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谁写的1
阿尔丰斯·都德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爱国作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
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其中<最后一课>被录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873年,首版于《月曜故事》。《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最后一课》取材精炼,文字简洁,主题明确,结构紧凑,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没有废话,没有闲文,这两千字可说是字字有作用,并且在字里行间蕴蓄了无限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谁写的2
狂热的法国作家都德,写下了与事实颠倒的《最后一课》
都德是国人了解得较多的外国作家,他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曾经写出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最后一课》,曾经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而为我们熟知。但这篇短篇小说,因为各种原因,在法国都未能入选教材。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中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题材虽小,但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但是文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大多数的阿尔萨斯人不说法语,说阿尔萨斯语。上流社会、富人、文艺界、知识界、商人贸易的时候,说法语。下层的农民、小手工艺者、工人,说阿尔萨斯语。阿尔萨斯的语言与以普鲁士语为基础的标准德语也有一定差别,相当于中国地方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吧。当时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左右说法语,而在《最后一课》中,似乎全阿尔萨斯人都将法语当做母语。
其次阿尔萨斯地区并非本就是法国领土,相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而经过三十年战争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这块地区割让给法兰西王国。《最后一课》中的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正是德国从法国手中夺回他们认为自己的领土。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都德先生的说法完全错误。阿尔萨斯地区的'人民,对于语言和国家的认同感是错位的。从1648年到1870年,阿尔萨斯被法国占领一共222年时间,欧洲形势风云变幻,阿尔萨斯人见证了拿破仑驰骋欧陆,经历了大革命的风起云涌,实际上内心更为认同法国。
都德的小说,部分有些比较狭隘,他疯狂而片面的强调爱国主义。他只懂法语,但他却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在一战爆发前夕,作为法国政府的御用文人,写下了《最后一课》这篇小说,这部小说由胡适1912年介绍到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都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固然可取,但却存在颠倒事实之处。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谁写的3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这最后一课虽然短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尔萨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最后一课》作者着力刻画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变化,以此来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的觉醒,小弗郎士自然是主人公。同时对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作者也是重点刻画的,对他的衣着、言行、神态等描绘,表现了一个誓不做亡国奴的`爱国者形象,应该说韩麦尔先生也是主人公。
他们是这“最后一课”中不同身份的两个典型代表。这样,《最后一课》的爱国主义主题就通过师生两个不同角色在这最后一课里共有的对惨遭外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情感中凸现出来了。
拓展资料: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胡适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谁写的】相关文章:
维有牡丹真国色谁写的05-29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是谁写的05-27
法国的货币叫什么08-08
买法国香水什么牌子好08-13
法国高商申请条件是什么08-02
虎男狗女谁更爱谁06-15
法国垂耳兔好养吗08-28
唐朝是被谁灭亡的08-14
倪萍的丈夫是谁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