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范文作文

时间:2024-06-25 07:52:23 阅读 我要投稿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范文作文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春节作文6篇

春节范文作文 篇1

  春节过去了,但留在我脑海一直挥之不去的一件事就是那次放烟花。

  记得那天深夜,我在睡梦中被姐姐喊醒了。我揉着眼睛嚷道:“干什么啊,大半夜!”姐姐说:“快起来,我带你去玩好玩的!”听见姐姐这么说,我禁不住诱惑就穿好衣服起来了。姐姐拉着我到院子外面去,让我看不远处,只见一道美丽的“彩虹”映入我的眼帘。不,比彩虹还绚丽。那是离我家不远处的一家在放烟花,绚烂的烟花在空中尽情地绽放,真让人忍不住想和它们一起舞动。我又高兴又惊喜地跳起来喊道:“我也想玩,我也想玩!”姐姐说:“别急,我们也有。”说着姐姐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把烟花。我高兴地和姐姐一起把手中的烟花点着,我们一手拿一束转着圈舞动着,烟花跟着我们的步伐也跳起了舞。五彩的`烟花在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就像满天星星一样漂亮。

  正当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气氛中时,姐姐一声叫喊打断了我:“不好了,草堆点着了!”我们一时慌神了,要被妈妈知道还不知道气成什么样。这时,姐姐顺手拿起旁边的铁锹向着火的地方扑去。我定了定神,忽然想起科学课上老师说过:火化冰,水化火。我急忙跑去盛水,连忙向草堆泼去,经过我和姐姐的奋力扑救,一场小火终于被扑灭了,我们都长舒一口气。

  我心想:这次放烟花真是又开心又惊险,还让我体验了一下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让人难忘啊!

春节范文作文 篇2

  盼望着,盼望着,春分过了,春节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焕发了生机似的,笑吟吟咧开了嘴。山生动起来了,水灵润起来了,灯笼的脸红起来了。

  对联喜冲冲地在大门上张贴起来,红红的,亮亮的。城市中,乡下里,瞧去,这一联那一联满是的。走着,赏着,念念,品品。

  小鞭炮,礼花炮,冲天炮,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似的展示着自己的“美”。响的像雷,快的像箭,炮里带着年味;闭了眼,桌上仿佛已经满是佳肴,鲜果,蜜饯。华夏大地成万上亿的孩子哈哈地笑着,拿着炮仗舞来飞去。彩炮遍地,多彩缤纷,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都绽在天上,像天女散花,还亮闪闪的,如同千万只欢快的眼睛。

  “千门万户曈曈日”,不错的,像亲人的手抚摸着你。笑声里带着过年后迎新的气息,混着年味儿,都涌入喜庆的空气中酝酿。孩子们将压岁钱珍藏在自己的枕头下边,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召集朋友,三三两两地玩起童年的游戏,跟张灯结彩的节日应和着。广场上五彩的年灯,这时候也从早到晚欢快地亮着。

  春晚是最不寻常最美的大餐,百看不厌。瞧,有小品,有歌曲,有舞蹈,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员们身上都闪着亮眼的风采,欢声笑语热闹了除夕的夜。电视边,有辛苦一年归家的游子,也有无法回家的劳动者。

  春节过后,街道上开张的商铺渐渐多了,街上走动的人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了,串门拜年,舒活筋骨,展露笑颜。“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过完年,有的是安闲,有的是幸福。

  春节像兴奋的孩子,从头到脚都在乐着,跑着,跳着。

  春节是归家的游子,满怀着幸福,笑着,走着。

  春节更像慈祥的老人,带领着我们走过四季,领略着岁月的变迁!

春节范文作文 篇3

  在春节期间,我们都会放烟花,但是有地人总是不文明地放烟花。我多次看到过美丽地烟花,也多次看到过有些人不知羞耻地把烟花拿到马路上去放。有时可能因为把烟花拿到马路上放,就会引起交通堵塞呢!

  春节地来历更有趣。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相传,有一种叫“年”地怪兽,专吃人地。是一位红衣老人告诉了村民在门上贴红纸,在屋里点蜡烛、放爆竹,来赶走“年”。这个古老地习俗一直流传直今。

  爷爷奶奶过年地方式很传统,一家人叫到一起吃一顿年饭,发压岁钱,然后

  大家十五早上穿着新衣服去看耍龙!爸爸妈妈过年就只用做一件事,忙着做好吃地,五花八门地菜放在桌子上,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过年地方式和许多人一样,串门儿、吃年饭、放爆竹拿压岁钱。

  今年是20xx年,下了一场大雪,使许多在外地工作地人们不能回家过年,但我真心地希望那些人能够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过年。

  年马上就要过完了,但我希望时光逆流,回到刚刚开始过年地时候,重新品味一番过年地快乐时光,让那快乐地时光重现在我地眼前!

春节范文作文 篇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新年的脚步近了,羊儿要跑走了,我们将迎来活泼可爱的小猴。

  要说一年中有什么向往或怀念的,那就数春节了。春节,我们可以放寒假,可以放松心情,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也可以听不到老妈的河东狮吼,什么打游戏呀、吃零食呀、和同学玩呀,通通解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收到一大笔压岁钱,这些钱都是我的'私房钱,我可以自由支配。想到这些,我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当然,前提是期末考试成绩要拿得出手。

  我期盼春节,春节的锡城最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笑逐颜开,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刘德华唱的《恭喜发财》这首歌,感觉特别喜庆。年夜饭总是非常丰盛,那水平不亚于星级大饭店,什么鸡、鸭、鱼、虾样样俱全,而满满的一大桌菜让我垂涎三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品着美食,聊着开心的事情,这场景别提有多美了。此时,爸爸总会用相机拍下此情此景,真希望时间就定格在这里。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就聚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春晚是我们每年必看的节目,我最喜欢的是那风趣幽默的相声和小品,总让我们捧腹大笑。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每人都拿着手机对着电视机,不停地摇啊摇,希望交上好运,抢到红包,欢笑声和手机摇铃声夹杂在一起,更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窗外“噼哩啪啦”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每个祝福送进千家万户。站在阳台上,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有的像银蛇狂舞,有的像孔雀开屏,还有的像群星闪烁,美得让人陶醉,整个锡城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我真盼望春节快快到来!

春节范文作文 篇5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最为盛大的节日,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节习俗。我们安徽地区的春节习俗大致如下: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咸粥,晚餐淡粥。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磨年面,杀猪宰羊,做新衣服,采购各种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职,“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净庭户”。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室内要扫屋顶,擦门窗,打扫得窗明几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祭灶后,家家都大忙起来。蒸馍,炸丸子,炸麻叶,炸馓子,做菜等,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除旧迎新,还要到坟地里祭祖。春联也在这一天贴。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他们认为贴上春联,有了门神把门,讨债的人就不敢来。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烧香、点蜡,表示敬意。晚辈要给长辈“辞岁”,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天伦之乐融融。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连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齐鸣,此起彼伏,通宵达旦。人们睡得很晚,有的彻夜不眠,这叫“守岁”。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身着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说是抢财。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谁就最“有福”。

  春节时,拜年最热闹。吃过扁食,“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天亮后,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从初二起,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这种拜年十分讲究。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兴拜年,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称“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也是灯节。在乡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说是“十五不亮灯,扬场没有风”。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烟花,说是能“刺”去晦气。

  在春节期间,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则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中国人的春联,一般都喜欢用吉庆的字眼,表达人们希望来年兴旺,生活幸福,消灾免难的愿望。春联最醒目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大门上,这是一家人的脸面,一定要选用吉祥的内容,符合本家实际情况的语言来表达对未来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一般农家人贴对联,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而经商人家,则希望财源茂盛,发财致富。那些农村中的教书人,则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学业上长进,并能才学并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当然表现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显赫于人和官运亨通的意愿。院子里,有些人家干脆用个“福”、“寿”、“禄”字贴在一进大门的照壁上,有时还专门把“福”字倒贴,读为福倒,音谐福到,以求吉祥。在猪、羊、鸡、鸭的窝、圈内,则要写上“猪羊满圈”,在牛圈、马圈,则贴“六畜兴旺”的春联。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换上新春联。红色的春联,本来就烘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再加上表达良好祝愿的内容,深含的寓意,更从深一层次挖掘了、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贴年画、窗花

  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送旧迎新的活动而产生的。

  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北宋时期,随着木版雕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木板印刷的年画,称“纸面”。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都是宋代民间流传的年画题材,此外,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形象也常出现在年画上。到了明末清初,年画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出现了许多反映一般民众理想、心愿和生活情趣的年画,如“年年有余”、“迎春接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荣华富贵”,以及戏曲、故事、传说、风景、花卉的年画。当时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淮坊的“杨家埠”。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烈。有着色、套色两种。

  我国各地年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风格不一。其形式有中条、屏条、窗顶、灶画、直幡数十种。题材有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山水花鸟等。在艺术风格上,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以细巧、典雅而着称,山东淮坊的.“杨家埠”和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以粗壮、朴实见长;北京西北一带的年画以粗犷,苍劲闻名;漳州、佛山、上海的年画以色彩缤纷、鲜明而别具风韵;四川绵竹、广西柳州等地的年画各有特点,独具风采。

  此外,许多地区的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购买者多为农民,相当的内容表现了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鱼虫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吃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过年时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记。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表现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守岁

  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守岁的习惯。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以待天明。

  据晋周处《风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豪饮,税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守岁,既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表示留恋,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年怀着希冀。人们在除夕晚上合家吃了团圆饭后,就点放爆竹,在喜庆的气氛中度过新旧交替的一天。人们相信,除夕晚上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放爆竹

  我国民间放爆竹庆春节的习俗古已有之,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通俗编排优》说:“古时爆竹,皆以其竹着火爆之,故唐代诗亦称爆等。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为惊吓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到了宋代,随着火药的发明,开始出现了火药制作的爆竹。那时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府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此时的爆竹,不只是驱逐鬼魅了,已掺进了新的意义,即除旧迎新之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元旦》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迎新去旧的喜悦轻松心情。

  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如今“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同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舞龙 舞狮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古人将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作为吉祥物而加以崇敬。早在汉代时便有了龙舞。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就有戏龙舞龙的人物图象。在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耍龙灯”的习俗,相沿流传,到现在已发展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耍龙灯分为“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表演形式。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龙身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飞腾跳跃,气势夺人。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大约起源于南北朝(佛教兴起的时代)。随着佛教的流行,异域的狮子形象从塞外传入中原。唐代民间已有舞狮的游戏。舞狮有南北地域之分。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除有雌、雄之分外,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诸神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庙会

  庙会,俗称庙市,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庙会的地点一般都选在宗教寺庙内外,每逢寺庙开放的日子,善男信女们前去烧香礼拜,商贩们就在寺外搭摊设点,叫卖小吃和针头线脑一类的小商品,民间艺人也来庙会占地表演。人们进香祈福之余,顺便买上些日常家用的消费品,久而久之,这种庙会就形成了特殊的城乡集市。

  中国各地方都有庙会,像上海的城隍庙庙会、南京的夫子庙庙会、成都的青羊宫庙会、北京的隆福寺庙会等,都是著名的大庙会。广东省的花市历来名声显赫,这种被广州人称为花街的花市,也是从庙会发展而来的。

春节范文作文 篇6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又想哭又想笑。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大年初一的下午,真不知是好运还是厄运。

  在大年初一早晨我吃完了汤圆,和哥哥去小店买了盒擦炮,准备到河面上去炸冰。擦炮是盐城的一种鞭炮,比一根火柴还要小,可是威力无比噢!

  中午,爸爸把我带到了爷爷家里,起初我们和小朋友玩了一回擦炮,父母惊恐万分,禁止我们再玩。待小朋友们都走散的时候,我来到了爷爷家的厕所南边的一条小河边,准备用擦炮炸冰,想试试冰到底有多厚,起先我用一直脚去试探,谁知道,另一只脚没有站稳,就掉进了河里去。还好只是一只脚,我努力地上了岸。我带着哭腔找到了妈妈,对妈妈说:“我掉河里了。”妈妈问怎么掉的?我说:“一直脚没有站稳就掉下去了,在厕所前面的河里!”妈妈大概听明白了,随后,亲人都来了,妈妈轻描淡浅地描述了一下事情,大家哭笑不得。可是姑姑要刨根问底了:“你问什么掉下去了?”“玩冰”我想都不想就回答了,姑姑百思不得其解,冰有什么好玩的?但是对于冰有什么好玩的,我也不知道。

  到了晚上我的.右脚有点疼了,就是掉到河里的那只脚。后来泡了温泉才好点。

  我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敢这种危险的事情了。

【春节范文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作文范文04-28

春节范文作文三篇03-21

【精选】春节范文作文四篇04-03

春节范文作文9篇05-12

春节安全通知范文05-26

春节放假通告范文03-23

春节放假的通知范文02-14

春节日记范文05-10

关于春节放假的通知范文05-30

【优选】春节日记范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