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

时间:2023-09-07 21:11:50 阅读 我要投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议论文,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那么下面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为: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这句话出自孟子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image.png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先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被人所知晓。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或是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2

  荆轲刺秦王翻译及原文(高一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末年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详细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整个过程,在网络时代更是诞生诸如“秦王走位”之类的名梗。复原“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就是一部好电影,可惜大部分影视剧做不到。

  不过“荆轲刺秦王”发生于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或建元六年(前135年)。而《史记》是在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征和三年(前90年)完成的,距离“荆轲刺秦王”的发生已经一百多年了。

  在造纸术尚未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战国末年到汉武帝时期,史料特别是原始档案的记载往往是惜墨如金的,“荆轲刺秦王”的最初记载应该只是寥寥数语而已。既然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能将“荆轲刺秦王”记载得如此详细呢?

image.png  

  读过《史记》的“荆轲刺秦王”原文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秦始皇的私人医生夏无且在“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夏无且用药囊砸向荆轲,为秦始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秦始皇才拔出长剑砍倒了荆轲,从死亡边缘逃了回来。

  正因如此,秦始皇在“荆轲刺秦王”后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并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但可惜的是,“荆轲刺秦王”也是夏无且在史书中留下的唯一记载,这位救了秦始皇的医生的生卒年和其他事迹至今都是一无所知的.。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公孙季功就是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董生就是董仲舒。由此可知,夏无且应该活到了西汉初年,以至于能与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董仲舒交往。

  作为“荆轲刺秦王”的亲历者,夏无且将此事件的细节告诉了公孙弘和董仲舒。司马迁年轻时也曾经与公孙弘、董仲舒交往,进而得知了“荆轲刺秦王”的细节。另外,《史记》的很多秦朝宫廷秘闻的原始材料很可能都来自于夏无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3

  每天一篇经典国学|诗经《相鼠》: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0]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11]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

  白话译文:

  看那老鼠还有皮,做人怎能没威仪。

  做人如果没威仪,不如早早就死去。

  看那老鼠还有齿,做人行为没节制。

  做人如果没节制,还等什么不去死?

  看那老鼠还有体,做人反而不守礼。

  做人如果不守礼,赶快去死别迟疑。

  注释:

  [10] 相—看。仪—威仪。

  [11] 止—停止,这里指节制。俟(sì)—同“竢”,等待。

  [12] 体—整个身体,不是单单指肢体。胡—何,为什么。遄(chuán)—迅速。

  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鲁诗》认为是妻子规劝丈夫的,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亦认为“此妻谏夫之诗也”,后来的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也阐发了这一观点。

  但是这对夫妻的姓名,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失传,已经不可考了。

  不过也有人怀疑:既然是妻子劝谏丈夫的,诗中怎么会有批评丈夫不守礼节不如去死的说法呢?妻子怎么会诅咒丈夫?

  也许是因为丈夫做了很多不合乎礼仪的事情,妻子屡次劝谏,丈夫也不能改正。

  妻子在诗中用了激烈的词语,一方面是因为她爱自己的丈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古代,妻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和丈夫荣辱一体,夫荣则妻荣,夫辱则妻辱。

image.png  

  所以妻子这样激烈地骂自己的'丈夫,是出于一种深切的关心和忧虑。

  身为妻子,说自己的丈夫,如果不遵守礼仪,不死活着做什么,正是担心他因不遵守礼仪酿成大错而危害身家性命。说他为什么不快点死,正是担心他死得早。

  关于以老鼠做比喻,也有两种理解。一是,连老鼠都有皮,人怎么能无礼仪呢?犹如当今的一句谚语:“人要脸,树要皮,电线杆子要水泥。”

  另一种理解是,看那老鼠长着一张皮,但老鼠穿墙钻洞,偷盗粮食,无仁义可言,不过是徒具一张皮。人如果不知礼义廉耻,也不过是徒然披着一张人皮的行尸走肉罢了。

  另外,《毛诗序》认为此诗主旨是讽刺在位者无礼仪:

  “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君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蒋立甫《诗经选注》云:“《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可备一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旧唐书·韦云起传》原文及翻译06-17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09-07

上林赋原文有多少字08-11

周公解梦原版原文梦见猫06-15

小清新英文句子带翻译08-03

翻译合同范文锦集7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