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

时间:2023-09-14 09:21:25 阅读 我要投稿

  对建文帝高度忠诚、朱元璋留下的重要帮手、对朱棣篡位一事不认可等。

  明朝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1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山河月明》给大家重现了明朝初年的一些历史人物,其中,对徐达及其两子两女都有重点刻画。

  在历史上,徐达有四子四女,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长子徐辉祖了。他本有父亲的能力和忠贞,无奈却被锢居私宅,郁郁而终。即使如此,徐辉祖及其后代仍展现了魏国公嫡支的忠孝和节烈。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展现大明第二代魏国公的一生。

  一、大明武臣第一勋,开国京城首簪缨

  明朝洪武三年,徐达北伐归来,不仅俘获了元顺帝的嫡子,还收复了中原王朝丢失400余年的燕云十六州。朱元璋大喜,亲自到城外迎接徐达。

  几天后,朱元璋宣布大封功臣,徐达因功被封为魏国公、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岁禄五千石,赐免死铁券。

  朱元璋当着众臣的面褒奖徐达说: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一句“功贯古今人第一”,奠定了徐达在明朝军方的地位。

  由于当时和徐达堪称“双璧”的常遇春已经去世,韩国公李善长又是文臣,大明朝的所有勋贵世家几乎都以徐家马首是瞻。就连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曹国公李文忠在徐达面前,也要敬让三分。

  徐达虽然在洪武年间身居高位,但他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他不居功、不骄奢、不结党,处事非常低调。

  徐达还辞掉了朱元璋赐给他的豪宅,全家人挤在老宅子里。

  徐达教育子女也非常严格,不许儿子们和其他勋贵子弟一起胡作非为。严父出孝子,他的长子徐辉祖,便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

  徐达一共有4子4女,其中最出名的是长子、四子和长女。长子徐辉祖是嫡支,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四子徐增寿因在靖难之役中支持朱棣,被朱棣追封为定国公,他这一支算是“另立门户”了;长女徐氏就是朱棣之妻,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仁孝文皇后)。

  由于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徐辉祖的出生年月,所以,关于他和徐皇后如何序齿的问题,史学上是有争议的。普遍认为徐辉祖是徐皇后的弟弟 ,也有少部分人认为他是徐皇后的兄长。根据《弇州续稿》记载:

  久之,公竟不屈以死,时仅四十余。

image.png  

  意思是说,徐辉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的时候有四十多岁,推断徐辉祖应该出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左右。

  根据《明史·徐辉祖传》记载:

  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徐辉祖的名字都叫徐允恭,后来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为了避讳“允”字,才改名为徐辉祖。

  他身长八尺五寸,年少有为。洪武初年,徐达多次出征北伐,家中一切应酬皆是徐辉祖主理。徐达治家本身就严格,徐辉祖按父亲要求,“家众肃然”。待弟弟们逐渐长大,徐辉祖又多次跟随徐达在军中历练。

  当时,在明朝初年的“将二代”中,朱元璋最重视的两人,一人是徐辉祖,另一人是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裁撤大都督府,设立五军都督府,徐辉祖被调任到左军都督府任职,四年后,徐辉祖“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意思是,朱元璋把大明朝五分之一的兵权、左军都督府交给徐辉祖暂管。两年后,朱元璋又把这个职位交给了李景隆。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当时有意在锻炼徐辉祖和李景隆,希望这二人能成为明朝下一代帝王的柱石。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练兵时背疽复发,朱元璋忙派徐辉祖持手诏去探望徐达。次年二月,徐达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将徐达配享太庙,位列第一位。

  三年后,徐达的丧期已满,徐辉祖以徐达长子的身份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二十六日),命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允恭袭封魏国公。

  纵观徐辉祖的青年时代,在徐达去世之前,他是大明第一勋贵家的长子,更是朱元璋着力培养的“将二代”。他从小深受徐达的熏陶,不管是在军事成就上还是人格上,都是合格的魏国公接班人。

  二、新帝即位封太傅,大舅杀甥悔不及

  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时,大明朝的`“将二代”们已经普遍成长,李景隆、常升、邓铭(邓愈之子)等皆在军中任职。然而,朱元璋唯独喜欢徐辉祖和李景隆,其中,徐辉祖尤其受重视。

  为了让大明朝的第二代魏国公快速成长,朱元璋多次派徐辉祖到各地练兵。《明史》载:

  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派徐辉祖到陕西“休息士卒”,由于老将傅友德在军中,朱元璋担心傅友德干涉徐辉祖行事,特地下旨将傅友德召回京师。

  另外,徐辉祖曾至少三次去北平练兵,而屏藩北平的燕王正是徐辉祖的姐夫,徐辉祖因此和他的几个外甥也较为熟悉。

  洪武二十六年,元朝降将阿鲁帖木儿有造反之意,朱元璋派徐辉祖带兵北上擒贼,徐辉祖不负众望,一战而胜,将阿鲁帖木儿活捉。归来后,朱元璋让徐辉祖掌管中军都督府。

  洪武二十七年,徐辉祖奉命前往浙江训练沿海士卒,以防备倭寇的连年入侵,并于次年率兵征讨西番。

  当时朱元璋已经在大肆诛杀功臣,傅友德、冯胜、王弼等老将逐渐从朝堂上消失,此时的徐辉祖,已经成为了大明朝举足轻重的军方人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对徐辉祖颇为尊重,不仅加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很多军事上的意见他也会主动咨询徐辉祖。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允炆在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时,就听信齐泰、黄子澄之言开始削藩,一年之内,五位藩王被削,接下来,朱允炆开始对付他的四叔朱棣。而当时,朱棣也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所逼,悄悄囤积粮草,准备起兵。

  建文元年四月,正值朱元璋一周年忌日,朱棣表面上还没有和朱允炆撕破脸,他只是装病无法赶来,但为了麻痹朱允炆,朱棣还是派自己的三个儿子前往南京代祭。《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临……初,世子入京,燕王大忧悔。

  意思是,朱棣派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前往南京,可是,当朱高炽三兄弟到南京后,朱棣便后悔了,因为他怕自己仅有的三个儿子被朱允炆扣下当作人质,如果这样,朱棣投鼠忌器,大事难成。

  巧合的是,当时的南京城,齐泰也在劝朱允炆扣留朱高炽三兄弟。朱允炆犹豫不决,这时,徐辉祖给出了建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世子兄弟,皆魏国公徐辉祖甥。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帝以问辉祖弟增寿及驸马王宁,皆庇之,乃悉遣归国。

  意思是,朱高炽三兄弟都是徐辉祖的外甥,朱允炆问徐辉祖的意见,徐辉祖说:“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悍勇无赖,不仅不忠于陛下,还背叛他的父亲。此人若不除,将来必为大患!”

  有人认为,徐辉祖从一开始就知道朱棣有谋反的心思,笔者认为这是诛心之言。从徐辉祖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虽然知道朝廷在对付朱棣,但他仍是站在朱允炆的立场上的。

  换句话说,徐辉祖首先是大明朝第二代魏国公,其次才是朱棣的小舅子。

  可是,朱允炆却没有听信徐辉祖的建议,他又问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徐增寿向来和朱棣关系密切,他当然替三位外甥说话。就这样,朱允炆错过了牵制朱棣的最好时机。

  一年后,当朱高煦带领燕军大杀四方时,朱允炆感叹说:“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事实证明,朱允炆不仅后悔没杀朱高煦,他后悔的事情还有很多……

  三、郎舅战场见兵刀,魏公血战难回天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杀掉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三天之内,控制了整个北平城。朱允炆得知朱棣已反,率领文武百官亲赴太庙,宣布将朱棣废为庶人,而后派老将耿炳文为帅,率军25万北上平叛。

  可惜,耿炳文擅守不擅攻,在真定一战,耿炳文损失3万人马,虽然勉强稳住了局面,但已失去了先机。

  耿炳文的表现和朱允炆的预期相差太远,朱允炆遂召集亲信大臣,打算换帅。当时,明朝的开国名将仅剩耿炳文和郭英两人,前者刚刚兵败,后者又有病在身,不能担当大任,朱允炆只能从“将二代”中挑选新帅。

  而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徐辉祖和李景隆。从军事经验和威望上来说,徐辉祖更胜李景隆一筹。

  但是,考虑到徐辉祖的姐姐是朱棣之妻,朱允炆怕徐辉祖和朱棣有瓜田李下之嫌,他最终选了李景隆。

  当年冬天,李景隆在郑村坝和朱棣相遇,朱棣麾下大将张玉悍勇无比,连挑李景隆7座营帐,李景隆抵挡不住,大军溃败。

  这时,有人建议让徐辉祖北上接替李景隆。但朱允炆对徐辉祖的信任远不比李景隆,朱允炆认为李景隆之所以会兵败,是因为后者权柄不够,诸将不听调遣。于是快马加鞭送给李景隆“黄钺弓矢”,赋予李景隆“专征伐”之权。

  次年,李景隆纠集大军,打算在白沟河歼灭燕军。朱允炆召徐辉祖入宫问军事,徐辉祖说他最怕李景隆轻敌。朱允炆觉得徐辉祖言之有理,于是派徐辉祖带领三万兵马北上,以策应李景隆,《明史纪事本末》云:

  帝虑景隆轻敌,乃遣魏国公徐辉祖帅京军三万为殿,星驰会之。

  不料,徐辉祖还未到达白河沟,李景隆便已经溃不成军,南军将士号称五十万,兵败如山倒。

  李景隆这一败,几乎败光了朱允炆的家底,让南军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恢复元气。若不是盛庸和铁铉在济南竖起铁闸,朱棣早就直达京师了。

  李景隆虽然败了,但徐辉祖带领的3万兵马也发挥了作用,史载:

  景隆单骑走德州……是战也,魏国公徐辉祖帅军为殿,独全军而还。

  意思是,李景隆逃往德州的时候,徐辉祖正好出面帮他挡住了燕军的追击,掩护了大军的撤离。当时南军所有将领几乎都吃了大亏,只有徐辉祖的3万兵马全身而退。

  注意,徐辉祖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并不是朱棣给他放水,而是徐辉祖的确是一位良将,接下来的史料会证明这一点。

  建文四年,朱棣改变进攻线路,绕过济南,直接攻打灵璧,何福和平安力战不支,朱允炆派徐辉祖带兵驰援。在灵璧西南三十里的齐眉山,两军遭遇,徐辉祖先虚后实,亲率大军冲入燕军营地,大杀四方,不仅斩杀了燕军骁将李斌,更让朱棣生了撤兵的念头。

  正在徐辉祖在前线证明自己的时候,朱允炆却出了一个昏招。《明鉴纲目·卷二》记载:

  而帝闻讹言,谓燕兵已北,召辉祖还。福军遂孤。

  当时有传言说朱棣已经撤兵,朱允炆认为京城不能没有大将镇守,于是召徐辉祖回京。不承想徐辉祖前脚刚到南京,朱棣便突袭了淮北的何福和平安二将,二将失去了徐辉祖的对敌军的牵制,势孤而败。

  朱棣趁势南下,克泗州、下扬州,大军直逼南京浦口。情况紧急,朱允炆放下芥蒂,让徐辉祖率领京师守卫阻击燕军。

  浦口之战甚是激烈,朱棣当时已经精疲力尽,仍未能攻破徐辉祖的防线。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扭转了大局:

  第一是南军将领盛庸率领的水师在东线兵败,燕军抢了盛庸的战舰,掉头来攻打徐辉祖,让徐辉祖的防线压力倍增。

  第二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突然杀来,朱棣为了南下浦口,对朱高煦许诺说:“勉之!世子多疾。”朱棣是在暗示朱高煦,若自己夺位成功,朱高煦便是自己的继承人。这句话仿佛给朱高煦打了鸡血,朱高煦带领亲信玩命地冲击徐辉祖。

  这两种因素的重叠,让徐辉祖支撑不住,朱棣得以渡江。当朱棣到达金川门的时候,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迎寇,从此,朱棣入主南京。

  可怜徐辉祖,此前一直不被信任,好不容易在最后关头获得朱允炆的重用,却为时已晚。

  呜呼!朝廷有良将,奈何天子不圣明,战局何以扭转?

  四、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朱棣进入金川门后,徐辉祖仍没有忘记抵抗。《弇州续稿》记载:

  及师攻金川门,公犹与常开公升等分道出大战,皆不利。

  意思是,朱棣攻入到达金川门后,徐辉祖和常升(常遇春次子)仍在金川门抵抗燕军,但因为力量悬殊,再加上李景隆的“帮倒忙”,徐辉祖最终无法阻止朱棣入城。

  朱棣登基时,虽然有很多建文旧臣不惜以死相抗,但朝中的勋贵却都很快臣服于朱棣,唯独魏国公徐辉祖不屈服。徐辉祖不去见朱棣,而是把自己关在祠堂里,跪在父亲的牌位前泣不成声。

  此时此刻,徐辉祖感觉自己愧对父亲,愧对大明。

  然而,小舅子不主动去见姐夫,不代表姐夫不“挂念”小舅子。《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下魏国公徐辉祖于狱。时武臣无一人不归附者,惟辉祖不屈,帝亲召问,辉祖不出一语始终无推戴意。法司迫取供招,辉祖默然,操笔惟书其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而已。帝大怒,以元勋国舅,欲诛又辄中止。

  徐辉祖被抓入大牢,朱棣亲自前来问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徐辉祖始终不发一言,没有半分拥戴朱棣的意思。

  法司给徐辉祖纸币,逼迫他写供状,徐辉祖拿起笔,奋笔疾书“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子孙免死”。朱棣怒不可遏,想要杀掉徐辉祖,但考虑到他是徐达之子,又是妻子的亲弟弟,最终忍了这口气。

  朱棣犹豫了很久,最终下令将徐辉祖送回魏国公府邸,革除他的爵位和俸禄。史载:

  徘徊久之,竟从宽典,止勒归私第,革其禄米而已。

  后来朱棣从北京将徐皇后接来,徐皇后甚至亲自登门劝解,但徐辉祖仍旧不愿意臣服于篡位者。徐辉祖在家中待了5年之久,直到去世,始终没有屈服。

  万刃加身不改其志!徐辉祖就是如此。

  永乐五年,徐辉祖去世,关于他的死因,至今存有争议。《明史》只说徐辉祖“永乐五年卒”,并没有说死因。但《弇州续稿》记载:“久之,公竟不屈以死,时仅四十余。”

  意思是,徐辉祖属于不得志,郁郁而终。而《罪惟录》中却说“五年,卒,或曰勒自裁”,意思是,徐辉祖可能是被赐死的。

  笔者认为,不管徐辉祖是郁郁而终还是被赐死,都不会改变他忠烈的形象。

  靖难之役爆发时,徐辉祖不被信任,后来他带3万兵马奔赴白河沟,挡住了朱棣对南军败卒的践踏。此举是为“忠”。

  而后,徐辉祖二战灵壁,他再次将朱棣打退。三战浦口,他几乎让朱棣却步。此举是为“勇”。

  四战金川门,这是大明第二代魏国公最后的武力抗争,是为“义”。

  朱棣登基后,他被圈禁家中5年之久,直至去世,宁死不违背自己的信仰,此为“信”。

  司马光在《四言铭系述》中说: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徐辉祖,有乃父之能,亦有乃父之忠,他是一位忠勇信义之人。

  徐辉祖于洪武二十一年袭承魏国公爵位,于永乐五年去世,在这20年的时间跨度里,他证明了自己。他死后,他的后代也证明魏国公嫡支的骨气。

  徐辉祖去世后,朱棣对徐辉祖还是比较钦佩的,他以“中山王徐达一脉不可无后”为由,任命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不过,魏国公这一脉虽然还享受朝廷最高俸禄,却已经不复此前荣光。朱棣迁都北京后,魏国公徐家一直留在南京,世代担任南京守备。

  后来,英国公张家(张玉、张辅家族)崛起,英国公和魏国公分别长时间掌管北京和南京的兵权。

  每年祭祀太庙,英国公张家位列北京勋贵之首,魏国公徐家则在南京主祭。不过,明朝中后期,北京和南京看似平等,实际是南京大多保留象征意义。也就是说,魏国公家族虽然仍然受敬重,但始终不复明初时的隆宠。

  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第十代魏国公、南京守备徐弘基闻讯后捶胸顿足,后来福王朱常洵(弘光帝的父亲)南下,徐弘基率兵迎接。

  徐弘基去世后,他的儿子徐文爵被南明弘光帝封为第十一代魏国公,弘光帝被清廷活捉后,徐文爵假意投靠清朝,以图再起,结果“阴谋”被清廷发现,他被处死。

  至此,从徐辉祖到徐文爵,徐辉祖和他子孙共10代人,算是给明朝、给徐达一个交代了。

  有人认为,朱棣取代朱允炆,这是明朝皇家的内部斗争,徐辉祖对朱棣的抗争,实际上没有意义。笔者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

image.png  

  我主张,我们在评价朱棣或朱允炆作为帝王是否合格的时候,不应该批评他们身后那些效忠于他们的人。

  因为臣子的忠贞和帝王的能力是不同的范畴。我们不能因为朱允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就质疑“牌”的质量,也不能因为朱棣是通过靖难登基,就把他麾下的将士说成帮凶。

  徐辉祖从小受教于徐达,受恩于朱元璋和朱允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勋贵,他要做的首先是忠于朱元璋和朱允炆,这种“忠”就是古代士大夫所谓的“尽心于人”。

  换句话说,徐辉祖忠于的不仅仅是皇权,而是正义和恩义,这是一个古代士人心目中的信仰。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在“家天下”的时代,封建社会的忠臣良将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把“尽心于君”视为“尽心于国”。我们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来指责他们“偷换概念”,我们应当将他们的这种“忠义”精神延续,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道德经》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虽然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但中华文化中的“忠义”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明朝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2

  1、对建文帝高度忠诚。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朱允炆登基后,徐辉祖就受到了建文帝的重用,对建文帝也是高度忠诚。在朱元璋忌辰之时朱棣派自己三个儿子进京,齐泰建议将三人扣为人质,徐辉祖也表示朱高煦日后为大患,后朱高煦盗取徐辉祖的马逃跑时他还曾派人追赶等等;

  2、朱元璋留下的重要帮手。

  从朱元璋的相关文献看来,朱棣的姐夫徐辉祖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重要帮手之一,徐辉祖在军事布置上起着统领明军,制衡九边塞王军队的作用。朱棣在靖难之役击败明朝朝廷军队攻破南京城至做皇帝,徐辉祖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扭转败局让朱棣吃尽了苦头;

  3、对朱棣篡位一事不认可。

  有网友分析徐辉祖的父亲徐达与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即是幼时好友又是很好的君臣关系,徐达的四个儿子都是朱元璋赐名其中也包括徐辉祖。在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而非朱棣,后来朱棣靠着造反当了皇帝,大舅子徐辉祖对他这个人不认可并不会帮他。

image.png  

  朱棣的生母是谁?

  所谓“人红是非多,别管是死还是活”。明成祖朱棣,就遇到了这种问题,人都去世了几百年了,结果后世之人,却为了他生母是谁的问题,操碎了心。朱棣竟然一下子冒出来四位生母。

  其实,朱棣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也算是一种莫大的“骄傲”,他一点也不孤单,因为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也在为这种问题而挠头不已。

  《史记》中,先是很严肃地告诉我等后人:别瞎造谣,秦始皇就是秦昭襄王的亲儿子,有我《史记》的白纸黑字为证明。

  哪料翻几页过后,在秦始皇生母赵姬的相关记载中,却又神神秘秘地爆出一则消息:当年吕不韦把她献给当质子的秦昭襄王时,赵姬就怀有身孕啦——潜台词就是,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

  于是乎,我等后世之人,不是犯迷糊,就是如获至宝的开始掐架。

  反正给笔者的感觉是:太史公这老爷子,也忒不讲武德了,这里外里的,都是你自己的理儿?总有一条是正确的。

  如今再看朱棣,却突然感觉他比秦始皇还不幸,因为朱棣不但有四个生母,连亲爹竟然也出现了两个。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从,朱棣所谓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生母:蒙古妃子和元顺帝妃子说起了。

  第一和第二位:蒙古妃翁氏和元顺帝妃子洪吉喇氏

  据《广阳杂记》载: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瓮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

  而《蒙古源流》则宣称:汉人朱葛诺延(朱元璋)年二十五岁(存疑),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

  其乌哈葛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师之女,名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朱棣)。

  也许是受这两条记载的影响,在民间便广泛流传起了,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话说,朱元璋夺了天下后,也照单接收了元顺帝那些未逃走的妃子。

  其中有一位特别漂亮,很受朱元璋宠爱,这位便是元顺帝妃子洪吉喇氏。

  可惜当时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位妃子已经怀有身孕了,后来便生下了朱棣。朱元璋死后,朱棣一个靖难之役夺了皇位,故而便有了“元朝亡而未亡”之说。

  那么为何会产生这么狗血的说法?非要让朱元璋跟元朝的妃子们纠缠不清,一个不够,还来了两个?这就要怪,一统天下的刘伯温了。

  据《透天机》记载,刘伯温曾遇到一位非常牛的道士,两人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伯温问:如今紫微(朱元璋)下凡,起兵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天道已明定,那么元朝是不是马上就要领盒饭去了?

  那位道士说:“元乃光明佛转世也。应善善而去……”意思就是说,别小看元朝,人家是光明佛转世来的,不能逼得太狠,应该给他留条活路,自己退出中原。

  那么朱棣的生母是不是这两位蒙古妃子中的一位?笔者自己的看法是,这是建立在“商业互吹”(朱元璋是紫微星下凡,元朝是光明佛转世)之上的,一种说法。

  不可否认,朱元璋后宫内有蒙古妃子,但问题是朱棣是生于公元1360年,而元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1368年——也就是说朱元璋是在公元1367年,命徐达和常遇春开始扫北的。

  时间是魔鬼,徐达、常遇春攻破元大都时,朱棣八九岁了,他怎么可能再出生一次?故而笔者就排除掉了这两位蒙古妃子——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有这可能性。

  但笔者却想强调一下:可能与否,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除非能解决了,让八九岁的朱棣,再出生一次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的“有可能”。

  第三位:碽妃李氏

  这位是朱棣的四位生母中,非常有名的。据《太常寺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咱先不说朱棣呢,若《太常寺志》的记载真实可靠,那么则连朱标都忽悠一下子,变成了不是马皇后所生的,竟然成了李淑妃所生——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本来挖朱棣的生母问题,却连朱标都躺枪。所以,笔者一直对《太常寺志》存有疑虑,虽然“太常寺掌管国家宗庙礼仪”,但从地位上来言,对皇家血统的记载较为可靠。

  可这惊喜得都让人目瞪口呆,如何不问一句“为何这样”?

  不过这问题,难不倒史学家。傅斯年曾表示:成祖生于碽氏,养于高后,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也就是说:这不简单吗,有啥难的?马皇后就是朱棣的养母,他从小把朱棣带在身边,养育成人的。

  但另一位明史泰斗级别人物吴晗,却对这个记载,表示了怀疑,他说:高皇后无子,成祖周王为碽妃出。成祖为高后所养,故冒称嫡子。碽妃则行历不详,只好阙疑。

  意思就是说,马皇后没生儿子吗?就算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这位碽妃又是啥来路?

  有过怎样的经历,为啥谁也不知道?所以与其“信其有”,不如暂且存疑——显然吴晗的态度更为谨慎。

  等于折腾了半天,史学家对朱棣生母的问题,至今也没捋清楚。但事情好玩就好玩在,连明史泰斗吴晗,都没搞清的碽妃来历问题,却不知咋回事,忽悠一下被“高丽”给解决了。

  言称:是当时的高丽国,进贡给朱元璋的,然后被朱元璋宠幸,生出了朱棣!

  反正笔者只感觉“果真是啥都有可能”啊,甚至还有股子外焦里嫩的感觉,不是因“高丽”啥都抢,而是马皇后无子这个问题,彻底颠覆了笔者。那么这一切到底是真还是假?

  第四位:马皇后

  通过分析前面那三位朱棣生母,笔者有股子很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谁都在争抢朱棣!用尽一切办法,让朱棣变成二分之一的“自己人”,甚至完全是“自己人”。

  为何要抢朱棣?因为朱棣的历史功绩太高!五伐漠北,迁都北京,修撰《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

  虽然朱棣这功绩,对于见惯大世面的国人来言,还真不能算是超一流水平。毕竟,你朱棣再牛,比得过秦始皇吗,比得过汉武帝吗,比得过李世民吗……但对于别人来言,却妥妥是天花板级别的。

  再加上朱棣登基,是依靠靖难之役,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故而搞得许多人都不喜欢朱棣,视其为另类!

  故而便又恨不得把朱棣,一脚踹出自己的圈子——这大概才是,朱棣为何会出现四位生母记载的原因。

  因为最权威的《明史》明明白白记载了,无论朱标,还是朱棣,生母都是马皇后。

  对朱标,哪怕有《太常寺志》的记载,是李淑妃所生,却很少有人对朱标此事,进行深挖和追打,为何却偏偏拎着朱棣出来?这不是反常是什么!

  再者言,朱棣敢发动“靖难之役”的法理依据之一,便是他是朱元璋的嫡子,打了三年后,便攻入了南京。

image.png  

  此刻无论方孝孺,还是景清等忠心建文帝的大臣,虽都对朱棣的靖难行为,进行否决、批评和怒斥,却为何不拎出朱棣非嫡子这事出来?

  须知在古代,若朱棣不是朱元璋嫡子这事一旦确定,只这一条,就足以摧毁朱棣的“靖难之役”。可为何包括建文帝,还有方孝孺等那么多人,就没有一人以此为武器呢?

  反而是放任朱棣横行三年,都打入了京城。这又是啥道理?

【明朝徐辉祖为什么不帮朱棣】相关文章:

朱棣为什么让朱高炽继位08-03

不帮不扶的公婆03-06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祖龙08-10

朱棣在位几年08-05

朱棣的生母是谁09-06

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07-08

明朝皇后胡善祥为什么被废08-12

为什么不建议纹眉06-21

为什么不建议海葬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