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圆圆4岁前有个固定玩伴是小哲,脾气比较急躁,常常在抢东西时占上风,发生冲突时就会狠咬对方一口。我记得有两次圆圆哭着跑回来说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显的牙印。我总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着对她说:“哦,又打架了。”然后轻轻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问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说还痛,我就再吹吹,或轻轻地吻吻,妈妈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剂。她如果说不痛了,我会愉快地说:“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推荐。”
我的态度对圆圆的影响十分明显,她往往是泪痕未干,情绪就完好如初,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尔会说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我也笑笑说:“好,那就在家玩吧”,随她的便。她多半坚持不了十分钟,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过来了,两人很快又玩得热火朝天。
家长的这种态度,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种心理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事实上圆圆和小哲确实很快就学会了协调,闹意见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分别都哭得泪水涟涟,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下一次见面。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她们长大成人。
“三不原则”能避免成人破坏性地参与,而且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这个信念不仅适用于邻里小朋友的相处,在双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儿园或小学里都照样管用。家长一旦在生活中尝试验证,绝大多数人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对儿童的能力也会有新的认识。
有对双胞胎兄弟经常为抢东西或其他事情打架,妈妈的处理办法是问清楚打架的缘由,判断谁做得不对就惩罚谁,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惩罚他。但小哥俩的矛盾反而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一天无数次地哭喊着来找妈妈评理。而且越来越会推诿责任,有时甚至为了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而说谎,让妈妈非常抓狂。
这位妈妈来找我咨询,回去的当天傍晚就用“三不原则”轻松化解了孩子们的冲突。现在小哥俩相处得越来越好,学会了协调,也开始懂得互相谦让,已基本上不再找她告状。令她头痛了好几年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
孩子不懂得忍让,不一定是独生子女或“溺爱”问题,根本原因其实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们闹矛盾。孩子间一发生点什么事,家长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没尽到责任,也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没必要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刺激放大孩子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还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有个5岁的小男孩,想把3岁的表弟抱起来走几步,可力气太小,一下摔倒了,弟弟的头磕在沙发扶手上,大哭起来。结果妈妈、姥姥、舅妈都跑过来批评他、讲道理,要求他给弟弟道歉。5岁的孩子招架不住道了歉,却“哇”一声哭起来,开始发脾气,乱踢乱打妈妈,拉着妈妈要离开姥姥家。
让我们体会一下5岁孩子的心情。他情不自禁地抱起弟弟,或是表示对弟弟的喜爱,也可能是想要展示一下做哥哥的强壮,甚至是想获得大家的某种赞赏,结果却是闯了祸,可以想象孩子当时多么尴尬,多么没面子,且多么担心。假如这时家里人态度轻松地认可哥哥的愿望,吹一吹弟弟头上的包,提醒哥哥以后抱弟弟要小心,而且要远离茶几桌子等硬物……换一种方法处理,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效果一定不一样。
请相信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才是损害了孩子的友爱之心。
【相信宝宝 这些问题他都可以自己处理的】相关文章:
原来宝宝吃这些都可以补钙08-21
科学孕育宝宝别再相信这些孕期“紧箍咒”04-08
宝宝的兴趣让他自己做主11-02
如何让宝宝更好的处理自己的脾气08-21
这些星座的女人宁愿靠自己也不愿相信男人!05-26
关于宝宝冬季穿衣 这些问题你必须知道10-18
这些星座为了分手,什么都可以做?09-12