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1
它起源于史记·廉颇林相如传记,原指赵括熟兵书,但不能使用。后来,他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俗话说,做得好总比做得好好。这就需要多思考,不张扬,少讲道理,多做事。历史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奢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王提拔为上清。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
他从小就熟悉军事书籍,喜欢谈论军事事务。其他人经常说他。因此,他非常自豪,认为世界是不可战胜的。然而,赵奢非常担心他,认为他只是纸上谈兵,并说:赵国将来不需要他为将军。如果他是将军,他将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再次犯罪,赵军坚持在长平抗敌。
当时,赵奢已经去世了。廉颇负责指挥全军。虽然他很老,但他仍然有办法打仗,这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知道拖延对自己不利,就实行了反对计划,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2
赵括,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扩展资料
赵国战败不仅仅因为赵括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5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3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常被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现实生活中,也不泛这类人的存在。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顽强抗敌,那时大将军赵奢已经去世,由廉颇负责指挥全军。长平之战,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近半年,因为秦军远离本土,弹尽粮绝,眼看就快要不击自溃了,于是派人回朝向秦王禀报军情。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照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的历史评价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相关文章:
手不释卷主人公是谁10-09
杯酒释兵权的主人公是谁08-18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09-12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谁08-05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07-08
鹤立鸡群的主人公是谁10-08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08-03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人公是谁08-08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