广东人,但是家乡也不一样。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梁启超有几个妻子3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史学家、教育家等,是一位学贯中西集大成的学者。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56岁。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死于一场医疗事故,有人说有他误信西医开刀做手术,使他元气大伤。

  梁启超于1873年出生在广东新会的书香家庭,他的祖父及父亲是清朝的举人、秀才,以教书为生,半耕半读,家境贫寒但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梁启超从小耳濡目染,时常听祖父梁维清讲述古时亡宋、亡明的国难之事,古时英雄的爱国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爱国的种子。

  他自幼聪慧,在祖父的教导之下,梁启超4岁开始读书写字。在良好的家学氛围之下,他熟读四书五经,8岁时就能写文章。

  少年的梁启超,毫不例外遵从长辈们的建议:走上科举之路,学而优则仕。12岁,赴广州考中秀才,成为闻名乡野的“别人家的孩子”。

  考中秀才后,梁启超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此时的他不再单纯死记硬背一些八股文,甚至有些厌恶。他开始思索古籍的治学方法,并且引经据典。

  1889年,梁启超赴广州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同时他迎来了他的爱情。主考官李端棻因欣赏他的才华,竟然做媒将他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

  李蕙仙出生于书香官宦世家,是一位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比梁启超大4岁。当梁启超第一眼见到李蕙仙时就被她的才情所吸收,两人对上眼后,于是订下婚约。

  1890年,梁启超赴北京参加会试,可是没考上,在回家的路上,途经上海时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叫《瀛环志略》,开始对西学感兴趣。

image.png  

  经朋友陈大秋介绍,结识了康有为,从此以后,他的命运发生转折,走上一条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梁启超对当时的“积极变法”的康有为心生崇拜,并纳入他的.门下。在康有为的影响之下,开始积极探索改变清朝落后的局面。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不是赔款就是割地。让各地的知识分子,看到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群情激愤,有感科举前途无望。

  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动之下,聚集上千名来京赶考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拒和、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这是一次民众集体觉醒,但光绪皇帝有心无力,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为后面的“戊戌变法”打下基础。

  梁启超与康有为师徒俩,刚开始致力于维新改良,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

  在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进行差不多100天的轰轰烈烈改革,可是这改革触动了慈禧太后的“奶酪”,这是为她所不能容忍的。这次变法还是失败啦!谭嗣同血祭刑场,梁启超与康有为逃亡到日本。

  梁启超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反省变法失败的原因,随之而来,他的思想慢慢发生改变,直到在日本遇到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对改革的看法。

  他认识到“戊戌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固有阶级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

  梁启超在日本遇到革命党领导人孙中山,孙中山认为:欲使国家前进,必须改变社会原有的体制,他想推翻清朝政府。

  这一点与日夜思索的梁启超不谋而合,也是他与康有为分道扬镳的原因。

  康有为仍然打着“保皇派”的口号,到处招摇撞骗,始终愚忠满清政府,没有与时俱进、真心拯救国家。名义上是“保皇”,实则是中饱私囊满足自己的私欲。后来师徒两人关系一度很僵。

  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作为宣传改良的阵地,宣扬支持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

  但与孙中山的革命党理念有所不同,孙中山主张积极冒进,而梁启超则主张宣传思想改良、温和革命。

  毫不例外,梁启超是失败的,孙中山推翻了满清政府,却被袁世凯窃夺了胜利果实。

  此时在外流亡14年的梁启超,回到中国,就任袁世凯内阁政府司法总务长。

  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本性暴露出来,企图恢复帝制,想当皇帝。梁启超愤而辞职,组织进行讨袁行动。

  1916年,袁世凯在各路军阀讨伐声中倒台,北洋军阀混战开始。梁启超开始支持段祺瑞,是年,段祺瑞与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北京火药味浓重。

  保守军阀张勋借为双方调解之名,率领其部队辫子军进入北京,拥戴年幼的溥仪复辟。

  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也加入了清室复辟的班子。此时的梁启超立场明确,与老师在观点上彻底决裂。

  他反对清室复辟,帮助段祺瑞率军赶走张勋,结束复辟,使得段祺瑞以“再造共和”之资,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

  同年7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段祺瑞政府倒台,梁启超也辞职,结束了从政生涯。

  远离官场的梁启超,开始游历欧洲,亲身体验西方文明的利弊,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及教育活动。

  晚年的他著书论史,进行史学研究,在各大学进行游说演讲,不断激励当时的青年人,像极了人生导师,开启国人精神洗礼,启迪国人民智发挥着重用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

  他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发表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百年前,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时表达出教育的本质:培养健全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懂得感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的思想无疑是超前的,放到现在也很适用。

  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启超可以说中国最成功的“爹”,9个子女都是国家栋梁之材,出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栋梁”。这源于梁启超开明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对孩子们进行谆谆教诲!

  晚年的梁启超由于忘我地写作,又加之发妻李蕙仙在1924年因病去世,悲痛欲绝,他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在1926年3月的某天,梁启超突然发现小便尿血,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做检查。经X光照片发现左肾有一点黑斑,怀疑是肿瘤,需手术治疗。

  梁启超将信将疑,请来好友肖龙友(著名的中医专家)复诊,进行把脉,发现他的肾脏没问题,开几副中药喝就可以啦!

  喝了肖龙友的中药后,梁启超的尿血有所缓解。不过他是个“工作狂”,不久后,又复发再次来到协和医院治疗。结果由于护士及医生的疏忽,误将健康的右肾切除,他的尿血境况并没有所好转。

  这么大的失误,难道梁启超不知道吗?其实他是知道的。只不过为了当时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极力为医院进行辩解,并登报发表声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启超手术后病情日益加重,在1929年因病逝世。而梁启超之所以极力替协和辩护,显然是出于对他信奉的西医的爱护。他这种为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健康和权益的做法确实是一种大胸襟,实在令人敬佩。

  术后第三年,1929年梁启超因病逝世。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生于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朝廷的腐败不允许他走一条科举“康庄大道”。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他改革的前后是矛盾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寻求新的理念,是善变的,最后技穷而以失败告终。

  虽然他革命未成功,但他教育子女是成功的,他的思想、教育理念是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