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的作者

时间:2023-08-11 11:11:17 孕育 我要投稿

  作者李贽。

  《童心说》的作者1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李贽,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童心,在《词源》中,是小孩子心思,童稚之心的意思。童心是初之心,人的本心本性,自然人性和朴素心灵,没有掺杂后天干扰的心灵的纯然状态。源自真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童心说》概述

  先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以及各段的主要内容。

  该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第一句指出“童心”的出处,来自龙洞山农叙《西厢》最后一句“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由此可见,李贽这个命题来源于龙洞山农的一篇文章。《童心说》是对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童心”一词进行了新的表述,并不是李贽所创的一个新名词或理论。接着李贽试图对“童心”定义,指出何为“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image.png  

  从李贽的这段文字来看,他对童心的解释分两方面:第一,童心即真心。第二,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本心。

  第二段论述童心因何而失。李贽认为: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这段文字又指出了“童心”是未闻见道理之前的本心。李贽在文章中没有说童心是善是恶,只是指出了人从知道了美丑,并尽力去追求去执行之时,童心就开始丧失了。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从上文来看,李贽并没有反对读书,只是认为读书而不能留住真心,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是错失了本真。第三段文字论述了人保持童心的重要性,指出了有“童心”才有“至文”,有童心才能有创新,在文学艺术上尤其如此。

  因此李贽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李贽指出了六经、《论语》、《孟子》等,是被后人润色过后的言词,即使是圣人所说也是针对当时的弊病而有感而发,不能把这些言论当做万世之至论。

  据此,李贽“童心说”的内涵有三点:

  第一,“童心”是真,没有被驯化的、没有被所谓经典教条毒害过的本真之心,并没有明确为善恶之心。

  第二,“童心”无伪,是指真实自然的人性,是人的正常的、合理欲求的无掩饰的表现。

  第三,“童心”就是要人言行合一,要求人的行为与言论为一体。

  对“童心说”我们也应该一样。在厘清“童心说”的内涵后,我们再来研究“童心”有何特性,以便我们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李贽的核心思想。

  “童心”的特性

  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真实质朴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它也是最美丽的。

  童心最初就是没有善恶的一张白纸,不过“道理闻见”愈多,就会被改变,那些僵化变味的“理”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童心”,从而导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渐渐丧失自我,开始说假话,写虚伪的文章,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

  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

  而至人则不一样,在不读书时,童心能够存而不失,读书时也能守护童心,不使之失落。比如庄周.老子。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童心”的核心思想

  李贽在《童心说》这篇短文中透露的信息是:第一,一个“真实自然”的人就是有“童心”的人。因此,做一个“真实自然”的人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前提条件。

  第二,前人的思想都不是绝对真理,前人的思想大都是针对一时一事而发,而且往往被后人断章取义或被某些另有目的的人利用了。

  第三,如果完全相信前人的理论,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童心”,成为一个心口不一的“假人”,或者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自我。

  第四,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李贽要求我们要用运动的观点审查一切言论,而不是对某些言论顶礼膜拜。

  个体应要时刻保持自我“童心”,“直下自觉、直下肯定”此“童心”之“最初一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个体生命的实践活动与德性修养,如此方不失为“真人”,方可臻于圣人境界,此即是李贽成圣人意识之具体体现,也是“童心说”对个体的真实存在和生命意义的积极肯定。

  《童心说》的作者2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image.png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童心说》的作者】相关文章:

女人保持童心的幽默句子08-07

和平鸽作者是谁07-27

儿童心理健康12忌03-22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哪位08-02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03-25

儿童心理健康包括几方面?03-27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十不要03-13

梦见被领导说04-07

百岁理发说的吉祥话怎么说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