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一出娘胎就耐药?

时间:2023-10-08 16:47:58 孕育 我要投稿

  ●新生儿抗生素耐药并非天生,与母亲孕期进食含抗生素的食物无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是从环境中感染了耐药细菌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细菌不断“升级”

  ●抗生素用量和疗程不足同样容易产生耐药,家长莫走进另一极端

  近日,一则关于新生儿抗生素耐药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报道指出,广州一名刚出生的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有耐药性。有专家推测,新生儿耐药或来自母亲,因为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蛋禽时,很可能摄入了这些抗生素。

  此文一出,让很多正在怀孕的女性忧心忡忡。“孕期需要摄入大量营养,而这些营养大多来自肉类、蛋类和乳制品,如果真如报道中所说的,那我们哪里还敢吃肉和鸡蛋啊?”今年29岁的周女士怀着双胞胎,一看到网上这则新闻,几天都不敢吃鸡蛋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到底严重到了什么地步?而随着寒冷冬季的到来,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而需要就医的儿童日益增多,到底用不用抗生素,成了拦在无数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带着孕妈妈和家长们的这些疑虑,记者日前走访了城中的儿科专家。

  现象:10个孩子生病8个用抗生素

  12月7日上午,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让广州的气温骤降5℃~8℃。上午不到9时,广州儿童医院的输液大厅里就已座无虚席,数不清的患儿正在接受输液治疗。记者在大厅内走了一圈,问了10位患儿家长,其中8名孩子得的病分别是感冒、发烧、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而这8名孩子无一例外都在通过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9个月大的婷婷正躺在妈妈怀里熟睡,由于没有输液架了,爸爸只好站在一边用晾衣叉高高举着吊瓶。他们是专程从花都区赶来给孩子看病的。5天前,孩子在当地医院查出肺炎,输了两天抗生素不见好,又来到广州看病。在这里,婷婷又打了三天吊针。婷婷的爸爸说:“孩子头皮上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再扎了……我们不想再输液了,明天拿点口服药就回家。”

  而就在婷婷旁边,一位抱着孩子正在输液的年轻妈妈向一旁的丈夫读手机上的网络新闻:“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已经对7种抗生素耐药,太可怕了,文章说可能与孩子妈妈怀孕的时候吃的禽蛋肉含有抗生素有关。这还得了,赶紧告诉你妹妹,让她别吃那么多肉了。”

  根据卫生部门2009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儿科门诊的调查显示,抗生素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报道的2~8倍。而此前发生在宁夏的两名新生儿因感染“超级细菌”死亡的事件经分析也与抗生素耐药有关。

  警示:新生儿抗生素耐药越来越多

  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的危害,值得引起父母们的警惕。

  “因为耐药细菌不断升级,所以新生儿的耐药现象也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陈晓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对一个早产儿用一种氨卞青霉素就可以在住院期间控制病情,但现在一般的抗生素对危重病患儿已经失效。现在对新生儿如果用一种抗生素到一定时候效果不明显,就改用更“猛”的抗生素,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我们用的一线药物是青霉素类,二线药是头孢类,三线药物是碳青类。碳青类是最后关头才考虑使用的药,但临床发现有些新生儿对碳青类药物的疗效也不明显。”

  事实:大多数感冒用抗生素无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医患关系紧张,让医生不得不保护自己。众所周知,抗生素又抗菌素,主要针对细菌起作用。但其实95%以上的婴幼儿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这种情况用抗生素基本无效,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让细菌有机可乘。”刘海燕说。但如今的情况是,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如果医生没有给患者使用抗生素,而患者的病情万一发生变化,并由此出了事故,那么医生就要承担相应责任。这时医生为了保护自己,难免会采取“大包围”的方法,即一开始就给病人开抗生素。

  原因之二,是部分病人对“抗生素上瘾”。刘海燕告诉记者,很多儿科或儿童医院的门诊医生经常要面对主动要求给孩子使用抗生素的家长。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一感冒咳嗽就得吃抗生素,否则好不了;而越高级的、越贵的药效果越好。

  “其实,抗生素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对付细菌的同时,也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害。”刘海燕说,而这些危害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免疫力低下:抗生素的滥用使得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再感染。而目前经常在临床上使用的通过静脉注射抗生素就更是一种“危险”的治疗。“因为静脉注射属于有创治疗,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可能把致病菌带入血液。因此,即使真的有必要用抗生素治疗,我们也提倡能口服就尽量不要吊针。”刘海燕说。

  菌群失调:抗生素的使用有可能“消灭”体内的益生菌,造成菌群失调。

  导致耐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细菌耐药。

  损伤肝脏:许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由于儿童身体内的各种器官发育还不成熟,滥用抗生素就容易造成肝脏功能的损害。

  导致耳聋:因药物中毒致儿童耳聋中,抗生素使用不当已经成为罪魁祸首。据悉,发达国家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比例不到1%,我国却高达30%~40%。

  提醒:

  抗生素用量不足也会导致耐药

  面对抗生素,有人趋之若鹜,但也有人走进另一个极端。

  这些家长对抗生素的第一反应是:离它越远越好,仿佛抗生素就是洪水猛兽。甚至还有些人怕产生耐药性,孩子明明已经出现扁桃体化脓或者肺炎,也对医生使用抗生素表示怀疑,甚至坚决拒绝使用抗生素。也有的人,擅自将医嘱里服用一周的药,自行改为两天,待孩子的症状稍微有些缓解就停药。对此,刘海燕提醒:自行“减服”、“停服”或“不按时服”其实也是滥用抗生素,因为用量不足或疗程不够的抗生素治疗都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般来说,如果是轻度的细菌感染,常规要用三天抗生素,如果是肺炎则需用够7天。至于败血症等严重的细菌感染,则需使用10天。

  专家释疑:

  抗生素耐药不会遗传

  “含抗”食物不会直接增强耐药性

  “新生儿对抗生素耐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医学上称作‘多重耐药’,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上就非常常见。”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刘海燕说。而对于上面报道中所说的,孕妇体内的抗生素耐药菌会传播给下一代的问题,刘海燕认为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因为对抗生素耐药的是细菌,而不是人,这是很多患者常常混淆的概念。”刘海燕指出,新生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差,因此对环境中的各类细菌都非常敏感。“抗生素耐药菌其实也是细菌的一种,它们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环境里,新生儿稍不注意就能感染。不过,这种细菌只是比普通细菌更狡猾,因为它们对人类常用的抗生素产生了抵抗力,更难对付。”

  因此,刘海燕分析,报道中提及的那位对7种抗生素耐药的新生儿,很有可能是感染了抗生素耐药菌,而不是妈妈把抗生素耐药菌传了给他。“广大孕妇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饮食摄入营养,而无需对肉类、禽类和鸡蛋等产生恐惧。”而要避免新生儿感染多重耐药菌,关键措施是注意卫生,凡是接触新生儿之前都要把手洗干净,孩子使用的奶瓶和餐具要注意消毒,尽量做到无菌。

  “含抗”食物不会直接增强耐药性

  医生告诫,生病后我们不能滥用抗生素,然而目前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很普遍,人们很难避免进食到加了抗生素的食物。有报道称,长期食用这些“有抗食品”,人体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检验科主任万根平说,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人们进食了添加抗生素的食物,残留的抗生素会进入人体“堆积”起来,但这并不代表着人体的耐药性就增强了。不过要警惕的是,在人们使用这些抗生素的过程中,很可能“培养”出对这些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以后如果被这种耐药细菌感染,再使用同类抗生素就无效了。

  “但就个体而言,使用了一定量的某类抗生素,但如果人体或环境中没有产生对这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那么下次患病用这类抗生素还是有效的,不会耐药。然而我们周围环境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太普遍,耐药细菌也在不断增强自己的‘战斗力’。”万根平强调。

  知多D:

  耐药菌的前世今生

  那么耐药细菌是如何产生的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检验科主任万根平介绍,人类发明和使用抗生素,目的在于杀灭致病细菌。而细菌在和抗生素的搏斗过程中,出于生存的需要,会基因突变出新一代的菌种,这些菌种可以对抗抗生素,就是“耐药细菌”。旧的抗生素对耐药细菌无效了,人类于是研发级别更高的新一代抗生素,而细菌在“应战”过程中又突变出新一代耐药细菌。抗生素与细菌的这种战斗一直没有停止过,造成的局面就是——抗生素换了一代又一代,而耐药细菌也在不断出“升级版”。

  今年广受关注的“超级细菌”,就是一个极其强有力的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碳青类抗生素均耐药,治疗起来就非常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