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推卸责任如何引导

时间:2024-02-16 20:10:11 孕育 我要投稿

  

  孩子遇事推卸责任如何引导1

  孩子遇事推卸责任如何引导?

  1、教育方法要正确

  家长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以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是否使用了错误的方式,比如上文提到的,孩子摔倒后缺怪罪椅子,类似的方法不可取,这样做会让孩子喜欢推卸责任。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帮助孩子逃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承担相应的后果。

  2、给孩子做好示范

  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示范,遇到问题时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孩子慢慢就会变得和家长一样,拥有很强的责任心。

  3、及时纠正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首先要找到孩子喜欢推卸责任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的办法,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深刻意识到推卸责任的后果,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但是家长要坚持做,直到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为止。

  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都说自信的孩子更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我们要让孩子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就要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image.png  

  喜欢推卸责任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犯错了。喜欢推卸责任的孩子,会养成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把错误归结于对方,时间久了,孩子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孩子会特别自我,做事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忽略别人的感受。

  2、人缘差

  喜欢推卸责任的孩子,情商也会特别低,没人愿意和这样的孩子交朋友,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孩子首先会把责任推给他人,这样的孩子人缘会非常差,工作之后,也得不到老板的赏识。

  3、没担当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就喜欢推卸责任,那么等孩子长大之后,责任心会非常差,做事没有担当,这种人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结婚之后,也会变得特别自私,会影响家庭幸福。

  4、影响下一代

  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喜欢推卸责任,等孩子结婚生子之后,会给下一代做了错误的示范,导致下一代和自己一样,就像是进入一个死循环。

  孩子遇事推卸责任如何引导2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

  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

  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

  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看法:一、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

  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

  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

  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image.png  

  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

  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1)建立适当的需要。

  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2)寻找乐趣。

  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

  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3)自信。

  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4)多与人交流。

  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四.建立学校--家庭心理教育网络  学生生活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学校和家长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

  10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健康的范畴在扩大,社会对每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有着健康的身体,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

  而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尤其对小学高年级十一、二岁的学生。

  他们已经进入“心理断乳期”,主体意识增强,认为自己经长大成人了,成熟了。

  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看法:一、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

  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

  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

  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

  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1)建立适当的需要。

  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2)寻找乐趣。

  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

  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3)自信。

  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

  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4)多与人交流。

  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四.建立学校--家庭心理教育网络  学生生活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导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学校和家长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孩子遇事推卸责任如何引导3

  读者来信专家您好!

  我女儿今年8岁多,正读三年级,由于我和丈夫从结婚到女儿4岁之前一直是分居两地,大概一个星期女儿才能和父亲相处一两天。

  4岁后到现在因为她父亲工作原因,父女俩很少见面,据班主任反映,她在学校里很喜欢男老师,有时候会玩得疯,偶尔还会出现和体育男老师抱一块的情况,也特别喜欢和男同学玩。

  我觉得这是她从小就缺乏父爱造成的后果,现在我和老师都在对她进行观察,请问我们该如何引导和开导她在这方面的举动?专家答复本期专家: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咨询师、高级婚姻治疗师郑启涓一般父母对女孩的异性交往都会更操心一些,目前你感觉女儿与异性的交往行为有异常,这确实会让你担心和焦虑。

  从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看,3到5岁的孩子在与异性交往中确定了自己的性别。

  6到12岁是“性潜伏期”,这一阶段前半期的特点是喜欢与异性交往和接触;后半期的特点是排斥异性,只跟同性玩。

  此阶段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识与欲念,13岁后的青春期,是性吸引的萌芽阶段。

  你的女儿处于喜欢和异性交往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没有性意识的.,与男生玩也好,与男老师抱也好,都显示出她活泼热情的性格,这与大人眼中带性意识的亲热不一样。

image.png  

  母亲的养护对3岁前的孩子最重要,而父亲在3岁后开始发挥他的作用,父亲是树立行为规范的模版。

  3~5岁也是成长中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阶段,母子的关系一般都比父子关系更紧密,父女关系比母女关系更紧密。

  此阶段的异性父母需要操更多的心,如爸爸给予女儿足够的亲近来满足“性依恋”的心灵需要,又让她知道,爸爸妈妈是相爱的,双方是一样爱着宝宝的,鼓励她与父母相处,营造平衡的家庭氛围,孩子就能健康地度过此阶段。

  此阶段对日后的异性交往、婚姻家庭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

  根据你家庭的情况,我们看到孩子在3~5岁间性依恋的满足是不够的,但也并非可以判断孩子现在的性心理发生问题,我们用大人带着性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异性交往,是不恰当的。

  如果她的情况持续到下一个阶段,就要引起注意了。

  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如何让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呢?我给予你一些建议:1、父亲的人缺席了,形象不能缺席。

  要加强父亲在孩子心里的位置,如家中要醒目的挂着父亲及一家人的亲密照片,多与孩子讲父亲的故事、父亲的优秀、父亲对她的思念和爱等。

  2、使用其他方法增强孩子与父亲的沟通,如定期的电话、邮件等。

  3、安排另外一个年长男性与女儿多接触。

  如舅舅、爷爷或班主任等,让男性的典范不因父亲的缺席而缺少。

  4、不要强调她的行为是不正确或有问题,如果给予她这样的判断,事实上是强化了抱男老师的性意识,孩子就可能向着家长害怕的方向去走。

  对这个问题可以做引导,问她:听说你今天与男老师玩得好开心啊,宝宝都玩了些什么?这个老师是不是特别和蔼,宝宝喜欢跟他玩?当孩子告诉你之后,你可以表扬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愿意和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